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章節
格雷的噩夢現場,順便做交代,讓他死得具體一點。是另一種寫作風格,前面很順,所以寫得很長,後面就痛苦了。
至此,文章就全部結束了。也是制造矛盾沖突的一個嘗試,作者自己都寫惡心了。破壞了這篇文的整體感。畢竟我心靈這麽美好!我反對拿他人痛苦當消遣,所以我在身體力行地踐行我反對的東西?我真的不是精分。就這樣吧。
【後記】
很長,不看也沒關系*_*
寫完啦。
感謝你以無限的耐心,終于讀到這裏。也感謝我有超強的毅力,寫了好久,還是堅持下來了。誰能想到,當初幾百字的一個大概,能硬生生地加了那麽多東西,擴充到三萬字呢。
要我說,這篇文章的缺點很明顯。
它沒什麽劇情,連貫性差不抓人,上部無大綱,人物塑造僵硬不生動,閱讀體驗應該不是很好。還有一點,中不中洋不洋的,各色表達都揉進去了,讓人不舒服。
主要是四個角色,瑪麗安沒什麽存在感,薩缪爾是個變态,在格雷的講述中出現,還是個死人。所以最後是阿爾加和格雷兩個人撐起了整個故事。
在創作技巧上,我不喜完全平鋪直敘,無奈技藝不高超,最後的回憶還是靠格雷的自述完成的。
在人物塑造上,我努力了不将他們平面化,不希望他們淪為作者的傳話筒。好像格雷的性格被我塑造得很奇怪,有點莫名其妙,而且他隐形人的特質好像有點多餘。看來這個部分要繼續加油。
在表達觀點上——雖然不貶低純劇情小說,但我仍覺得,一部小說要讓人印象深刻,情感是必須的,主題也是必須的——我想質疑悲劇的,扭曲的藝術。我并不完全否定悲劇、病态美和暴力美學,只是文中格雷遇到藝術瘋子,他必然會激烈地反對這個。
幾個月前,《二手時間》裏我引用的那句話震撼到了我。這句話本來表達的是在蘇聯社會主義年代,人們在國家所受的教育讓他們對革命充滿熱情,覺得為革命理想而死是十分幸福而光榮的事。後來蘇聯解體,社會主義成了傷痛。這句話所在的故事裏,少年最終自殺死亡,給我的感覺很浪漫主義,像是只有死了,他才能活下去。不過在文中被我移花接木了。
後來看了狐貍女神的《殺戮秀》,震驚的同時也增添了我寫這篇文的決心。從第一章 開始就是奔着“質疑悲劇的扭曲的美”這個目标來的。由于上部沒大綱,想到哪寫哪,又浮光掠影地說了自己關于尬爽,關于娛樂精神,關于環境的觀點。環境這點我也着了很多墨,時事被模糊化處理了,想借此表達“環保不應因為利益而有各自立場”。顯然這個想法暫時無法實現。還粗略提到污染致病,《切爾諾貝利悲鳴》我直到現在都不能讀完。
談不上有深度,也不知道自己對不對,就算是提出一些疑問吧。
本人超迷搖滾。搖滾樂對我的影響很大,文裏提到的兩個樂隊都是我個人超愛的樂隊。還有,為什麽要寫一個不存在的樂隊名字叫潛水艇呢?因為可能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後,我會寫一篇有關潛水艇和主唱澤維爾的文,應該……也很短?
Advertisement
在這期間看的書對我影響也很大,引用的都全都标明了出處。提到印度閹人是因為木心先生的《恒河蓮花姐妹》。木心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
最後說文章的完成度。在碼字前,我也不知道自己會寫成這樣。情節經歷了許多調整和修bug——比如我知道紅槭太矮小擋不住人時查度娘把樹換成楓香樹……我已經改得很累了,可通讀不夠爽,應該還是筆力和架構的問題,還有閱歷欠缺吧,寫不活。夾帶私貨也生硬了,并且好像還有點詞不達意(~瑟瑟發抖~)。主旨未盡表明(是因為作者自己還沒扯明白呢),完成度給個百分之60到70吧。
後記也寫了這麽多,這麽多天沒長痔瘡/爆痘/腰肌勞損簡直幸運……
腦洞多,要繼續寫。等我回歸吧。
------------
【後記二】
這篇文竟然有後記二?搞沒搞錯?
不好意思,真有。
從初版到現在的版本,幾經易稿,僅給我媽和基友上傳的版本就有三個之多,更不用說改動了多少微小細節,十分瑣碎也十分磨人。
我是個不喜歡重複用詞的人,很多字詞都推敲了好多次。有關環境的觀點經過大修,避開敏感詞成了你看到的樣子,有關藝術的點被我拆分、整合,揉在了這篇文章裏。
我想:藝術是為了什麽?
思緒狂奔,想了半個通宵,最終立了四點,并用斜體展現出來。個人的思考,并不是權威答案。鑒于我在文中用到的斜體太多,你可能留意不到,就算看到了也會覺得有些莫名奇妙。簡單而言,就是追求并展現美,展露醜,表達自我和再教育。這四點是可以相互包含的。
而我對病态美的看法呢,像對悲慘的喜劇一樣不贊賞,感覺心裏很難受,怎麽笑得出來?嗯,又扯到所謂“娛樂精神”了。我不接受,不接受拿他人的痛苦當消遣。
所以在文中把薩缪爾塑造成了一個心理變态的藝術瘋子形象,不想讓他留下給你好感的可能。而格雷就是受到很重的心靈創傷,對“藝術”過敏,最終還是接受了身為畫家的阿爾加,圓滿結局。
“……悲劇美囊括較大,可以跨三度:即美,醜,和糅合兩者的病态畸形。”這句話,我在文中用了三次,将悲劇對應的形式都不同。美、醜、病态——這也是讓我自己也驚喜的部分了。
藝術中的醜惡本身從來不是目的,醜惡的展現是為了在人們心中掀起波瀾,卻非推崇。
文中觀點表達不夠深刻,且刻意似乎不可避免,可這是我此時能達到的最高水準了。
特別要謝謝 萍翳姐姐!她真的特別親切,特別可愛!(您還給那麽多魚糧啊~)
貌似無意間借鑒了她的《論大教堂的倒掉》的一點表達手法(除了故事,這也是讓我特別迷她文字的原因)。而且那時特別喜歡她的《三醉》(真的超棒棒的!),跑去表白,并且受到鼓勵,再有了這篇文。比心~
最後還要提到電影《超脫》,被一個工作室安利了~正是電影中微妙而獨具磁場(?)的表現力喚起我“藝術是為了什麽”的思考。影片裏,那個孤獨的、喜歡創作陰暗藝術作品的女孩最終自殺了,男主一人在紙頁翻飛的空蕩教室裏念詩,意境凄美又頹唐得讓人生氣。“人生哪來的那麽多相互救贖”。好在,同樣被孤獨和傷痛困住的格雷遇到了阿爾加,算是救贖吧,格雷變快樂了,開始有別的朋友,迎接新的人生。
哇,你竟然連後記二都看完了!給你一個吻~啵
謝謝你。
于家中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