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訴情衷
被諸葛亮一問,我竟不知如何應答。他本不知道我就是黃家女兒,若是将我的真實身份告訴他,他還會這樣和我一起尋訪名士,游歷四方嗎?他會怎麽看我和他一起出行?是未婚妻的不知檢點,還是世家女子的刻意試探?他會不會以為我是因為不喜歡他的家世而不願告訴他我的身世,讓他誤會退婚的?一時間,所有思緒紛紛湧上心頭,我一時不知怎麽說,亦不知從何說起。
他見我欲言又止,微笑說:“若你有隐瞞的苦衷,那不告訴我也罷。”
“我……”我定了定神,還是決定向他坦白。
“我非有心欺瞞,只是初遇時實在過于尴尬,不願以真名相告。”我頓了頓,接着說,“我名月英,我父親是”我避開他的目光,輕聲說道:“沔南,黃承彥。”
他難以置信地看着我,震驚道:“什麽?!”
我擡頭,看着他點了點頭。
“可黃家娘子,不是傳聞極醜?你這般姿容風度,怎麽可能?”
“我扮醜,原是不願意草率地結親。”我嘆了一聲,轉身看向遠處的炊煙,“我與你初遇的時候,本不知你我二人曾有婚約。但那一刻,卻是覺得我和你似曾相識。”他想要說些什麽,我卻沒讓他開口,繼續說道。
“我知道這樣做可能會傷了你,但我真的對你動心了。不是因為你是和我定下婚約的諸葛亮,是因為你是我遇見的青衫少年。即使你不是諸葛亮,我毀了婚約,也會和你在一起。我和你的想法,并沒有不同。”
他沉默了一會兒,方開口道:“既如此,且容亮再想想罷!”
我策馬前行了幾步,回道:“隐瞞傷你,實屬月英之過。然月英并非困于閨閣的女子,生來便是廣交高士,周行山川的性子,若你覺月英實非良配,德行有失,不願結親,月英願自毀婚約,一力承擔。”
諸葛亮并未回答,此後數日,我與他很少講話。
我三人本以為可以平安抵達張良故地,卻沒想,途經郾城的時候遭遇了劫匪。
本是亂世,百姓難以為生,很多都死于饑餓、勞役或是疾病。而若是稍有些本領的,可能逼不得已走上打家劫舍的道路,或是從軍謀一個出路。我們遇見的這一路劫匪,起初還以為是百姓集結而成,後來卻發現這些劫匪的武功遠非尋常百姓可以相比。
徐庶本有高超的武功傍身,我和諸葛亮也有一些功夫,但畢竟不及徐庶那樣,我便把自己随身攜帶的小弩扔給了諸葛亮,自己則依靠袖箭防身。
徐庶的注意力都在匪首的那人身上,我和諸葛亮則在周邊對付其餘的匪徒。我剛剛處理完身邊的一個劫匪,回身看諸葛亮,正看見一個人在他身後向他揮動匕首,便一發袖箭将那人制住,恰在此時,一人向我進攻而來,我正打算用袖箭攻擊時,卻發現箭槽已經空了。就在此時,一個素白的身影擋在了我的面前,我擡頭,看見諸葛亮微微皺起的眉。這時徐庶解決了匪首,過來将攻擊我們的人擊退,我和徐庶連忙把諸葛亮扶到了一邊。
Advertisement
還好,那匪徒并未傷及諸葛亮的後心要害,只是在他的後肩部留下了一道疤痕。我和徐庶先在路邊幫諸葛亮止了血,簡單包紮好傷口,然後徐庶去附近找落腳的地方,我和諸葛亮先等在路邊。
“阿月,”我正小心地扶着他,諸葛亮卻突然開口了,“隐瞞身份,我不怪你。”
“你仍是我心悅之人。”
幾日來,我二人很久沒有這樣說過話,聽他這樣說,我腦海一瞬空白,只剩下“你仍是我心悅之人”這八個字不斷回響。直到他伸手撫過我的臉龐,我才發現自己竟然流淚了。
此時徐庶已找到了借宿的農戶,好心的農人過來,幫着我們把諸葛亮扶回了屋中。
休養了二十日左右,諸葛亮的傷已經漸漸愈合,我們也不好意思再留在這裏叨擾,便告辭接着去高陽華裏,只是腳程慢了不少,抵達的時候已經将近五月春末夏初時節了。
三月行旅,而今終于得見留侯祠,我和諸葛亮、徐庶便進入祠中。這留侯廟雖說不在山水之處,但是仍然是清靜幽然,我們三人讨論起了留侯當年的智計,徐庶嘆息道:“都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留侯當年功成而身退的氣度,也是他能在漢初的開國功臣中得到善果的原因吧!”我點頭道:“可惜高祖只是一時之主,并非是君臣知己,這也是最後留侯離開的原因罷!”諸葛亮在一邊笑着,并不言語。
徐庶好奇問道:“孔明不是向來喜歡留侯智謀,怎麽到了這裏如此安靜了?”
諸葛亮開口道:“留侯的英明之處,不止在于他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還在于他能夠憂國不謀身,功成而身退的放下。阿月說留侯和高祖只是一時君臣,亮卻覺得不然。”
“哦?”我笑着看他。
“留侯之于高祖,更像是霸業謀士,只是卻非知音,倒也可嘆。”諸葛亮回答道。
“能和留侯成為知音的人,怕是在漢時沒有幾人罷。”徐庶感慨道。
我二人穿過回廊,走到留侯的塑像前,這塑像倒并不威嚴,看來當年太史公所言“面若好女”誠不欺我等。諸葛亮看見張良的相貌,倒并不驚訝,只是點頭說:“這祠中的留侯不像是別的祠中一律威嚴塑像,倒是很有留侯遺風。”
我點頭道:“留侯之威,不在于相貌,恰是這等柔中帶剛的風骨,留侯才得以流芳百世。也是萬千閨中女子傾慕留侯風儀的原因。”
“是啊,庶幼時聽母親講起留侯的故事,還以為留侯是魁偉的長相,便在當時立志做一名俠士,誰知後來讀到司馬公的記載‘面若好女’,可是讓庶惆悵了半日吶!”
我們三人都笑起來,而後依次在留侯前施了一禮,當做憑吊。
而後諸葛亮看着殿上的留侯,說道:“當年叔父講到留侯故事,亮每每嘆服于留侯的氣度風骨,尤其是他的容忍之度。當年高祖受困于項羽,希望韓信發兵來救,韓信此時風頭正盛,要求高祖封他做三齊王,高祖氣急敗壞,留侯卻勸阻他莫要同韓信反目。于是才有了高祖最後的帝業。萬裏之才不與世俗之人相争一時意氣,才成就了張良張子房啊!”而後他靜默地看了塑像好久,似乎是和百年前的那位做了一番長談,我和徐庶靜靜看着。
離開的時候,諸葛亮向看守祠堂的老者借了筆,在後牆留下了到訪的刻記,我自行刻字留下感想,諸葛亮提筆寫到:“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守祠的老人看了看,沉默一會兒,贊嘆道:“實不相瞞,老朽算起來,還是留侯的後人。在這裏守祠多年,見過多少人前來留念,唯有這位諸葛公子的點評最為不俗。這筆字結體方正,清隽疏朗,因非廟堂俗世之流,故又具灑脫飄逸之氣。線條爽健,看來有一股淳厚、高古而蒼茫的味道,倒是極合留侯的風度。若是公子允許,老朽便把這字刻下來立在祠中,如何啊?”諸葛亮謙恭行禮,答應了老者的要求。
我們三人拜別了老者,在高陽華裏留宿一宿,便回了荊襄。
到了城中,我們三人告別。徐庶先告別了我二人,諸葛亮說不放心我一個姑娘獨自回家,我二人便一起走回我家的方向。
諸葛亮先開口道:“你同我坦白真實姓名的時候,我實在是太吃驚了,這才在後來的幾天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甚至想到了取消婚約。可直到為你擋刀時我才發現,我可以借禮儀之名取消婚約,卻騙不了我自己的本能。”
我停住腳步,定定看向他。
良久之後,我低下頭,帶着歉意說:“但我還是騙了你。”
他捏捏我的鼻頭:“你欺瞞我本是無心,亮可是君子,斷不會如此記仇的。”
我擡頭看他,輕聲問他道:“那你何時來娶我?”
他拉起我的手,和我一起走着,說道:“等二姐嫁人之後吧。亮親自上門求親。”
我靈機一動,偏頭看向他,說道:“既然如此,我便給你一個道歉吧!”我說,諸葛亮好奇地看向我。
我沖他眨眨眼,并未告訴他要送他怎樣的道歉。他也不問我,只是拉着我,将我送到莊子門口。
作者有話要說: 這一章算是二者互相明白彼此的心意,諸葛亮糾結在,為什麽夫人不告訴他自己就是黃家姑娘,可月英也說了,自己并非有意,只是知道婚約晚了,而且也沒有存心試探。最後的原諒,和解和傾訴真心,也是諸葛亮在二人遇險下意識相救後才知道自己的愛有多深。
下一章要大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