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吾妻·清平願

*《吾妻》系列完結篇,元時視角。

*前文指路:《吾妻》 《吾妻·念去去》 《吾妻·斷續令》

*部分私設,祝各位閱讀愉快。

景和二年,除長林王蕭平旌領兵大敗東海一事外,京城百姓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兒便是言家小姐的“巾帼事跡”了。

言家姑娘在馬場上将兩個鬧事的纨绔子弟收拾了一頓,打得鼻青臉腫的直接丢進了京兆尹府。次月自馬場上又遇見那兩個養好了傷的公子哥兒,見了言寧便嚷嚷着說要報仇。二人齊上陣,還是沒打贏言家姑娘。

據說,言大小姐屏退随從,沖那張牙舞爪的兩人輕輕一笑:“你們一起上吧,我言府若是有一人出手相助,就算是我欺負你。”

于是二人又被丢進了京兆尹府。

這次那二人瞅準了機會,說自己并未犯事,硬是要京兆府尹給個公正。這二人也并非平凡人家出身,并不好人,府尹沒法子,只得親自上言府做做樣子,“求個說法”。

哪知那言老侯爺更不好惹,茶壺一摔:“這樣頑劣的孩子,我寧兒打他們兩頓,那是替他們爹娘省事!”

直接把京兆府尹請出了府。

一來二去,言寧便在京城出了名。茶樓酒肆裏都在說着這位言家小姐,不僅貌若天仙,還武藝高強,俠義灑脫。

說書的都說,這般霁月風光,有當年霓凰郡主和長林世子妃遺風。

轶事傳久了,傳進宮裏,也聽進了皇帝的耳朵裏。

他當即便留了個心眼,打發人去多打聽打聽這位言家姐姐的事兒。十五歲的少年天子就這麽敬業地當上了媒人。他不知該與誰商量這件事,也只有荀飛盞能與他說上一說。

“陛下要将言家小姐指給平旌嗎?”他站在廊中賞月,荀飛盞便站在他身後。

Advertisement

“朕…朕不知道…”少年的眼神黯淡下來,盯着某處出神。

“陛下?”

“林奚姐姐說,要我為平旌哥哥找一個性情活潑、灑脫歡快的姑娘,言家姐姐最合适。朕答應了林奚姐姐,朕沒忘。”

“可是…平旌哥哥還在等她呀…我怎麽能…”少年的頭低着,像個犯了錯的孩子。

他還十五歲,他想不明白。

為什麽有的人還在等,有的人卻永遠不能回來了。

後來,他左思右想,還是将言老侯爺宣進宮,向他表明了指婚之意。

“言卿,長林王将門虎子,精忠報國,智勇雙全,與言寧年齡相仿,性情相投,實乃佳偶天成。朕有意做主,許其二人婚配,不知言卿意下如何?”

他從未做過指婚之事,說出來的話怎麽聽怎麽別扭,連自己都覺得奇怪。

況且,他心中清楚,再怎麽樣的佳偶天成,他的平旌哥哥,也早已與另一人許下了天涯之願。

“老臣不願意。”

言老侯爺直來直去,說出的話叫他吃了一驚。

“言卿此話何意?”

“長林王志慮忠純,赤子之心九死不悔,的确是人中龍鳳。但老臣仙居京城,雖不插手朝政,金陵城中事,還是略知一二的。”

比如,當年的長林二公子是如何整日往濟風堂跑;比如,那年瘟疫中濟風堂有個妙手回春的仙女神醫;比如,傳說琅琊山上的那一對神仙眷侶。

他并不是專斷的皇帝,也知道言侯話中之意。但不知為何,仍佯裝怒意開口:“有朕指婚,長林王自然不會虧待令孫女,言侯還有何為難之處?”

“老臣希望自己的孫女嫁給兩情相悅之人,平安喜樂一生。”

他終究洩下氣來。

平安喜樂麽。

為什麽他們沒能平安喜樂呢。

指婚一事就此擱置,從頭到尾,長林王一字不知。

再後來,聽說荀飛盞與言寧在巡防時不打不相識,他也高高興興做主指了婚,高高興興地推了一天的折子沒批去喝喜酒。

他、言侯、荀飛盞,沒人再提指婚之事。

好像那件事從沒發生過,所有人的人生都繼續走下去,總會平安喜樂的。

只有他的平旌哥哥,停在了那一年。

他改年號、行新政,勤政愛民,虛懷納谏,他拼命要做一個包容堅穩的好皇帝,他費了全部力氣,想要離開那一年。

他的國家,他的王土,他的子民,他想要所有的人都能重新開始。

他以為,只要他足夠努力,一定能為所有人掙得一個平安喜樂。

可他後來才明白,平旌哥哥,永遠被困在那一年了。

後來所有人的喜樂、悲傷、平安、困苦,都再與他無關。

他還記得荀飛盞新婚那日,平旌哥哥吐露心聲後,他抱着荀飛盞大哭。

“陛下知道,兩年前,平旌為何執意請纓出征東境麽?”荀飛盞突然問道。

那是景和二年東征東海一戰。

長林王本是北境守将,卻突然請征東鏡。群臣多有忌憚,紛紛進言要他三思。

他并未多想,只說“朕相信王兄的判斷”,當殿傳兵符。

他雖相信平旌,卻也并不知道他請征東境的緣由,只以為他是不放心岳銀川一人領兵。

“陛下可還記得,東境開戰前曾爆發瘟疫?”

“記得。墨淄侯不顧百姓,瘟疫之期開戰,不配為君…”

正說着,他突然明白過來。

“平旌那時跟我說,以林姑娘的性子,一定會去東境救人。他想去東境,說不定能遇上。”

“他說,他與林姑娘總是心有靈犀,冥冥之中總有些聯系。無論哪裏,他都能找到她得。”

“可他還是沒找到。”

景和五年,他終于迎娶了皇後,是柳氏的小女兒。

立後一事,自萊陽亂平,大臣們就一直在催促着,說後宮不可無主,天下不可母。他勵精圖治,并無心思想這些,便一直拖着。到了不得不考慮後宮之事的年齡時,卻有些不知所措了。

他害怕。

他害怕自己娶了不夠好的姑娘,沒能讓父皇和皇伯父滿意;他害怕自己的孩子忌憚長林王,做出自己當年做過的錯事;他甚至害怕自己變成沉迷女色的昏庸皇帝,荒廢了朝政。

“平旌哥哥,元時該娶怎樣的皇後?”他問自己的皇兄。

“陛下自己呢,想要怎樣的姑娘做你的妻子?”

他從未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便拿自己知道的女子舉例:“朕喜歡像言家姐姐一樣美麗,安如姐姐一樣溫柔,林…”他突然停下,擡頭卻看見自家哥哥鼓勵的眼神,“林奚姐姐一樣仁愛睿智的女子。”

他看見平旌哥哥笑了,眯着眼睛笑,像是在想什麽人,“這樣的姑娘,一定是很好的。”

“可…朕沒有遇到這樣的人。朕不知道該要怎樣的皇後…”

“陛下,無論是選擇您的妻子,還是大梁的皇後,臣都相信陛下的判斷。”

平旌哥哥并未對立後之事有任何谏言,只說相信他自己的判斷。

鄭重一禮過後,他的平旌哥哥又顯出了嬉皮笑臉的模樣,湊到他耳邊說:“不過啊,你嫂子可不怎麽睿智,她可笨了!”

不然怎麽老想着舍自己的命救人。

他聽着自己哥哥這句嬉皮話,卻分明看見他眼角凝滞的笑容。

景和六年,他二十歲,弱冠之年。

還不等群臣督促,長林王已辭了輔政之權和北境軍權,漸退朝堂之事。

後來的日子過得很快,他幾乎沒有特別的記憶。

總有朝臣提起長林襲爵之事,他總是沒等告知長林王便一口回絕了。

他知道,平旌哥哥不會再娶,也不會希望策兒襲爵。

“長林無人襲爵。”他在殿上宣布。

這也許是他能為平旌哥哥做的最後一件事。

景和二十七年,長林王離京。

他微服出宮,提前在城門外等他。

他見他着一身月白衣裳駕馬出城,開口道:“哥哥。”

平旌哥哥并不知他會來,連忙下馬行禮:“參加陛下。”

他将他扶起來,仍叫:“哥哥。”

“元時。”

“平旌哥哥,你還會回來嗎?”

“不會了吧,大梁天下之大,我帶林奚去看看。”

“元時,朝堂路難,保重。”

他看見平旌哥哥牽着馬走遠,卻還是回頭看着他說:

“元時,這些年你做得很好。先帝、父王、荀首輔,還有…林奚,那些先你而去的故人們,都會以你為傲的。”

“元時,我也以你為傲。”

這一年,蕭元時四十一歲,在位二十九年。

他的平旌哥哥終于對他說,“我以你為傲。”

景和六十三年,北境來使,長林王夢于甘州。

彼時他已纏綿病榻多日,支撐着起身,叫來史官。

“長林王…你是如何記的?”

“長林王蕭平旌,武靖帝義子蕭庭生之次子…”

他聽了個大概,又開口問:

“長林王妃呢?”

那史官有些詫異,答道:“長林王精忠報國,一生未娶,并無王妃。”

他咳了幾聲,擺手道:“朕說,你寫。”

“長林王妃蕭林氏,名奚。金陵醫者,濟風堂少堂主,《百草新編》著者,與長林王琴瑟和鳴,舉案齊眉,嘗共游天下,遍嘗百草。仁心聖手,醫家表率。與長林王合葬北境,生死相依。”

他下的最後一道旨意,是将多年前派人打理的林奚墓遷與長林王合葬。

景和六十四年春,梁帝崩,谥號梁文帝,以志其經緯之才、仁愛之心。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