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施爾瓦茲(菲爾茲)

這場鬧劇落定, IMO的結果終于公布,中國隊六位選手分別拿到42,42, 42,37, 36, 36分, 以235分的絕對優勢拿到了團體總分第一和六枚個人金牌。

第七題總共有4名選手拿到了滿分,除了中國的三位選手還有一位來自德國的女孩Lisa Sauermann, 可惜Lisa在第二題中出現了失誤,總分41分屈居第四。

頒獎典禮, 要求選手們都着正裝, 出國之前, 專門為選手們訂做了西裝。葉瑄當時忙着在圖書館找資料,就沒去量尺寸, 直接按照她的身高做了一套西裝。很顯然她過于瘦弱的身材并不能撐起這懿驊套衣服, 褲子裏完全可以塞下兩個她了。領隊都是男性, 顯然對這件事也無能為力。

看着鏡子裏下滑的肩線,臃腫的西裝,葉瑄突然記起了前世的時候。因為獲獎合照中的她穿着不合身的西裝被競賽論壇讨論了好久, 即使她是那一屆裏唯一的滿分金牌。

【果然, 智慧和美貌不能兼得】

【天啊,那個姑娘穿西裝也太滑稽了吧, 哈哈哈哈哈】

那時候的她一門心思撲在數學上,并沒有在意外表的事情, 但是沒有一個女孩子是不愛美的。後來她每每想起那些惡評, 內心裏還隐隐作痛。

或許那個時代人們對于女性科學家勾勒出的畫像就是不修邊幅, 整日泡在實驗室裏暗無天日。當顏寧接受采訪的時候,說自己也追電視劇,也看綜藝的時候,竟然很多人會覺得她是不務正業。

這輩子,葉瑄不想要自己有遺憾,讓她沒想到的是陸嘉茵竟然替她想到了這個細節,

陸嘉茵下午發現陳亦桐的西裝不合身之後立刻想到了葉瑄的西裝是不是也不合身。

陸嘉茵:“桐桐,葉瑄的宿舍在哪裏?我估計她的衣服也不合身。”

陳亦桐帶陸嘉茵到了女生宿舍樓下,和管理人員溝通兩句之後就讓陸嘉茵上去了。

陸嘉茵敲響葉瑄房間門的時候,葉瑄剛剛從管理人員處借了針線,想嘗試把褲子改的合身。

陸嘉茵:“你放下,阿姨來。”

葉瑄:“阿姨,太麻煩了,我已經快改好了。”

陸嘉茵:“你那樣改也穿不了,你忘了阿姨是服裝設計專業的嗎?阿姨帶的有專業的工具箱。”

Advertisement

葉瑄不再推辭,她看着認真剪裁衣服的陸嘉茵,很難把她同前世在機場哭得毫無形象的陸嘉茵聯系到一起。陳亦桐和母親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麽?讓陳亦桐自殺之前也不願意再見母親一面。

“瑄瑄,來試試合不合身。”陸嘉茵的聲音打斷了葉瑄的思考。

葉瑄:“嗯,非常合身,阿姨如果繼續在時尚領域走下去,現在說不定已經是藍血品牌的主理人了。”

陸嘉茵很久沒有聽到人誇她了,夫妻早就名存實亡,兒子又不善言辭,這一刻陸嘉茵笑得很開心,就像她二十二歲剛從倫敦藝術學院畢業時那般對未來充滿希望。

陸嘉茵:“都是以前的事兒了,現在我就是個興趣,桐桐能平安健康的長大就是我現在最大的心願了。”

葉瑄:“那阿姨,您有考慮過陳亦桐未來向哪個方向發展嗎?”

陸嘉茵:“那我對他沒什麽限制,不過他自己啊對金融非常感興趣,像他舅舅,他以後肯定會像他舅舅一樣選擇金融,然後回來幫外公外婆。”提起陳亦桐舅舅的時候陸嘉茵眼裏先是有了光亮,又開始落寞。

葉瑄:“那如果陳亦桐不選金融呢?例如數學、物理或者其他感興趣的專業?”葉瑄嘗試性地提問,他知道陳亦桐最感興趣的還是數學。

陸嘉茵搖了搖頭,一臉慈祥地看着葉瑄:“寶貝,這就是你不了解桐桐了,我從小就和桐桐講舅舅的故事,他很崇拜他的舅舅的,當初讓他學競賽完全是為了本科申請國外名校,其實他對數學不敢興趣的。”

葉瑄這個時候已經是遍體寒意,他很确信陳亦桐對數學愛到了骨子裏,甚至願意為之犧牲生命。這樣一個視數學如生命的人在家人面前僞裝自己的熱愛該是多麽痛苦的事情啊。

用愛的名義把陳亦桐綁在陸嘉茵希望的道路上,還美名其曰是孩子自己喜歡。葉瑄不敢再繼續和陸嘉茵聊下去,但是聽這幾句話,她已經要替陳亦桐感到窒息了。

第二天的頒獎典禮,獲得團體總分第一的中國隊和團體總分第二的美國隊坐在前後排。易淩風看着美國隊六個人五個是華人面孔,非常熱情地同對面打招呼。

易淩風:“早上好!”易淩風想着對面是華人,應該聽得懂中文,但是沒想到對面壓根沒有搭理他。

“Hi,good morning!”雖然易淩風的英語蹩腳,但是這種簡單的詞彙對面不至于聽不懂,最後回應易淩風的是美國隊的一位白人選手,回應了他的招呼,并且恭喜中國隊拿到了金牌。

易淩風感覺面子挂不住,只能自己開玩笑緩解尴尬:“哈哈哈,他們好高冷啊。”

不一會兒頒獎典禮正式開始,證明了費馬猜想的Andrew Wiles正在對這些青年學生做寄語,希望他們能在數學理論上做出更加卓著的貢獻。

葉瑄本在專心致志地幫隊裏的同學翻譯,沒想到後面美國隊的兩位選手開始了竊竊私語,這麽明目張膽地诋毀中國,這是當中國隊的選手都聽不懂英文了。

“It is impossible for China to foster mathematician.Spoon-feeding eduacation is funny.”(中國可笑的填鴨式教育不可能誕生數學家)

本來葉瑄還不想和這些小屁孩一般見識,畢竟小朋友輸不起比賽也很正常,但是這些小孩越說越過分,完全忘了自己作為二代移民身上也流着中國的血統。

葉瑄毫不客氣的回頭輕蔑一笑:“I wonder how could the result be if you didn't have Chinese coach.Maybe 4th or 5th even somewhere else?”(我其實非常好奇如果你們沒有中國教練,成績又會是怎樣呢?可能像幾年前一樣四五名甚至不入流?)

兩個肆無忌憚讨論的小孩終于意識到他們前面的中國隊選手是聽得懂英文的,如果熟悉美國競賽這幾年發展的都會了解。進入21世紀後美國競賽逐漸落寞,在西海岸熱愛內卷的華人家長的推動下,在來自中國競賽教練的加持下,才有了起色。

如果說美國國家隊嘲笑中國隊的數學競賽是填鴨式教育,那簡直是太好笑不過的事情了。

兩個美國小孩被葉瑄說得臉色通紅,雖然葉瑄的個子和年齡都比他們小,但是氣場卻把他們壓得死死的。

“Fifteen Americans have won the Fields up to now but there is none in China.”(截至目前有14位美國科學家獲得了菲爾茲獎,但是中國是零。)這個小孩開始拿老生常談的話題試圖戳葉瑄痛處。

葉瑄知道這個小孩現在已經沒有話可以講了,當你氣急敗壞的時候就開始扯大旗做筏子,試圖用別人的優秀來證明你自己的觀點。中國的教育環境誕生不了數學家,甚至兩位華裔菲爾茲獎得主都是外國國籍。

葉瑄雖然也一直認為國內目前高校的學術體制不太适合做純理論研究,而且數學理論的發展是需要交流的是需要集群效應的,目前中國确實不具備這樣的優勢,但是畢竟對外葉瑄不會認輸。

“Correct!It is 10 Americans、1 Finnsh、1 Norse、1 British、1 Chinese and 1 Russian!Most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s,I have to praise how rich!But thi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basic education system.”

糾正一下,是10個美國人,1個芬蘭裔,1個挪威裔,1個英國裔,1個華裔,1個俄裔。大多數都是在成年之後移民到美國,我只能感慨一句鈔能力,但這和基礎教育體系可沒關系。

幾個華裔美國隊員被怼得不敢說話,看來葉瑄那天辯論會的伶牙俐齒還是沒給她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葉瑄并沒有乘勝追擊,和這些小孩一般見識真的沒什麽必要,畢竟他們受到的教育從根上就歪了。

頒獎典禮正式開始,除了個人金牌,中國隊還拿到了團體第一的獎杯。禮臺上,幾個男生把葉瑄擡起向空中高高抛起。

照片也在這裏定格,沒有人會想到這張平平無奇的照片,卻改變了中國數學發展的軌跡。

作者有話說:

這章有點短小,晚上我再更一章~

1.蚱蜢跳哪一題2009年有三個人拿到了滿分,中國的韋東奕,日本的Makoto Soejima,德國的Lisa Sauermann。其中Lisa參加了五屆IMO獲得了四金一銀的成績。中國最高記錄就是連續兩屆,因為中國的選拔機制的原因,最早也要高一才有機會參賽。

2.這裏要解釋一下,美國競賽引入中國教練是在04年,之後的十幾年一直是由于Zuming Feng(馮祖鳴)擔任美國國家隊主教練,但是成績并沒有明顯提升。美國隊的明顯提升是在14年之後,中國競賽教練集體去美國謀生,灣區新移民崛起之後,15,16,18,19拿了四年的第一。可以說美國中學生競賽的進步也是靠填鴨式教育卷出來的,所以指責中國的學生是競賽機器是沒道理的。甚至近兩年各國的二代移民的崛起,不僅美國隊,加隊,澳隊,新西蘭隊,還有傳統歐洲強隊法國等都被華人面孔統治,黃種人确實存在智力優勢,也不單純是因為我們卷。

3.實際上馮祖鳴對中國的競賽體系是批評居多,認為中國的競賽學生缺乏創造力,過了中學階段就不如美國的學生。實際上馮祖鳴自己是北大少年班出來的,在美國帶的大多數也是亞裔學生,履歷裏最輝煌的可能就是高中帶過紮克伯格吧。但是我個人不太喜歡他的觀點,中國沒有數學家是和大學教育有關,和中學初等教育的關系不大,美國的精英教育也是這樣卷出來的。中國的基礎競賽教育确實給國外的高等教育輸送了不少人才,十年之內,絕對會有中國學者獲得數學三大獎的。

中國的行政化的大學教育确實流失了很多數學家,北大建立國際數學中心或許是一個嘗試,但是目前看來去行政化并不徹底,南科大書院制或許也是一種嘗試,但是朱清時退休之後南科大還是被政府接管。

4.其實這兩年國際競賽中國隊和美國隊的關系處得挺好的,華裔也都挺友好的,這章裏的情節純屬虛構,但是零幾年的時候确實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這也是和年代有關吧,中國強大之後,早期移民和中晚期移民對于孩子的教育觀念本來就不一樣。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