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張羅小攤:雪菜鲫魚煨面
第二天小滿就開始行動,去鎮上采購了一些物品。歸家後就在家裏翻箱倒櫃找東西,看能不能有用得上的物件,她将家裏老宅裏的一張竹桌子擦拭幹淨,圖的是個分量輕好搬運,老太太這次竟是頗為少有的不跟她擡杠,贊同的點頭說:“竹木桌子好!便宜,就算丢了也不心疼。”
她又去碗櫃裏翻了翻,找出幾個缺角的破碗,給了小滿:“喏,這個,可以給你的攤子當面碗了。”
小滿搖搖頭,面攤雖小,卻也要物品整潔幹淨。哪怕東西老舊,卻不能失去基本的美感,這是她穿越此地後,面對這樣窘迫的人生,唯一還僅存的過去生活的印記了,她不想失去這些。
陳嫂子心疼女兒,村裏的女人們結伴去山裏的時候她也跟去了幾次,撿了些筍和木耳等幹貨,等村裏有貨郎來的時候,拿去給換了十個粗粝的陶碗,陳老太不依,又帶着陳嫂子去找了貨郎,拿着自己的私房錢幫小滿又買了十個碗,卻又哭天喊地的讓小販給多加了兩個。回家得意洋洋的炫耀:“哝,我拖着你娘,可是大大的占了便宜回來。”
小滿忙扯她,“奶奶,以後立冬還是要讀書入仕的,你可得給他個好名聲啊。”
陳老太想想又慌了:“那面攤也別開了,影響立冬的前程。”
小滿忍住不耐煩,耐心勸導她:“不開面攤我們吃什麽。漢朝的大儒匡衡,少時貧寒,也是四處給別人幫工才能維持生計,也不影響他後來當丞相。”
陳老太聽得既然有丞相這麽大的官也曾經幫過工,不影響孫子今後的前程,就放心了,卻也忘了追究小滿是何時懂了這麽多,竟然還知道前朝的大儒。
小滿這些天一直在尋思,自己的面攤主打面食,為的是沅江碼頭地處三省交界處,又靠着嘉陵江和沅江的交彙處,江中常年停泊大大小小各種漁船、商船、碼頭上擺滿了各種小攤販,彙聚東南西北往來的客商,前來貿易人來人往,但吃面的顧客,仍是以水手、搬運工這些為主力,要真是富貴的船主、商人之流直接去潭州城裏的酒肆青樓,自然有的是高檔的銷金去處。所以面攤的面食定價必定得便宜。
至于面條的澆頭,由于靠近沅江和嘉陵江,魚很是便宜,更何況小鲫魚多刺,大酒樓嫌棄不要,就算是貴人們想起來吃河鮮了,也是挑大的買,所以原料便宜多得。
小滿去沅江碼頭了一趟,租定了面攤的位置,至于開門的日子,老太太卻尋了村上的教書先生,特地幫忙找了個歷書上的好日子。小滿雖不信這個,但也依了她一回。一切妥當,就等着開門了。
待到出攤的前一天,小滿拿提前買好的小鲫魚熬成一鍋魚塘,做湯頭時過濾去細小魚刺,加上了胡椒粉和一些香料,小火慢熬了一夜。雪菜是提前在家中腌好,雪菜肉絲的澆頭也連夜炒好,比之前做的有了改良,因為是出去賣錢的,所以加了花椒去除肉中腥味,陳老太邊看小滿加花椒邊念佛:“作孽啊,花椒不要錢的哦。”
娘也帶領着白露和大花,也在旁邊幫助小滿,連夜熬好辣椒油,炝好香醋。
第二天一大清早,一家人準備好了各色材料,拜托了石頭叔的牛車運到沅江碼頭租好的攤點那裏,小滿沒想到老太太也別別扭扭的要跟去,一家人俱是詫異,從小滿開始這個主意開始,陳老太就一直冷嘲熱諷,勸阻攔路,看着家人詫異的眼神,陳老太不自然的咳嗽一下:“怎麽,棺材本都給你們了,還不興我過來盯着。”白露噗嗤一笑,小滿趕緊扯了扯她,一家人開開心心到了攤點。
白色粗布縫制的橫幅上寫着“雪菜鲫魚煨面”幾個字,兩口鍋,一口常年熬着一鍋魚湯,一口白水煮面條。兩提爐竈。兩把大勺。三個大碗,分別放雪菜肉絲的澆頭、香蔥香菜。醋和辣椒油罐子,一疊紗布,過濾去魚刺,兩張長桌,十二個小凳。這就是一家人全部的家當了。
小滿一家人擺好桌凳,又将前一天熬好的魚湯擺上了爐竈,魚湯的鮮味飄開了,碼頭上人拉人往,有工人停在攤子前面,老太太趕忙招呼,“來嘗嘗我家的雪菜鲫魚煨面,魚湯炖了一整夜了,一碗素面五文錢,加了雪菜肉絲的面十文。”那人猶豫了一下,走了進來,說“那來一份魚湯素面。”白露趕緊把凳子拉開,招呼他坐下,小滿趕緊煮面條,澆上了雪菜澆頭,撒上香蔥,恭恭敬敬給端了過去。
Advertisement
小滿心中暗笑自己,多少年做行政大廚,達官顯貴沒少見到,從來不慌張,這會子對着個宋代的碼頭工人倒緊張上了。
那人吃得津津有味,吸溜面條幾口就下肚了,之後還意猶未盡的伸出了空碗;“老板,加份魚湯!”全家人立馬喜笑顏開,忙不疊的開始準備。
接着又來了十幾個人,可是過了一會兒,再也沒人來了,攤子複又回歸了剛開時的冷清,白露有些慌張,小滿安慰她,“早上多是沒吃早飯,将面條當做早飯充饑,這個價錢對于早點就有點貴。可是到了中午,我們的雪菜鲫魚煨面只要五文,又是純魚湯熬制的,比周圍的午飯劃算,肯定不愁賣。”
果不出所料,中午的時候小攤來吃飯的人絡繹不絕,娘來撈面,小滿麻利澆上魚湯,白露根據客人要點的澆頭給澆上不同湯頭,陳老太在那裏收錢,誰也別想少了一個子兒。
等到下午,吃飯的人沒有了,趁着空擋,娘開始和面發面擀面條,白露去刷碗,大花燒火添水,小滿和弟弟立冬剖魚開肚,洗涮幹淨。奶奶也趁機坐在一旁休息數錢。邊數着眼睛也越睜越大,嘴裏喊着:“小滿小滿,趕緊過來,趕緊呀!”
小滿擦了擦手,走到她跟前,她激動的眼睛都亮了:“”一碗素面五文錢,加了雪菜肉絲的十文,半天竟賣出去五十多碗?這半天共掙了至少三百文?”
小滿笑笑,壓低聲音跟她說:“奶奶,聲音小點,別被人聽了去。”
陳老太趕緊噤聲不言,眼睛裏的得意卻是怎麽藏也藏不住。小滿這才坐下跟她說,“我們這個攤子,添置的時候就花光了我的一貫錢。我為了做的好吃,魚湯是加了豬棒骨熬出來的,澆頭和鲫魚這些原料,賣一百碗的成本大概是一百五十多文,再抛去給官府交的租攤費,這今天忙活一早上也不過淨掙了二百文,這可是咱一家六口人忙死忙活掙的,這實在算不上多。”
陳老太一聽,立馬洩了氣,眼睛裏精光無存,無精打采的說,“老婆子這可幹到猴年馬月裏去。”
全家人嘻嘻哈哈笑起來,陳老太也不好意思了起來,裝作去數錢。下午的時候零星來了幾個客人,晚飯吃的人比中午要少,小滿思忖道這也許是因為工人晚上要回家,在家吃飯的緣故,沒想到過了晚飯,生意竟又好起來了,不少是江邊吊腳樓旁設着的酒家和妓家,小滿擔心太晚了不好回家,看鍋裏的湯見底了就趕緊賠不是收攤了。
小攤的生意十分紅火,又過了一個月,天氣也漸漸進入夏天,小滿又加了一桌六凳,家中四個人忙得腳不沾地,雙溪村卻漸漸有些閑話傳出來,說小滿一家女人,每天早出晚歸,家裏吃穿住用又闊綽了不少,定是在沅江碼頭上坐着見不得人的營生,傳得有眉有眼,具體到某某在某天于鎮上撞見她姐妹花在酒樓陪酒都說的有鼻子有眼。陳老太聽了氣得跳腳,拿根擀面杖就去跟人家算賬。小滿一家把她生拉硬拽了回來,但愣是耽誤了一天的生意。
經此次教訓,小滿決定把家搬到沅江碼頭旁邊的小鎮上,人常常以為是鄉下人淳樸,看晉江那些穿越農家女的文章,就知道,對農家的刻板印象還是很嚴重,不食人間煙火的姑娘都以為農村是未經污染的樂土。其實真正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就會明白貧窮很容易使人扭曲。
她打定了主意,就去找了一戶鎮上人家,租了人家的兩間房子,立冬和奶奶一個屋子,小滿和陳嬸還有白露大花一個屋子。
小滿特意休攤了一天,把家中常用的物件都打包上了牛車,拉到了鎮上,其餘一些又笨重又不常用的東西都鎖在了老宅子裏。地裏的作物卻還繼續照料着,待到農忙的時候再回家去侍弄一下。陳老太把能摘走的菜蔬都摘走了,看着菜園子裏那些不能收走還長得小的青椒菜蔬,臉上滿滿都是心痛,小滿又好氣又好笑,石頭嬸主動提出幫忙照看,等菜蔬熟了她來鎮上趕集的時候再捎過來,陳老太的臉色才稍微好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