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章

自從張豫瑾把張母送顧家後,他一直要值班,他連年夜飯都沒有回來,只是打個電話過來。

張母坐在餐桌上,看着齊樂融融的顧家六口人,再看那豐富的年夜飯,想想在醫院的兒子豫瑾,她心酸。再想到昨天那批年禮,她越來越覺得他們張家與顧家真是沒得比。她在顧家住了三天,顧家對她很是照顧。她又想起六年前顧父去世時,自己與豫瑾一點也沒有給顧家伸出援手,看看顧老太太身邊的曼璐,那孩子本來是自己的兒媳,現在她覺得可惜了。如果沒做過那個,那該好,她想。這頓年夜飯就在她糊思亂想中度過了。

張豫瑾年初六才得了一天休假。他提着一只烤鴨,一袋蘋果,一袋橙子,上顧家的門。他給顧家四姐弟都派了紅包,每人十元,這算是大紅包了。

他一進門,除了偉民與傑民稍稍緾了他一些時間,顧家人都借故離開,讓他們張家母子相聚。顧家人都上二樓,留下張家母子在一樓大廳說話。張豫瑾看母親被顧家人照顧得很好,很是感激。如果沒有顧家人伸出手,可能他都要想把工作辭了,回六安算了。在這裏,就他們兩母子,太艱難,出個事,連個幫手都沒有。這近十天裏,他如同張母一樣,想到六年前,顧父去世時,如果他家能伸出手,那他與曼璐是不是不會成現在這樣。

張家母子與顧家人一起用過午餐,用餐氛圍很是和洽。張母在餐桌上就提出跟豫瑾回家去,顧老太太與顧太太自然挽留。張家母子見顧家人是誠心誠意,再想想回家休養,豫瑾經常呆在醫院,再請幫傭一時也請不到好的,實在不方便。最後張母自然如顧老太太所料想的,住到腳能下地行走無礙再回去。

張豫瑾用過午飯,再呆上一個小時左右,他就告辭回醫院。今日雖然得一天的假,但他還是想盡快在醫院立起來。在醫院裏他無人可靠,只能靠自己。他在醫院毫無怨言的加班加點,就是要在院中各主任中尋得好眼緣,讓他們早日把自己帶入行。這兩年多,他兢兢業業,去年開始就初有成效。近來,他已取得了吳主任的親眯,今年不出意外,他定能成為真真的外科醫生,具有獨自手術資格。

張豫瑾手提一大袋吃食坐上了前往醫院的電車。車外人來人往,腦裏出現曼璐的臉。他後兩次上顧家門,他在她眼裏,真成了故交哥哥,她對他真是情滅了。他握緊雙拳,他絕不放棄,總有一天,她眼裏心裏裝滿他。

這十天張母在顧家得到很好的照顧,為此她很感激顧家。在這裏因為行動不便,她從來就沒上過二樓。因顧家姐弟四人及顧太太一天到晚的都呆在二樓,雖然從顧太太口中得知,顧家姐弟四人是在溫書,顧老太太在監工,但還是對二樓挺好奇的。

除了對二樓好奇,還有就是對顧家四姐弟打掃衛生感到好奇。每日除非下雨,偉民與傑民都會打理花園,給花園的花草樹澆水,和做清掃工作。曼璐時不時的就打掃樓內衛生,但從來就不下廚做飯。曼桢則是時不時的在顧太太做菜搭把手或清洗碗快。

顧家就只雇了黃姓小妹,做每日采買和衣物清洗工作。這個幫傭每日九點鐘提菜和幹淨的衣物過來,再收髒衣物回去洗。她在顧家暫住,她的衣物也交給這小妹清洗。

顧家往來就只有鄰居陳家,就無其他人。張母對顧家的家中收項有些好奇,她是知道顧家在老家六安已無田租,那現在能住得起洋樓,有幫傭,每日餐食都不錯,每一項都是開支。顧家姐弟四人,都在上學,顧老太太與顧太太也沒出去工作,在家裏也不見她們做什麽活計。最終,她歸結為是曼璐做舞女或是那個掙下的錢財。特別是大年二十九送過來的年禮,那會不會是曼璐的恩客送過來的。這個顧家就是這兩個恩客支撐起來的。

張母當天剛開始沒想到這層,等入夜上床,意識到現在顧家是由曼璐的恩客支撐起來的,她對顧太太不跟她說而有怨言,她覺得顧家髒,她不想在這裏。第二日早上,她給豫瑾打電話,誰知豫瑾那邊一直忙,晚上八點他才回的電話。此時張母已沒了那傲氣,歇了要離開顧家的心。而後是因為陳家太太對顧家的态度,她又覺得顧家這樣也沒什麽,陳家這樣的家世都跟顧家相交,那她張家與顧家相交也不算出格及丢人。再然後,越呆越舒坦,她暫時不會再移動了。

因過年期間曼璐都在打絡子,絡子都集了一大堆,這都夠年後半年的銷售量。顧老太太就不再讓顧太太打絡子,只交待顧太太備三餐及及清掃工作中間再照看張母。其它是顧老太太有些保護意識,絡子是顧家的進項,不能讓人學了去,她老人家還不知道早有人家仿制她家的絡子了。

顧太太的清掃工作大多都被曼璐接過去。她除了備三餐,其它都很閑,突然停下,她有些不習慣,便撿起年閑時做的鞋墊,做起鞋墊來。張母自然也跟着顧太太一起繡鞋墊,以便打發時間。

大年初九這日下午三點左右,顧太太與張母在樓下大廳的沙發上做鞋墊,門鈴叮咚叮咚的響起。顧太太起身按下開門開關,才出樓門,見是陳家的阿英。阿英急沖沖跑進來,跟顧太太說,家裏有外客看沖顧家制做的絡子,今天就要,要五十套六件套。

顧太太一聽,讓阿英坐下在樓下等着,她上樓拿貨。顧太太聽到陳太太要這麽多,很是興奮,興高采烈的上樓尋偉民。

Advertisement

曼璐從昨天剛開始就不再打絡子,她在試譯書。把國外英文版的工程書譯成中文。她在一旁聽到顧太太所說,相對于興高采烈的顧太太,對于陳家要這麽多貨,她并沒有多少表情。顧家的中國結跟高太太簽定的合同裏,有規定,不能把貨再出貨給國內別的商家。只要是出貨量達十件,這十件,指的是單件,而不是套件,那就是違反約定。

顧家生意對外打交道的一直是偉民負責,曼璐看偉民讓傑民下樓把阿英叫上樓,詢問清楚。便知道偉民還記得這條,放下心來,繼續自己手頭的工作。

張母在樓下坐着,她有聽到要貨,但具體什麽貨聽不清。看着站在一邊的阿英,她并沒有按顧太太說的坐下停,還是很規距的坐在門側。她想知道是什麽事,但卻清楚自己是外人,主人不說,客人不能問。

片刻鐘,見傑民下樓請阿英上樓,張母看他倆上樓的身影,真真感到自己是顧家外人。有自己在,顧家人說話,都要避開她。心裏有些不舒服,但顧家人這樣說也很正常,她壓下不适,繼續做鞋墊。

偉民仔細問了一下陳家外客要貸情況,阿英也說不清楚,只說外客是洋人。偉民跟阿英說了自己出貨情況,讓阿英回去,跟陳先生說,能不能讓他跟外客談談。如果可以,那再麻煩阿英再跑一次。阿英一走,偉民便從書櫃中取了兩件合約,一份中文,一份英文,是同一內容,這是早前曼璐讓偉民準備好的,就預備今天這種情況。合同标明最重要的一條是,所購顧家貨品不能在本國內銷售。

陳太太看到阿英一個人回來,再聽阿英所說,更覺得顧家是誠信人家。借着再次上茶的功夫,陳太太上前跟陳先生說。陳先生立馬用英文跟外客交淡。外客一聽,有些詫異,就小小的一個飾品,還有諸多條件。但他就是看中了,在陳家書房看到那六件套,他就覺得那是好東西。反正他是要回家,貨當然是運回貨,這沒沖突,便同意與貨商淡單。

陳先生見此,立馬讓阿英再跑一遍。當阿英領着偉民進來的時候,陳先生與陳太太還有洋人傑克很是訝然,怎麽是他做主。

大家相互介紹後,見偉民英語很不錯,陳先生與陳太太便讓出書房,給他的英國朋友傑克跟偉民淡生意。兩人交談沒問題,一下子就了解各自情況。那只有簽定偉民帶上的銷售合同,那就成了。兩人談不到十分鐘,生意就成了。

偉民從書房出來,先謝過陳氏夫妻,而後又說生意成了,要向陳太太借阿英與吳嫂,去取貨。而後跟陳先生陳太太傑克在廳裏飲茶,閑談。

偉民與阿英出去後,曼璐就安排顧家衆人,顧太太下樓接人,她和顧老太太,曼桢,傑民打包,打包五十件六件套絡子。等吳嫂阿英上來時,書房裏的貨已準齊。四個大包袱,吳嫂阿英一手一包的就提回去交差。

洋人傑克只查看其中的一套,就不再驗貨,當場讓助手支付偉民付相當于一千八百元的金條。同時雙方還交換了聯系方式,這當然包括電話。

偉民走後,洋人傑克向陳先生豎起拇指,大贊偉民。陳先生這一天才看清偉民,之前他只當是兒子的朋友,一個小輩。雖然兒子們不停的在他耳邊說顧家兄弟多麽多麽出色,但他并沒有認同。但今天,他深以為是。十六歲就獨自一樣跟洋人談這麽大的單,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再過兩年,那更不得了。

作者有話要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