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會議

惠思閣內, 已經按照官位高低坐了一批工部官員, 林清的職位在工部也不算低, 正好坐在掌管工部屯田清吏司下首,有人看到頂替了原營繕清吏司錢郎中的人,竟是一個尚未及弱冠的年輕人, 不由看向林清的目光都有些若有所思。

在林清還沒上任前, 工部的一些人就知道這翰林院林侍講要升任工部營繕清吏司郎中。原本,從翰林院侍講到工部做郎中, 也不是多麽引人注意的事情,畢竟翰林院的官員有褚相之稱,在翰林院歷練幾年, 不管是到中央還是地方,官位都會比在翰林院中升上一兩級。尤其是翰林官下放到地方, 都會被上官另眼相看、禮遇有加,這已經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規則了。這也是為什麽, 盡管在翰林院中做庶吉士, 相當于沒有品階,但是還是每年有很多新科進士願意去考館選,在裏面歷練幾年, 就是為了以後能謀一個好出路。

只是萬萬沒想到, 這個新來的林郎中年紀這麽小, 若是按照這個年紀推算, 又是姓林, 出自翰林院, 那麽必定是那個新科狀元林清無疑。算算時間,從得中狀元,到升任工部郎中,不過用了一年不到時間!這升遷的速度,真是讓他們這些老匹夫拍馬都不及啊!

那些和林清平級的郎中還有上面的左右侍郎,也是最多感嘆幾句,而林清手下的人則是第一次會面這位上峰,基本上在座的所有人年紀都比林清大,但是此時還是只能默默坐在林清下面,心中百感交集自不必提。

等人都到的差不多後,楊庭安也走了進來。

“拜見尚書大人。”所有人紛紛站起,朝着楊庭安行禮。

楊庭安四十多歲,留着兩撇小胡子,人也長得精瘦,眼睛不大,但是卻精光閃爍,自有一股精明強悍的氣勢。

“大家不必拘禮,都坐吧。”楊庭安的性格和林清遇到過大部分喜歡拿腔拿調的文人不一樣,他非常的幹脆,沒有過多的寒暄客套,上來就開始布置任務。

從年初六到現在,不過開衙七天,全國各地各項事宜也都彙聚到京城,每年六部都要呈交一年總的方案計劃給內閣,給內閣批複。所以眼前這段時間,也是六部最為忙碌的一段時間,一直要持續到二月末。

工部掌全國土木、水利工程、軍火、戰甲制造,礦産、紡紗甚至金融貨幣和度量衡也在其職責範圍之內,所要做的事情林林總總、無所不包。其中水利工程是個大項目,光都水清吏司的郎中就是五名,既要負責稽查河道、海塘、江防、溝渠等,又要核算修建橋梁、道路的工程經費,甚至制造船只、渡船也在其工作範圍內。一縣之事物已經算是繁瑣,更何論一國之事物?

所以當楊庭安光是對着都水清吏司分派的事物,就說了整整半個時辰,期間不時點名其他郎中、左右侍郎如何協助都水清吏司的工作。楊庭安語速快,說話只講重點,毫不拖泥帶水,下面的一衆工部官員一陣奮筆疾書,竟是人手一個小冊子!看來也都是已經習慣了楊庭安的語速和行事風格。也幸虧林清聽到下面的屬官說是要開會議,習慣性得帶上自己的小冊子和筆,否則此刻也是措手不及。

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是林清記憶力超群,初次接觸這些事物也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各方面關竅有諸多不理解之處,雖然能記住大概,但是很多細節還要回去推敲,若不做些筆記,很難将事情貫通起來。更何況,很多事情也不是說光你工部一個人去做,事情就能搞定的。楊庭安的任務中,還有很多點名到了其他五部,比如說戶部,若是戶部這邊撥不出銀子,那麽他們工部就是再多的計劃,那也只是計劃。

每年大家呈交計劃之後,能審批通過的方案會由內閣轉給戶部,由戶部核算國庫的銀兩以及今年一年的稅銀,再給每個部門核撥銀兩。根據戶部撥付的銀兩,工部還要删減掉一些項目,挪到明年再去做。但是這個已經是最後的定稿了,在戶部撥銀之前,還需要先和戶部通氣。比如說你工部今年想大展拳腳,需要戶部撥銀兩五百萬兩銀子修建河道、大興土木,結果戶部那邊預算出今年的稅收最多只有一千萬兩,那你這種方案提出去也不就是扯淡嗎?一半錢都給你工部,其他部門怎麽辦?就算戶部答應,永康帝也不可能同意。

每件事情,都要分為輕重緩急,比如今年需要修建防洪河道,否則以去年的破損情況,今年年初不修,等到夏季大雨沖刷泛濫,沖破河堤,河水蔓延到沿岸村落、縣城,導致大片流民和死傷,那到時候吃瓜落的,第一個就是工部!再比如說太子今年要修建太子府,這太子府怎麽修,計劃多少銀兩,又該怎麽和禮部交接,既要省銀錢,又要合規制。這方方面面、各種彎彎繞繞,都需要接到任務的人去自己思量。

所以楊庭安這一番工作任務分派下來,衆人都是面露苦色。而說完了這一通之後,楊庭安停下來猛灌了三杯茶,然後輕咳了一聲,目光落在了林清身上,看到林清也和其他工部官員認真的在做筆記,倒是心中油然而生一種,這人果然就該在他們工部幹的料的感覺。只是想到剛剛在內閣得到的消息,臉色也不由得有些凝重:“此次營繕清吏司,為首之要務,是要重新修繕會國館,三月中旬鞑靼王子将會攜使臣入京,皇上下令務必重修會國館,讓鞑靼皇子賓至如歸。其餘藩屬國,安南、琉璃等到時也會一同前來朝貢。”

楊庭安這話一落,工部上下官員一片嘩然!鞑靼皇子竟然要攜使臣入京?怎麽之前一點風聲都沒有?要知道大明初立時,蒙古族被聖祖皇帝趙明光打敗,簽下了每年納貢盟約。聖祖皇帝之後的建武帝又是個英勇善戰的皇帝,為人作風十分悍勇,一生都在戎馬之上,不僅僅将周邊小國逐一清掃幹淨,甚至還将鐵蹄踏上了朝鮮、琉球、安南等一些國家,自那之後,每年京城的會國館都有不少藩屬國前來納貢,除了朝貢時節,平時也會不定期的來大明學習儒家文化,觐見大明皇帝。那時候大明的風光可謂一時無兩!

Advertisement

可是經過幾世的揮霍,如今傳位至永康帝,大明外交方面漸漸處于下風,除了一些安南、朝鮮小國還會每年按照規矩來納貢,作風強悍的鞑靼和瓦刺都已幾十年沒有再納過一次朝貢,最近幾年更是與大明關系緊張,前線屢屢傳來鞑靼和瓦刺騷擾邊境的消息。雖然都是一些小規模的戰役,但是蠻夷之族在草原上鐵蹄一旦踏上大明的國土,總歸是讓人心驚膽寒、煩不勝煩!更可況,這麽多次小碰擦,大部分都以大明落下風而告終!

如今鞑靼王子突然攜使臣前來入京,這樣的舉動太耐人尋味了!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一個經常跑到你家門口,偷你家東西,打你家人的壞人,突然有一天說要跑到你家裏來做客幾天,還說要送你點禮物,你說你慌不慌?

鞑靼和瓦刺是蒙古族一分為二後,各自有新的命名,鞑靼統治東蒙古,瓦刺統治西蒙古。雖然蒙古族分裂了,沒有如之前一般擰成一條麻繩,實力也算是銳減,但是相應的大明王朝的統治也日漸沒落,光拿一年的稅銀來講,聖祖皇帝時期國庫裏有一千多萬兩稅銀,到了建武帝,雖然窮兵黩武,但是他講究的是以戰養戰,國庫裏的銀子也沒出現過赤字。到了頂峰的時候,甚至一年的稅銀有兩千多萬兩銀子!而如今呢?每年的稅銀連一千萬兩都沒有,甚至若是遇到天災之年,還要寅吃卯糧,入不敷出啊!

永康帝顯然是有些慌的,所以他勒令工部務必将已經多年不修正的會國館修繕一番,至少在禮數上不失了□□上國的身份,同時又急急召見內閣閣老們,商量對策,研究此次鞑靼前來到底所謂何事。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此次鞑靼王子所來不善啊!

而林清此刻作為營繕清吏司的郎中,這件工程就是他的任務,而且是當下的重中之重,一點都拖延不得。

林清将這件事寫了下來,并且在會國館和鞑靼兩處習慣性地圈了個圈,以示重點。

會議開完之後,工部官員全部散去,唯獨林清被楊庭安叫住了。

林清初來乍到,又第一次接領這樣的事情,若是一個不慎,可能官途就此為止了。楊庭安看好林清,自然也要稍稍提點一番:“林郎中,此次修繕會國館,你一定要多多詢問一下手下有經驗的老人,再實地考察一番,到時候寫個方案給我,再呈報上去。”

楊庭安怕林清年紀輕,要麽就過于倚重老人,要麽太過一意孤行,所以特意提點了這兩句,雖然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聰明人一切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林清自然馬上心領神會,對這個頂頭上司,除了欣賞他的作風外,也多了一絲感激,立即行禮道:“屬下定會謹遵楊大人教誨,不辜負楊大人的期望。”

楊庭安摸了摸自己兩撇小胡子,拍了拍林清的肩膀後,便快步離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