第13章 (3)

年啊!皇上啊,您怎麽就這樣去了,這大清社稷,天下臣民可……可怎生是好啊!"他這一開了頭,身後衆人也不約而同地紛紛跪地叩首,一個個哭得涕淚縱橫,驚天動地的。

跪在旁邊的多铎雖然看着是在跟着叩頭,其實沒有聲響。我微微側過臉去,正巧他也正轉過頭來看我,兩人的目光碰到一起,彼此交流了一下心有靈犀的感受。

半晌,這一番哭喪大戲算是暫時告一段落,衆人陸續起身,先是詢問了太醫,打聽皇太極的具體死因。

太醫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是皇太極虛不勝補,以前早有風疾病根,這次飲酒過量,虎丹羹乃大熱強補之材,兼之行房之時不吝體力,導致血逆而行,血淤胸痹,痰濕阻絡,根本來不及醫治,就歸天了。

多爾衮默默聽完了太醫們的彙報,沉思片刻,轉向這幫王公貝勒們,用征詢似的口吻說道:"我以為皇上此次突然駕崩的具體原委,還是越少人知道越好,以免有損大行皇帝英名……不如對外宣稱皇上是飲酒過後返回帳中,在禦榻上'無疾而終'的好,諸位以為如何?"大家也紛紛颔首贊同,畢竟皇帝很明顯是死于坊間巷裏所傳的比較尴尬的病症,說出去丢的不但是皇帝個人的面子,也是整個愛新覺羅王室的面子。

接下來衆人沉默了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心照不宣,那個敏感而異常重要的問題,該由誰起頭呢?

終于,阿濟格打破了沉寂,他主動站出來開了個頭,只見他恭敬地沖抽泣聲漸漸平息下來的莊妃叩首問道:"請問莊妃娘娘,不知大行皇帝臨崩之前可曾留下遺言?或者片言只語?"霎時間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莊妃。皇太極對她一向不冷不熱,如今機緣巧合,大玉兒竟成為皇太極臨死前唯一一個在場的人,所以她此時的每一句話,都令衆人緊張萬分。

莊妃停止了抽泣,輕輕地噓了口氣,回答道:"皇上從突然發病到駕崩,連半炷香的工夫都不到,我只看到皇上不停地喘息,捂着胸口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等我趕忙跑出去傳太醫後,剛轉身回來,皇上就……就已經不行了……"她的眼圈再一次紅了,急忙用手帕遮掩着,凄凄哀哀地哽咽着,再也說不出完整的句子來。

"哦?那麽娘娘的意思,大行皇帝并未留下任何遺诏和只言片語?"莊妃沒有開口,卻點了點頭表示确認。

這時我很明顯地看到衆人互相用眼神交流着,但是誰都沒有說什麽。

多爾衮眼中光芒一閃,随即恢複了平靜,阿巴泰望了望多爾衮,略一沉吟,說道:"既然大行皇帝并未留下任何遺诏,那麽未來的皇上就應該按照當年太祖皇帝訂立的規矩辦,由太祖爺所列名單中的各位領旗貝勒們共同推舉一位繼承人,想來大家也都可以通過吧?"阿巴泰的話冠冕堂皇,不偏不倚,無疑是為了照顧眼下三個中立派貝勒們的情緒。

大家紛紛颔首贊同,因為無論這些王公貴族是否親身經歷過後金天命年間汗位争奪之戰,都非常清楚那個鐵板釘釘的規矩。

天命七年,努爾哈赤曾對衆貝勒說:"繼我之後嗣登大位為君的,不要選擇那種恃強恃力的人,應選擇既有才能又善于接受勸谏意見的人繼承我的汗位。推選時一定要合謀共議,防止品德不端的人僥幸被薦舉。嗣位後,若發現才能淺薄,不能主持正義,應經過衆議,可以把他換掉,在你們的子弟當中選取賢者為君。"這事兒沒過幾天,努爾哈赤就拟訂了一份名單,然後宣谕全朝,上面一共有八個人,分別是當時功封或者恩封貝勒的兄弟子侄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铎、岳托、杜度。

努爾哈赤規定将來議政大臣和推舉繼承人必須在這八人中間進行,并規定這個制度要一直延續下去。如今時過境遷,八人中病故了四個,不知道要不要"補選"?

多铎忽然說話了:"我覺得現在早已經不同往日了,這個名單中少了幾個人,就應該再補充一兩個人進來。"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阿巴泰側過臉來:"哦?豫親王有何見解,不妨道來。""這正紅旗已經被禮親王放手一段時間了,禮親王雖然還挂着個領旗王爺的頭銜,不過這具體事務卻是穎郡王一手包辦的。穎郡王作為正紅旗的實際主子,理應參與議政。"多铎說到這裏時,微微側臉望了一眼只有二十三歲的阿達禮,果然,阿達禮眼睛一亮,卻立即拱手謙辭:"豫親王過獎,小輩不敢與各位叔祖們并列,實在惶恐。"阿巴泰聽罷,不置可否,并沒有任何情緒流露,而是明智地轉向多爾衮,征詢道:"睿親王以為如何?"多爾衮面色凝重,目光鄭重其事地在每個人的臉上巡視了一番,然後問道:"不知諸位有何異議?""沒有。"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