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京城二月份的天氣, 比淮安府,要冷上許多,賀書淵看着眼前, 京城貢院前,站着的黑壓壓的人群, 心中不禁感慨,一年前的現在, 他還在山陽縣, 考縣試,如今, 卻已經來京城,參加春闱了!
賀書淵擡手,緊了緊身上的紫貂大氅,嘴角不禁微微翹起,這個紫貂大氅, 還是他在山陽縣,考縣試時, 沈世然, 哦,不對, 應該是沈雲初,送給他的。
“你怎麽這麽,喜歡考試啊?!”看着嘴角微微上翹,露出一絲, 遮掩不住笑意的賀書淵,已經快要被凍僵的霍榮鈞,一邊跺着腳,一邊皺着眉,對他問到。
“喜不喜歡,也都得來,為什麽不盡量,讓自己高興一些呢?”賀書淵扭頭,看了霍榮鈞一眼,笑着回到。
“那倒也是!”霍榮鈞認同的點了點頭,可是,還沒等他,再繼續開口,說什麽,就聽見貢院門口,突然傳來一陣,吵鬧之聲。
兩人不約而同的,向貢院門口,看了過去,只見貢院門口,幾個身着華服的年輕公子,正跟負責搜身的兵士們,罵罵咧咧的互相推搡着。
原來,是參加春闱的勳貴子弟,不滿兵士們,搜身的行為,覺得有辱了顏面,便如平常那般,趾高氣昂的罵将起來。
可惜,春闱不比尋常時候,那幾個兵士,壓根就不鳥他們,推推搡搡的将他們,推到了一旁,毫不顧及他們的臉面,不搜身,就不讓進場考試!
其他參加春闱的勳貴子弟,都被眼前的這一幕,給驚呆了,眼見着,那些負責,搜身的兵士們,在瑟瑟寒風中,差點就要把,入場的學子們,給扒個精光,哪裏還有一點體面,心中不禁,不住地向上冒寒氣,整個人,都有些瑟瑟發抖起來。
正在這時,輪到霍榮鈞進場了,就見他昂首挺胸,幾步來到貢院門口,擡手利落的将衣袍,一件件褪下,十分大方的讓兵士們,上來搜身,那份從容鎮定的氣度,倒是把,旁邊那幾個,神色驚慌的勳貴子弟,給顯得,更加的不堪了。
此時的霍榮鈞,也才多多少少,明白了,之前賀書淵,跟他說的,一層層科舉考上來,即是折磨,也是磨煉的意思了。
能參加春闱的考生,除了那幾個,勳貴子弟外,都是經過,一層層考試,選拔上來的,有的甚至,已經參加過,好幾次春闱,都是十分,有經驗之人,所以,在這個小插曲過後,很快便迅速,有序的入了場。
坐在狹小,逼仄的號房裏,賀書淵伸手,緩緩打開了,面前的考卷。
跟秋闱時一樣,前面兩道,答三百字的小題,都是一些,比較基礎的題,并沒什麽難度,最後一道,需要寫七百字的大題,讓賀書淵不禁,微微皺起了眉頭。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心,此謂知本。”
這句話,出自《大學》,意思是說,使隐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道題目不難,但是,要想寫得出彩,卻并不容易。
“人心”,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東西,自古,君王們,就比較重視民心,但是重視,歸重視,其實,在封建君主們心中,他們卻并不太,願意承認,“人心”的重要性,因為,那樣就意味着,他們要受到,老百姓的鉗制,不能為所欲為,這是他們絕對,接受不了的事情。
而且,這個題目中,不僅有“人心”,還有一個“根本”,要怎麽把“人心”和“根本”,巧妙的結合起來,而且,還不會引起,君王的反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他現在,名聲在外,春闱所做的策論,勢必會引得,各方矚目,助力是有,阻力也不小,如果他不能,将文章做得,足夠出彩,最後,想要得到,春闱的會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對于他,如今的境地來說,如果得不到會元,就将是極大的失敗,哪怕後邊殿試,得了皇上的青眼,最終能夠得了狀元,将來,入仕後,也難免會為人所诟病。
心中思緒萬千的賀書淵,合上手裏的考卷,身體向後,靠在牆壁上,思索着,該如何來,回答這道題。
同一時間,坐在貢院,號房裏的霍榮鈞,卻是一臉的喜色,這道題,一點都不難!不就是“民心,為一國統治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麽!”這類文章,平時在國子監裏,他也沒少做過,滿懷信心的霍榮鈞,提起筆,在草稿紙上,刷刷地寫了起來。
京城的二月中旬,還是嚴冬季節,天氣十分的寒冷,再加上,春闱是科舉一途上,最後一道關卡,又每三年,才能有一次,有些身體條件不好,或是心裏素質,不好的考生,在春闱開始後的第二天 ,便陸陸續續的有人暈倒,被號軍,擡了出去,讓貢院裏,剩下的人心中,也不禁越來越緊張,也難免會,多多少少的影響些發揮。
第一場三天考完,已經被凍僵的賀書淵覺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最初參加縣試時,那段痛苦無比的時光,也不知道,這回春闱考完,他是不是,還得大病一場!
幸虧,這回不僅是,他有了經驗,全家人也同樣,都有了經驗,賀書淵一出貢院,便被初一快速拉上了,鋪着長絨毛毯的馬車,一碗溫在炭火上,熱氣騰騰的雞湯,喝下去,整個人,瞬間活了過來。
接下來的第二場,仍然是,不那麽重要的公文寫作,對于賀書淵來說,最艱難的,倒是現在,嚴寒的天氣,他不禁,又是在心中,暗暗腹诽,明明一年中,有那麽多好時節,到底為什麽,一定要在,這樣寒冷的冬天,考試啊!
也許,這也是,考驗的一部分?賀書淵一邊胡思亂想着,一邊伸手打開了,第三場時務策論的考卷。
這次映入眼簾的,不是簡單的,一句題目,而是幾則,史書摘錄。
《後漢書》:“和帝即位,分譴使者,皆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
《通志》:“舊例,禦史臺不受訴訟,有通辭狀者,立于臺門侯禦史,禦史往門外收采,如可彈者,略其姓名,皆雲風聞訪之。”
《北使.列傳》:“多有妄造無名,共相污謗。”
《晉書》:“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察察為政。”
“果然是科舉制度上,最後一道關卡!”賀書淵看着試卷,心中不禁感嘆,顯然,它所考核的,不僅僅是,考生對時務的看法,以及解決之道,更是考生的閱讀量,以及歸納,分析的能力。
從考題摘錄的,史書範圍來看,并不是傳統意義上,考生必須熟讀的書籍,如果考生把心思,全部放在,科舉重點科目的四書五經上,那麽就不可能,讀過這些史書。
雖然,從字面的意思上,也大概能夠,分析出,這些文字的意思,可是,如果沒有熟讀過,這些史書,就不可能,對這幾句話的背景和深意,有所了解,答題時,就難免會跑偏。
幸好,這些書,當初勇毅侯世子霍榮昊,來松山書院時,送他的那一箱子書裏都有,賀書淵也都抽時間,好好看過了的。
賀書淵重新把心思,放到了考題上,認真分析起來。
從這四則,摘錄的句子上來看,其實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風聞言事”制度。
所謂“風聞言事”,是指都察院禦史,可以根據傳聞,進谏或是彈劾其他官吏,而不必有什麽,确切的證據。
而這四則摘錄,雖然是說的,同一件事情,可是,內容和傾向,卻有所不同。
第一句,《後漢書》中記載,和帝在位時,會主動派遣使臣,去微服私訪,采集風聞,了解民情,這是一種主動、鼓勵的态度。
第二句,《通志》中記載,按照慣例,禦史不主動去探察,但是會接受,人們的投訴,認為可以進谏和彈劾的,便會主動上疏,略去舉報者的姓名,稱為風聞言之,很顯然,這是一種,被動的接受,也是一種,廣開言路的措施,雖然沒有,明确的表态,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實是不鼓勵,也不阻止的意思。
到了第三句,《北使.列傳》中,則已經是,直指弊端,言明風聞言事者,經常有随便編造罪名,污蔑陷害,他人之事了,到這裏,已經是一種,非常反對的态度了。
第四句,《晉書》中所載,是說輔佐朝政,寧可使法網寬松,以致可以漏掉大魚,為什麽又要搜集、聽信道聽途說,以斤斤計較,來治理朝政呢!
最後這一句摘錄,乍看上去,是在反對風聞言事,大部分的考生,看到這裏,幾乎都會,順着這個思路,大談風聞言事的弊端,對風聞言事制度,進行抨擊。
然而,這四句摘錄,卻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構成了,一個巧妙的整體,結合全部四句摘錄來看,最後一句摘錄,其實卻是有,別的意思在裏面的。
這道題,從閱讀量,考到閱讀理解,再從閱讀理解,考到縱向思維,最後,還有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會忽略的格局問題,真真是,如剝洋蔥般,一層一層,又一層!
賀書淵凍得,有些僵硬的嘴角,微微挑起,吐出一絲白氣,臉上的笑容,都被凍得,有些僵硬,看起來有點詭異,正好從他身邊,路過的巡考官,看到他臉上,詭異的笑容,都不禁微微,打了個寒顫,趕緊快步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