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中案首請托媒人

話說嚴家那頭, 嚴侯爺等客人一走,立刻雙目犀利地看向二兒子。

嚴二爺剛開始還有些氣憤, 在嚴侯爺的注視下, 漸漸低下了頭, “阿爹。”

嚴侯爺沉默了半晌, 只說了兩個字,“蠢材!”

說完,他就起身走了。

後院中, 嚴露娘聽說後, 恨得牙根直癢癢, “姓楊的,我又沒挖你家祖墳,如何就處處跟我作對!”

她好容易能有個能訛人的把柄, 楊寶娘輕松化解了嚴家父女的謀劃,還搶走了她唯一能訛上的貴婿!

嚴露娘都想好了,若是親事能成, 求阿爹把她記倒嫡母名下,也不是配不上趙三公子。等成了親,憑她的手段, 還能拿不下她!這話不假,嚴露娘的親娘于風月之事上頭頗有手段, 伺候男人的本事一流。自從嚴露娘來了月事,她姨娘就開始教導她這些手段。

她說了多少人家,哪個也沒有趙傳炜好, 又被寶娘截胡了。

嚴露娘氣的直捶床板,你等着,早晚有一天我也要你嘗嘗我的厲害!

此時,寶娘正在栖月閣書房裏躺椅上躺着。旁邊的炭盆燒的正旺,只有喜鵲一個人在旁邊陪着。

寶娘有些累了,但這會子時辰不早了,她也不敢去睡,怕一睡就起不來,晚上就睡不着了。

她眯着眼睛假寐,喜鵲拿着火鉗在火盆裏翻來翻去的。

見寶娘沒動靜,喜鵲小聲喊了一聲,“二娘子?”

寶娘嗯了一聲。

喜鵲笑着和她說話,“二娘子可不能睡着了,雖然這裏有炭盆,就這樣睡在躺椅上,八成要着涼了。”

寶娘懶懶地回她,“早上起的太早了,困。”

Advertisement

喜鵲點頭,“可不就是,我也有些想睡。二娘子今兒和這麽多人打交道,還要畫畫,比我更費精神。二娘子別睡了,要不叫了三娘子和四娘子來玩?”

寶娘想了想,雖然她是姐姐,也不能總是叫兩個妹妹來她這裏,“咱們去三妹妹那裏吧,闌哥兒也在,一起玩也熱鬧些。”

喜鵲立刻拍手,“我去給二娘子拿衣裳。”

寶娘從榻上起來,先打開窗戶,讓屋裏涼下來,不然乍然出去,一熱一冷,人會很難受。

喜鵲很快拿了寶娘的大氅過來,寶娘披上了大氅,帶着喜鵲、青蘿和香茗一起去了,囑咐黃莺看好院子。

主仆幾個到了豐姨娘的院子,立刻有人進去禀報。寶娘并未多做停留,直接進去了。豐姨娘母女兩個在廂房裏做針線,楊玉闌去前院找楊玉昆去了。

豐姨娘母女兩個一起出來迎接,還沒行禮,寶娘立刻攔着她們,“外頭冷,先進去說。”

三人一起進去了,一起圍着火盆坐下。

寶娘先開口,“也沒送個信就來了,沒有打擾到姨娘和三妹妹吧?”

楊默娘親自給寶娘端了杯熱茶,“沒有的事,我也閑着呢,我還以為二姐姐在歇息,就沒去吵擾姐姐,沒想到姐姐自己過來了。”

寶娘接過茶,“我一個人坐在屋裏,坐的想睡覺,就來你這裏走走。”

豐姨娘看着寶娘,“二娘子能來,我們高興着呢。”

寶娘笑眯眯地看着豐姨娘,“姨娘氣色不錯。”

豐姨娘笑,“成日家有吃有喝的,又不用幹活,若是氣色還不好,那就是不知好歹了。”

寶娘心裏真佩服豐姨娘,受寵了十幾年,忽然間失寵,她竟然毫無異色,該怎麽過日子就怎麽過日子,跟沒事兒人似的。

豐姨娘能看得開,寶娘也為她高興。這高門大院中,最怕的是自己把自己的心困住了,那就是大羅神仙都救不了你。

寶娘又看了看炭盆,裏面的炭火和她的是一樣的,她問豐姨娘,“姨娘這裏的炭火夠不夠用?”

豐姨娘笑着回答,“多謝二娘子關心,我這裏炭火夠。三娘子和二少爺的份例比我多,我們合在一起,這炭盆一天都沒歇過。”

寶娘點頭,“這幾天又冷了,看樣子又要下雪了。若是一直動彈,沒有炭盆也就罷了。我看姨娘喜靜,沒有炭盆怕是坐不住呢。“

三個人在屋裏說着閑話,很快,天就黑了。

寶娘幹脆讓人把她的晚飯送到了這邊,她和豐姨娘母女一起吃。

趙家那邊,趙傳炜回去後,立刻被他哥打發去了書房,“二月初就要縣試了,你好生考個好名次出來。我去給阿爹寫信,看看什麽時候去楊家提親。剩下的事情你就不要管了,好生去讀書。“

趙傳炜給世子爺鞠躬,“多謝大哥替我操勞。“

世子爺拍拍他的肩膀,“都是我該做的,以後去了外面,陌生的小娘子一定要離她遠一些。“

趙傳炜再鞠躬,“都是我的錯,給大哥添麻煩了。“

世子爺笑了,“好了,莫要啰嗦,你小子因禍得福,嚴家娘子算起來是你的媒人呢。“

趙傳炜不好意思摸了摸頭,“我去看書了。“

世子爺把弟弟打發走,火速往福建發了封信,走自己家的渠道,三五天就能到了。

晉國公接到書信後,帶着李氏一起一目十行看完了。這信件上寫了加急二字,底下人想盡了辦法,快速送了過來。

李氏笑,“真還是真是因禍得福了,親事定下了,炜哥兒就不用隔着女牆苦相思了。“

晉國公也笑,“這下子好了,我不用去求老楊了。“

李氏把書信放到一邊,“雖說楊大哥已經許了親事,咱們也不能失禮。我的意思,等炜哥兒過了縣試,再去提親也不遲。到時候你親自寫信去,也顯得咱們心誠。“

晉國公開玩笑,“萬一考不中,真讓他打光棍?”

李氏拍了他一下,“胡說,炜哥兒不可能不中的。”

晉國公點頭,“好,等過了縣試,我親自給楊大哥寫信,讓慶哥兒去操辦。”

李氏又看了看書信,“時間真快啊,一眨眼十三年過去了。我還記得炜哥兒剛出生時,那麽小小的一團,大家都擔心他養不活。”

晉國公回到書桌邊,“姝娘有什麽想說的,我給慶哥兒回信。”

李氏想了想,“讓慶哥兒照顧好自己的身子,他如今是京城一大家子的頂梁柱。”

晉國公嗯了一聲,下筆如飛,夫妻二人一起寫了封信,讓人立刻發往京城。

除此之外,晉國公走官道給嚴侯爺寫了封信,口稱晚輩,信裏的內容卻頗為刁鑽。若是嚴家娘子說不到合适的人家,他軍中有許多合适的青年才俊,都是守衛國門的棟梁,可堪婚配。

四天後,世子爺收到書信,看着母親的囑咐,心中有些暖意留過。

他從九歲開始,作為質子回到京城,從此遠離父母。那時候他還是個孩子,一下子被推到了宮牆內,和四皇子同吃同住,等四皇子登基,他也開始做官。這麽多年了,他已經習慣了遇到問題自己解決。只有大事,才會往福建發信。

父母給了他絕對的信任,把京城所有的資源都放到他手裏,他也沒讓父母失望。東南三十萬軍隊的軍饷,一直靠他多方斡旋,朝廷每年才能勉強給個七七八八。父親在外掌軍,他在京城是晉國公府的代言人,同齡人中,除了聖上,怕是沒幾個人有他權力大了。

還沒成親的時候,滿朝文武提起晉國公世子,都要豎起大拇指,說這是個好後生。只有阿娘記得,他還是個孩子。

直到現在,他的長女都可以說親事了,阿娘來信,仍舊是只關心他的身體。

世子爺離開父母多年,晉國公夫人的來信,是他為數不多的精神慰藉之一。一個人,不管長到多大歲數,在年少的時候,都不能缺了父母的愛。哪怕這愛離得遠,只要不缺席,這個人就有了成長的力量。

世子爺看了信之後,仔細撫摸了一會兒,把上面每個字都記下了,然後把信件丢進了火盆裏燒了個幹淨。

他們這樣的人家,私底下的信件,不能多留。

嚴侯爺收到信之後,把嚴二爺叫去臭罵了一頓,第二天就把嚴露娘送回了老家,先避一陣子再說。嚴露娘哭的兩個眼泡都腫了,這回去了鄉下,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回來,難道她要許給鄉下泥腿子不成!

趙家和楊家陷入了平靜,皇宮裏,又開始動了起來。

景仁帝大年初一那天在外命婦們出宮時見到了寶娘,等看清楚寶娘那張臉,他的心像被潑了一盆火,外加一盆冰水。

當時,景仁帝從前殿去壽康宮,正好和外命婦們迎頭碰上了。所有人都跪下行禮,景仁帝叫起,他根據外命婦們的年紀和位置,一眼就看到了陳氏,然後看到了陳氏身邊的孫女。

景仁帝捏緊了手上的板紙,盯着寶娘看了幾息,然後笑着讓內侍們送外命婦們出宮。

等外命婦們都走了,景仁帝收斂起了笑容,仍舊往壽康宮去了。

李太後沒事人似的,招呼兒子一起吃茶點,兩位長公主也在,姐弟三個一起團聚,景仁帝笑着陪李太後和兩位姐姐一起說話。

景仁帝繼續冷落嚴皇後,不管流言是真是假,那是他的母後,不能任人诽謗。母後為了他,年輕時百般隐忍,兩個姐姐為了他的皇位穩定,主動嫁給了老牌勳貴子弟,給他拉來更多的人脈,穩固他的皇位。

景仁帝知道,嚴皇後急了,就亂了陣腳。宮裏這麽多流言,嚴皇後置之不理,未嘗沒有自己的小心思。母後雖是太後,卻從不與皇後争權,安安靜靜在壽康宮過日子。皇後明知外人诽謗母後,卻毫無動作。諸妃知道了,也是看笑話,可你們看的不是皇後的笑話,而是朕的笑話。

朕不允許任何人,這樣傷及母後。

景仁帝開始不進後宮,他把禦前侍女提了貴人,整日陪在他身邊。此外,他也不再召見幾個皇子,每日讓皇子們送了功課過去,稍有馬虎的,必定嚴加斥責。

等過了幾日,嚴皇後忽然上奏,請求選各家賢良貴女,充斥內宮,為皇家開枝散葉。

這一奏,如同往熱油鍋裏倒了一盆水。

諸妃們都亂了,聖上本來這些日子就冷落了她們,若是再進新人,她們還能有好日子過。

三妃暗地裏都咒罵嚴皇後,嚴皇後置之不理。除了向景仁帝上奏,還去壽康宮回禀太後。

李太後多年寡居,宮裏的一切事情都是嚴皇後做主。十幾年過去了,嚴皇後漸漸忘了那是聖上的生母。很多事情上,她能做主的,就自然忽略了李太後。

這回景仁帝給了她一悶棍,她立刻清醒了。不敬婆母,在普通人家都要被休,別說天家了。她是一國之母,要給天下婦人做表率。

嚴皇後開始日日去壽康宮請安,李太後一再說不用日日過來,嚴皇後仍舊每日去問安,有時候還會親自服侍李太後。

妃嫔們聽說後,都暗罵嚴皇後奸詐,立刻又一窩蜂跑去壽康宮。平日都是太妃們陪着李太後,這些日子以來,壽康宮裏整日莺莺燕燕,一群妃嫔們打扮的花枝招展。

李太後做了多少年太後,頭一回被一群兒媳婦們這樣孝敬。她知道後妃們害怕了,索性就留着她們在這裏。

一日,李太後在正殿,太妃們和後妃們都陪着說話。

正說着呢,景仁帝忽然來了。

所有人一起起身行禮,妃嫔們都悄悄去看景仁帝,含羞帶怯,景仁帝只揮手讓大家坐,自己給李太後問安後,坐在了李太後身邊。

“母後這幾日好不好?前面才開印,攢了好多的奏折,兒臣看了好幾天才看完。“

李太後拉着兒子的手,“皇兒要注意身體,你是這天下之主,主安則萬民安。“

景仁帝安撫李太後,“母後放心,兒臣把那小事都交給底下人處理,大事才呈上來。“

李太後笑了,“母後不懂朝政,但知道知人善用。先帝在時,朝中諸位老大人們可真得力。皇兒莫要一個人把事情都幹了,累壞了身子,我們這些婦孺白心疼,也沒得辦法。“

景仁帝溫和地看着李太後,只覺得李太後這樣淡然的樣子才是他心中母後該有的樣子。

太妃們都起身告別了,景仁帝又把後妃們都打發走了,他自己陪李太後用膳。

妃子們被打發走了也就罷了,連皇後也被打發走了。嚴皇後臉上有些挂不住,她感覺身後謝張劉三人都在笑話她似的。她必須盡快破這個局勢,那怕有些自損,也不能讓屎盆子一直扣在自己頭上。她雖失責,流言卻不是她散布的。

壽康宮中,李太後給兒子夾了一筷子菜,“皇兒,皇後與哀家商議,說舉辦選秀,充斥內廷。“

景仁帝不知可否,“母後做主便是,宮裏人也不少了。兒臣雖然比不得父皇,但也不想落個沉迷享樂的名聲。“

李太後笑了,“皇兒多慮了,宮裏多少年都沒選秀了。這些年,除了多了個劉貴嫔,這些妃子們,都是皇後進宮那時候一起來的,也該進些新人了。“

景仁帝看了李太後一眼,“母後,人多了,兒臣的心只有那麽大,哪裏能裝得下。“

李太後也看了兒子一眼,“心裏裝不下,裝在眼裏也行。若是眼裏也裝不下,挂在嘴上也行。“

景仁帝問李太後,“母後,是不是這些後妃們,只想被朕挂在嘴上,并不在意朕有沒有把她們裝在心裏。“

李太後笑了,“皇兒,這話不能問。這人世間許多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皇兒自己感知就好,若說穿了,反倒沒意思。“

景仁帝也笑了,“母後說的對,母後把兒臣放在心裏,兒臣還有什麽不滿意的。“

李太後心細如發,見兒子一會兒朕一會兒兒臣,并不像個帝王一樣穩重,反倒像個争糖果吃的小孩子一般,知道他心中有事,也不點破。

她又動手給兒子盛了碗湯,“皇兒,天氣多變,要聽內侍的話,及時增添衣物,勿讓哀家擔憂。“

景仁帝笑了,“好,兒臣多謝母後。“

母子兩個吃過了飯,景仁帝走了。李太後仍舊站在門口送兒子,等兒子的身影不見了,她才轉身回宮。

李太後今天比較高興,她笑着和瓊枝姑姑說話,“瓊枝,皇兒還跟個小孩子似的。“

瓊枝姑姑笑,“娘娘,這人不管長多大,都希望父母把自己當寶。“

李太後滿面溫和,“真是個傻孩子,他是哀家的長子,哀家如今一身榮寵都靠着他,怎麽可能不疼愛他。哀家為了他,什麽沒做過。“

瓊枝姑姑眨了眨眼,“大略是娘娘內斂,聖上感受不到娘娘的愛意,這才在意了起來。“

李太後想了想,“明兒開始,咱們小廚房每日給皇兒送些吃的,不拘是點心也好、湯水也罷,哀家親自去看着。“

瓊枝姑姑高興,“有娘娘親自看着,聖上更高興呢。“

第二日開始,李太後果然每日給兒子做些吃的,景仁帝欣然接受。一幹後妃們都咬手帕跺腳,她們還沒來得及行動呢,婆婆搶先了。

宮外,今年的縣試開始了。

王氏是先王太師的孫女,王太師家裏三個兒子七個孫子,個個都有功名。考科舉在王氏眼裏,就跟吃飯一樣平常。

小叔子要去參加縣試,世子爺都沒管,王氏輕輕松松把所有準備工作做好了。報名、準備考籃、送考、接人,王氏把計劃做的周密細致,什麽人幹什麽事情,怎麽送人過去最快,哪條路不堵,她心裏都門兒清。。

她把計劃說給老太爺聽,老太爺直擺手,“我大字不認幾個,跟我說這個作甚,你看着安排就好。“

趙傳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雖然經常惦記心上人,功課卻絲毫沒放松。平日裏,他經常去拜訪張侍郎和楊太傅,二人一個是探花一個是狀元,真正才高八鬥,一直對他多有指點,他身邊結交的少年郎,也都是京城裏比較上進的子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趙傳炜三歲開始,晉國公親自給他啓蒙,手把手教了他多少年,又請了福建有名的先生教導。他還經常跟着東籬先生出去玩,東籬先生雖然是帶他玩,在玩的時候,告訴他許多道理,見識到許多高門大院中看不到的事情。人情練達即文章,走萬裏路比讀萬卷書讓人成長的更快。

十年下來,他的功課紮實、視野開闊,寫的文章角度新穎、內容豐富。一般的少年郎,因囿于見識的原因,就算功底好,寫起文章來也是花團錦簇,華而不實。那功底差一些的,就有些幹澀了。

家裏什麽都給他準備好了,只等着他考場一搏。

考試當天,趙家大管事親自送三爺去考場,然後每日都着人在外面看着。

趙傳炜在考場奮筆疾書,寶娘在家裏坐卧不安。考科舉對一個讀書人來說太重要了,可她什麽忙也幫不上。

寶娘有些沮喪,要是我也能去考科舉,我們一起讀書一起考試,多好。

想到這裏,她忍不住詛咒幾句這個男權社會,呸!

寶娘無奈,只能自己窩在書房裏看書寫字,寫着寫着,她覺得有些煩,就自己往花園裏去了。

二月初的天,還冷的很。花園裏現在還是光禿禿的,寶娘在亭子裏坐了一會子,趴在欄杆上看水裏的小魚。

一個冬天過去了,魚兒們也沒凍死。湖面上結冰的時候,莫大管事讓人在冰面上鑿開幾一些洞,還往裏頭撒魚食,防止魚兒都死了。

很快,天又會暖和起來。寶娘想到草長莺飛的春天即将來臨,心裏又有些雀躍。

她回頭吩咐喜鵲,“你給我鋪上紙筆,我想畫畫。“

喜鵲立刻讓人搬來桌子,鋪上紙張和畫筆,寶娘拿起筆,在紙上唰唰畫了幾條魚兒。畫完之後又覺得魚兒太單調,加了兩束荷葉,旁邊還有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畫完之後,寶娘把畫給了喜鵲,“拿去做花樣子吧。“

喜鵲高興地接過了畫,“二娘子,春天要來了,二娘子到時候多畫幾幅畫呗。我們如今都搶着用二娘子的畫做花樣子呢。”

寶娘斜睨她一眼,“白使喚我幹活,有什麽好處沒?”

丫頭們都笑了,喜鵲接口悄悄開玩笑,“我替二娘子多跑腿!“

寶娘聽懂了她的意思,有些臉紅,呸了她一口,自己跑回了栖月閣。

到了屋裏後,寶娘翻出了針線筐,裏頭有兩件外衫,一件是楊太傅的,天青色,一件是淺藍色,看樣子是年輕人穿的。

喜鵲跟了回來,進屋就把門關上了,“好娘子,都是我的錯,原諒我吧。“

寶娘頭也不擡,“過來給我分線。“

喜鵲連忙過來了,幫着分線。

過了幾日,趙家忽然來傳信,三公子中了案首!

來人不是旁人,正是書君。因兩家的親事還沒傳開,趙家不好大張旗鼓來報喜,趙傳炜就派了書君來悄悄說一聲。

楊家男丁都不在,陳氏傳了書君去回話。

書君給陳氏磕了兩個頭,“回老太太,我們三爺中了縣試案首。“

陳氏喜得臉上笑出了褶子,“好,好,真是個争氣的好好子!“

陳氏想了想,讓身邊的心腹去栖月閣,“悄悄把三娘子叫過來。“

寶娘聽說趙家來人了,急匆匆趕過來了。等聽到書君的細信,她也高興地笑了起來。

陳氏給了書君打賞,讓他先回去了。等書君走了,陳氏拉着寶娘的手,“還是你阿爹有眼光,這孩子真争氣,你以後有福了。“

寶娘有些害羞,“阿奶。“

陳氏不再打趣她,“你去吧。“寶娘自己回了栖月閣。

書君剛離開楊家大門沒多遠,忽然聽見有人在後頭喊,“你等一等!“

書君回頭,見喜鵲跑了出來。喜鵲跑的上氣不接下氣,到了書君面前,一邊大喘氣,一邊把一個小包袱塞到書君手裏,什麽都沒說,轉身走了。

書君會意,立刻把東西收了起來。

等回了趙家,書君悄悄把包袱給了趙傳炜,“公子,這是二娘子的丫頭給我的。“

趙傳炜嗯了一聲,把書君打發走了。他悄悄拆開包袱一看,裏頭是一件外衫。他欣喜地抖開衣裳,立刻換上了,在屋裏美美地走來走去。

他擡起袖子聞一聞,感覺上頭還有佳人手上的香味。他感覺心裏甜滋滋的,撲到床上滾了滾。

寶娘,你等着,我很快就去提親了。

趙傳炜中了縣試案首,趙家倒沒怎麽在意。老太爺勉勵了趙傳炜幾句,意思是讓他再接再厲。

王氏誇贊了趙傳炜兩句,“三叔這樣小小年紀,能中案首,實在是了不得。“世子爺就簡單了,直接一腳把他踢進了學堂,”好生去讀書,四月間又要考府試,別栽跟頭了。“

趙傳炜圍着他哥轉,“大哥,你答應了我的事情,別忘了。“

世子爺笑,“不會忘不會忘,快去吧,別沒出息。“

趙傳炜高興地滾去了學堂,穿着那身衣裳,好幾天都舍不得換。換下來之後也要親自洗,曬幹了之後又立刻穿上了身。

不知道的人都暗嘆,晉國公府鼎盛豪門之家,嫡出的兒子居然這樣簡樸。難怪趙家越來越發達,看看人家的孩子。

世子爺立刻往福建送信,一邊報喜,一邊請晉國公親自寫信去楊家提親。

收到書信後,李氏非常高興,“官人,果然,誰的孩子像誰,炜哥兒讀書真好。你看他一邊談戀愛,一邊還能考案首。“

晉國公笑,“多省心,前程有了,媳婦也有了。“

李氏催促他,“你快給楊大哥寫信,送個什麽值錢的信物之類的。“

晉國公開玩笑,“能送什麽信物,老楊也不是窮人,他整日跟着聖上,什麽好東西沒見過。除了我的元帥大印,其餘我有的,他都有。“

李氏放下信,“莫要啰嗦,趕緊寫信。炜哥兒腳踮的老高了,別吊着他了。“

晉國公哈哈笑,“好好,我寫,娘子來指導我怎麽寫!”

夫妻二人一起在書桌邊,李氏口述,晉國公執筆,一起寫了封信,然後塞進信封裏。

為表鄭重,晉國公把自己一塊戴了好多年的玉佩放在了一起,李氏回房,把年幼時的一件玩具放在了裏頭,那玩具還是楊太傅送給她和弟弟的。

兩件信物随着信一起,火速發往京城。

京城裏,世子爺開始忙碌開了。給弟弟娶媳婦,這可不是小事情。得先正經提親!

這提親,就要有媒人。世子爺帶着王氏,攜着厚禮,去了二姨母方家。

方太太大李氏親熱地招待了小兩口,方老二父子都不在家,只有大李氏帶着孩子們在家裏。

都是至親,世子爺也不避諱,直接去了二姨的正屋。

大李氏見小兩口帶了厚禮,開玩笑問他們,“這不年不節的,怎麽給我送這麽厚的禮,難道你們犯了錯,想讓我去給你阿爹阿娘求情不成。”

世子爺哈哈笑,“我要是犯了錯,先請二姨打我一頓,阿娘那裏就什麽話都沒有了。”

王氏笑着接口,“我們來不為別的事,想請二姨和姨父幫忙。”

大李氏奇怪,“什麽事情?”

王氏看了世子爺一口,世子爺微微點頭,她繼續說道,“三弟要說親了,想請二位長輩做個媒人。”

大李氏沒有回答,先反問她,“我聽說,是楊家小娘子?”

王氏點頭,“二姨說的對,是楊家二妹妹。”

大李氏嘆了口氣,“真是門好親事。”

世子爺笑問,“不知姨父可會答應做這個媒人?”

大李氏笑了,“你們只管放心,這頭老犟驢,我拿鞭子抽也要給他抽過去。”

世子爺先笑,然後解釋,“也不是我想為難二姨夫,阿爹阿娘不在,總要有長輩出面。我大爺雖然對我們好,但官職上差了些。舅舅也可以,但我想着,二姨夫和太傅大人總是這樣疙疙瘩瘩的也不好,不若借着這門親事,把誤會解開。”

大李氏笑着點頭,“好孩子,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姨父一把年紀了,倒讓你來替他操心。我說過他多少回了,太傅大人不和他計較,他就蹬鼻子上臉。你們放心,這關系到炜哥兒的終身大事,你姨父雖然是個犟種,也不會不識大體。”

寒暄了一陣子之後,世子爺帶着王氏回去了。

夜裏,方老二回來了,等吃過了飯,兒孫們都走了,大李氏和方老二商議。

“我這裏有一壇媒人酒,官人想不想喝?”

方老二看向大李氏,“哦?誰家有喜事了?請娘子做媒。”

大李氏笑,“今兒慶哥兒和他媳婦來了,想請咱們做媒,給炜哥兒提親。”

方老二問,“定的誰家小娘子?”

大李氏似笑非笑地回答他,“楊太傅家的嫡次女。”

方老二好懸沒把手裏的衣裳扔了,“怎麽定了他家的女兒?他一個兩面三刀的小人,豈能做親家!”

大李氏年輕時特別溫柔,後來被婆母和妯娌磋磨的也有了些脾氣,把眼一蹬,“閉上你的臭嘴,這是我妹妹妹夫決定的,要你來多嘴多舌!慶哥兒來請你,是看得起你!”

方老二頓時偃旗息鼓,“好娘子,我沒別的意思,我跟楊鎮不合,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大李氏表情緩和了一些,“你別成日家胡說,楊大哥也不容易。楊家二娘子我見過,是個好孩子,炜哥兒也是好孩子,兩個孩子好的很,和父母有什麽關系。”

方老二忽然賊眉鼠眼靠了過來,“娘子,前一陣子,京中的流言是不是真的?”

大李氏眯起了眼睛,看了他一眼,“甭管真的假的,你就當自己是個聾子。”

方老二忽然啧啧兩聲,“老楊真是膽子大!也不怕被殺頭!”

大李氏拍了他一下,“不管流言真的假的,以後都是親戚,你把你的狗脾氣給我收一收,見到楊大哥客氣些。莫說這些,媒人的事兒,你幹不幹,要是不幹,我明兒就給慶哥兒回話。”

方老二連忙接口,“我去,我去還不行!我還想着以後去福建跟着趙兄弟快活呢,他兒子娶媳婦,我是親姨丈,豈能不出力!”

大李氏笑,“你個夯貨,什麽時候能像楊大哥和妹夫一樣有成算。“

方老二把大李氏摟進懷裏,“我是個傻大個子,沒成親之前你不就知道了。老楊和趙兄弟一個個都賊精,我到他們面前,就是個傻子。既然是個傻子,我也不裝聰明了。我是托了我阿爹的福,不然怎麽能娶到你這麽好的娘子。“

大李氏嗔怪他,“一把年紀了,別胡說八道。“

方老二咧嘴笑,“哪裏是胡說八道,我說的都是真的。“

說完,他抱起大李氏就往床上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  節日最後一天啦,好好珍惜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