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皇上,若是我們能開放私營鐵冶, 促進鋼的産量, 以後我們制造火铳的造價将會大大降低, 臣經過預算後,開放三年內, 我們可以将火铳的造價降到十兩銀子左右一把。況且,鋼的産量和需求高了之後,能讓私營的産出大大增加, 到時候光這一方面的稅收也會增加!”
林清知道, 如果召集人力物力去研究, 自然會将技術提高, 縱觀□□上下五千年, 從來不缺物理、數學方面的天才, □□甚至也是□□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最終卻被西方列強用槍支大炮打壓了整整一個世紀之久!閉關鎖國自然是一方面的原因, 更大的一部分的原因是封建社會以儒孝治天下,将數理知識都視為上不了臺面的異端學說,從來沒有走到過正統的位置。
□□是最早發明火铳, 也就是槍支原型的國家,早在宋代就有人用竹子做的圓管來充作發射管, 用□□填塞其中算作彈藥,可是之後的發展卻一直很緩慢,甚至到了清朝都出現了斷層和退步。而西方國家在得到了槍支大炮的雛形後,卻能一再地改進研究, 不斷增大其威力,除了兩者的外在因素外,同對科學、對技術的認知不同有密不可分的原因。
根據林清推算,如今已經進入了14世紀中葉,如果這個世界的大方向和前世差不多的話,那麽西方國家如今已經開始了文藝複興運動,很快他們将會把對神的關注轉移到人本身上面,人的創造性、主觀力量和個性解放都會得到釋放。在林清理解裏,就是從這個時刻起,整個□□開始在世界的歷史舞臺上開始慢慢呈現下滑的狀态。原因很簡單,當我們還在不斷加深自己那套儒孝治天下、君權神授的理論時,西方已經開始解放了思想,從那一刻開始,差距就已經拉開了。
更不用說到了17、18世紀,整個西方展開的啓蒙運動,将人文自然科學的力量再次拔高,從中湧現了多少科學家、教育學家、經濟學家?而那時候的□□已經完全被排擠在外,再無參與這場盛會的可能,只能成為西方列強肆意掠奪的對象!
正是因為知道這些,林清無法單純的只以一個普通朝臣的目光看待整個大明,他的目光已經放遠到了未來的幾百年。而作為了解這一切的人,既然已經身處了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他自己又或許有這個能力,如何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讓大明也參與到這個舉世盛宴中?
或許林清一開始的目标很簡單,只是想讓自己家人有衣穿、有房住、有飯吃,可是等真的實現了這一切,等自己也有了那個能力去影響這個國家的決策者,甚至說他以後有希望成為這個國家未來走向的決策人之一時,他如何能說服自己袖手旁觀?!
或許林清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是最正确的,畢竟想要改變一個根深蒂固思想的國家,想要以一己之力說服全天下的人,那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重重的阻礙、各方的利益,新老勢力的争奪,這些都會在每一步落下一枚棋子的瞬間,都産生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是好是壞,誰都不能保證。
但是林清還是想嘗試,想努力,畢竟那段百年的屈辱史讓人太沉重,每每在後世讀到這段歷史的人,靜下心來的時候都忍不住內心激蕩、無法支持,泱泱大國的尊嚴、民族的族性全都被踩在腳下,那樣沉重的代價、淪落為半殖民地的國土,讓人忍不住痛心疾首、不忍直視。
或許林清自己也不知道,在一飲一啄之間,他的政治理念已經悄悄形成。如果說一開始做了翰林官,那只是科舉成功後的果實,但是那次沈修文事件卻讓他看到了可能——改變這個朝堂、改變這個國家的可能性。況且他還那麽年輕,他有的是時間,去隐忍去蟄伏,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來實現他的理念。即時在他活着的時候不能實現,那麽還有後人,只要理想的種子種下,自然有生根發芽的那一天!而就是這樣的理念一路推着他,一步步地往前走。
所以林清在制作這個火铳的時候,并沒有只是單純地做出了一個傷人的利器。傷人的利器他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冷兵器,也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但是他卻費時三個月,用這個他能改良到最好的火铳威力來給世人都展現了一次科技的力量,或許如今還沒有人正視科技,但是他總會讓所有人都看到的。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只有那樣巨大的威力,那樣高于之前火铳很多倍的新型武器,才能讓舉朝震動、讓永康帝正視,也能更加有利于接受他的提議和條件。
就比如現在,當林清抛出十兩造價這個概念的時候,果然讓永康帝眼前一亮,這個造價就比較接近于他內心的預期,同時也聽進了林清的話:若是能開放私營鐵冶,那麽未來他雖然損失了幾座鐵礦的利益,但是依舊有更多的稅銀進國庫,而他的軍隊能得到最好的裝備!
“好!朕允了!朕命你全權負責此事,林清,這可是朕對你莫大的信任啊,希望你不要辜負朕的這一份信任!”永康帝能做到這一步,确實是因為林清的計劃對他有着極大的誘惑性。
“微臣林清領命!絕不辜負聖上隆恩!”林清再次下跪行禮,臉上的表情是滿是感激涕零,這樣真誠的樣子,倒是讓永康帝放心了很多——确實,這位臣子還年輕的很,或許有許多地方做的不夠妥帖,但是做事還是非常努力的,充滿靈性。整個朝堂被他們這些老家夥已經把持的夠久了,确實該換些新鮮的血液進去了!
只是林清還是低估了這次任務的難度,當林清在朝會上提出這個事情的時候,竟然遭到了內閣閣老的一致反對,就連他的頂頭上司楊庭安和暗中結盟的顧寧顧大人,都沉默不語,沒有支持林清。
這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了,就算是老對頭黃友仁和高明遠都默契的聯合起來,一致反對,倒是讓高黃兩派的人突然有一種重歸于好的錯覺。
所以說,這世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當高黃兩黨的利益達成一致時,他們就能抛棄前嫌,甚至不用言語一聲,就能馬上站成一派。
而顯然,首輔和次輔權勢的聯合,是有着驚人力量的!
其實在永康帝沒有直接下命令,而是讓林清做好方案後先遞折子上去時,林清已經隐隐有些不安,但是他對永康帝還是抱有希望的,畢竟已經說服了永康帝這個王朝的最高領導,那麽勝算還是很大的。
誰知道,等到真正讨論要不要執行這個方案的時候,永康帝也表示了支持,可是卻被內閣直接給駁斥了回去!可能永康帝自己也知道,就算他直接下令,也有可能被內閣駁回,若是朝議不能通過,那麽就算有了永康帝的聖旨,那也有可能是一紙空文!
這一刻,林清才真正明白永康帝為何如此沉迷于權力牽制,那是因為這個皇帝确實當的不夠痛快,下什麽決策也要看看群臣的意見,自己說了也不一定算啊!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朝臣們還是畏懼龍椅上的那位的,也害怕自己觸怒皇帝,脖子上的腦袋會不會被摘掉。但是如果皇權真的危害到了他們家族的利益,他們還是會竭盡全力去反抗的!因為他們今天退了一步,那麽明天就會退十步、百步,而這,就是君權和臣權之間的争鬥!
永康帝坐在龍椅上,面色已然有些鐵青,寒着臉不說話。劉全知道露出這樣的表情,是皇帝內心深處已經怒極,此刻只想将自己遮掩起來,不要被任何人發現自己的存在為好。
黃友仁和高明遠心裏面也是對這個林清又愛又恨!根據林清一路來的表現和能力,這樣的人才讓他們真的入了眼,想要收到自己的麾下;可是誰能知道,還沒動作呢,這小子就跳出來整這麽一出,把自己完全放在了諸多官員得對立面上,他是想幹嘛?是想自毀前程,還是已經做了永康帝的走狗?以為緊緊抱住皇上的大腿就沒事?
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林清已經徹底站隊到了永康帝這一邊,因為在宮裏有點眼線的人都知道,昨天林清和永康帝在養心殿密談了許久,今□□會就有了這個提議,顯然是永康帝的意思。
其實高明遠揣摩了一下,就能明白永康帝的想法,前朝的時候就是官營民營并舉的,而大明開國之初,為了封閉鋼鐵流入蒙古,就将鐵冶全部收回官家所有。而官家的鐵冶出産除了一大部分供給兵部外,其他的就是售往民間,滿朝上下早就形成了利益鏈,這期間的利潤也是十分龐大,誰都想分一杯羹。既然能吃一整碗羹,誰又想讓外人喝一口水呢?
永康帝則不同,雖然他也在裏面占利,但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這項産業真的做起來了,國庫中的稅銀就能增加許多,官營每年所納稅銀本就了了,以後若加上私營的沖擊,就更不得永康帝的心了。原本建國之初也只是為了防止鐵器外流,這麽多年一直被官僚集團把持着,就沒有去動。如今貿然有人要動大家的利益了,自然遭到了所有收益者的反對。
雖然提高鋼鐵冶煉産量,降低火铳的造價成本,确實是能增加軍事實力,但是為何又一定要發展私營鐵冶?官營一樣可以做好。
但是林清明白,沒有競争就沒有創造;沒有個體利益,就沒有逐利者,也無法讓全天下的有能之士,在這個行業中發光發熱。
只是在高明遠看來,如果林清真的要走永康帝的路子,那這個林清的眼光也就如此了,還真以為事事聽從皇上,做皇上的走狗就能走上康莊大道了?做夢!若是如此,那麽以後的一切就都掌握在皇上手中,皇上能捧你上天,也能踩你到地下,就像宮裏的太監一樣,如無根的浮萍,生殺予奪。而老皇帝退位後,你很有可能也會馬上失勢,子孫後代都無法蔭蔽,更有甚者還會遭到清算。
追随皇帝,可以讓一個臣子快速崛起,但是隐患卻也同樣的多。
可惜了,這個林清。
縱使林清有舌戰群儒的本事,可是如果連說話的聲音也被淹沒在衆位大臣的不斷的駁斥聲中,一說話還沒說完就會被打斷的話,哪裏還能分辨什麽?
光高黃兩黨的人,攻擊就非常密集,又加上其他朝臣不斷的附議,林清在這場言語上的交鋒是敗了,慘敗!
林清站在大殿中央,退朝的時候永康帝連一個眼神都沒有施舍給林清,而群臣都投以幸災樂禍或者是可憐的眼神,從林清身邊經過。
前幾天林清還是他們的英雄,可一旦真的觸及他們的利益了,馬上就又變成了敵人。
有時候世人就是如此的現實。
林清錯估了永康帝的權力,錯估了內閣的力量,也錯估了那些官員的貪心。只不過想要在官營的口子上開個私營的口子,尚且如此艱難,那又如何去推動後面的事情?
林清前世畢竟只是一個搞科研的人,從來沒有混過官場,雖然前面靠着自己從前的積累、前世的知識獲得了一些短暫的成功,但是真正在官場中和那些老狐貍鬥的時候,還是落了下風。
情況急轉直下,而林清所受到的挫折還不僅僅是官場上的舉步維艱,不過三日後,就聽到墨竹來和他彙報“如意坊”的生意一落千丈,很多達官貴人都不再購買如意坊的東西,甚至最近幾天還有幾幫子人來鬧事。
原本林三牛一直是壓着墨竹不讓說的,因為知道如今林清在官場上已經事事煩心,店裏的事情就不想再讓林清操心了。可是事情越來越不對勁,就算林三牛再沒見識,也知道自家是礙了別人的眼,被人給盯上了。至于是被誰盯上了,林三牛卻一無所知。
硬挺了三天後,實在挺不住了,才讓墨竹據實以告林清。
那些人,倒也真是好手段!林清伏在案上,腦海中想起了今日收到的高首輔的信函,上面只有一句話:汝欲成事,應投明路。
再聯想到今日種種,林清自然知道,之前在朝堂上一直不顯山露水的首輔大人,出手了。
作者有話要說: 不好意思各位,周末工作上有點問題需要解決,耽誤了一些時間/(ㄒo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