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對于京城的百姓來說,永昌二十四年的年尾實在不太平。
一共有三件事。
一是晏氏被判通倭,晏氏季子為陳冤情,長門叩君,後廷杖而死。
自李氏一朝開國以來,為了防止聖心獨斷,以致陷害忠良,特辟長門。
長門直通太和殿前,無人敢攔,即使是帝王也需靜聽陳言,然後做出決斷。
開國以來,長門叩君的不過三人,下場都還可以。畢竟是直言進谏,對于君威是一次不小的沖擊,所以為了維護天家威嚴,叩君者最後需得受五十廷杖。
不過,歷朝天子都會在這上面留情。陳述冤情之後的這五十廷杖會由持着空心竹板的小黃門打,最後也不過是些皮外傷。
這樣既維護了天家顏面,也留下了忠良。
但是,晏良死了。
被活活打死。
死的時候,血流了一地,整個太和殿前的地磚都擦不幹淨,後來淮相讓全部換了。
有小黃門去收拾屍體,發現廷杖的木板被換成了實心木,執行廷杖的都是十八重禁的武将。
二是延聖帝在聽了晏氏季子的長門叩君後當場昏迷,此後就再未真正醒過。
等到時而清醒,時而糊塗的恒陽太子繼位,頌陽長公主在淮、謝兩家的鼎力相助下,開始垂簾聽政。
聽說當時晏氏季子立于太和殿下,不卑不亢,從永昌十年的國策說起,陛下一路勵精圖治,可是為何現在竟成了這樣。
“……陛下銳謀不久,反被妄念牽之,一意求長生。行無益之玄修,寵無品之佞臣。富有四海,卻大興土木,搜民脂民膏于不顧,妄聽淮相之讒言,任無端之方術欺淩一方,而陛下卻置若罔聞,不視朝,無綱紀,偏聽旁信,以猜疑诽謗戮辱臣下……晏氏一族上無愧于先帝,下無愧于百姓。通倭之罪,純屬無稽之談。前者李善列将軍意外身亡,後者浙州漁民杳無音訊,此等蹊跷,陛下不深刻查明,反倒因淮相一人之言而降罪于臣滿門,實在荒唐!陛下玄修多年而一無所獲,淮相、謝大夫撰青詞多年而無果,至今日,竟到了忠奸不分,君道不正的地步了嗎!”
晏良疾言厲色,擲地有聲,延聖帝一下站不住,直接向後摔倒在了禦座腳踏上,喘息不止,好久都說不出話來,後來,還未等小黃門拿了丹藥過來,竟一口氣暈了過去。
晏良也被驚到了,剛想上階查看,便被禁軍壓制跪地,淮秉正慢悠悠地走了上來,眼神示意已經一團亂的馮公公趕緊帶着陛下回寝殿,找太醫。
“晏公子好氣魄。”淮秉正笑吟吟,語氣還帶着幾分贊賞,“古往今來,長門叩君能把皇帝給氣暈的,晏公子是第一人。在下佩服。”
晏良看都不看,低着頭,冷冰冰開口:“等陛下醒來,我要見陛下。長門祖制,冤案一旦上了長門,就不是你淮相一個人能決定得了的。”
“嚯,真不愧是無雙國士。”
“先不忙,國士可知道,長門叩君之後要怎麽樣?”
晏良猝然擡頭,環顧自己左右,都是執堅披甲的禁軍,“你——”
淮秉正雙眼一眯,“給我打!”
聽後來遠遠圍觀的小黃門說,公子晏良至死都沒發出一點聲音。
收屍的時候,嘴唇都咬爛了。
三是昭陵侯劉顯逼宮,親手斬下了淮秉正的頭顱,名曰“清君側”。
那時的延聖帝尚在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