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金秋九月,天氣漸漸涼爽下來,出巡的禦駕也終于回來了。

胤祯還是個需要在上書房讀書的半大孩子,接駕自然沒有他的事兒,被安排去接駕的是太子和四哥。

接駕并不是在紫禁城門口,也不是在京城的城門口,而是要跑到京城外的三十裏地處。

老爺子也是夠折騰人的了,本來嘛回自己家,何必讓人去接駕,而且還是跑那麽遠去接駕,在宮門口候着不就得了。

宮裏的娘娘們,都在紫禁城內門候着,至于胤祯,這事兒跟他還真沒什麽關系,整個紫禁城都已經沸騰起來了,唯獨他還要待在上書房讀書。

漢文要學,儒家經典要學,史書經冊要學,滿文和蒙文也要選。

這基本上相當于同時開了兩門外語課,縱然原身有基礎在,但這麽多的課程安排也同樣讓人不輕松。

如果答得不好,師傅們罰他自己也就罷了,可偏偏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旁人。

胤祯實在狠不下這個心腸來。

他這個人慣來是沒有什麽‘聖父’心理,不然的話,上輩子早就跑山區支教去了,又怎麽會選擇游戲直播這個來錢快又輕松的行業。

可他也見不得有人因着他受罰吃苦,在這個年代,講究‘人人平等’無疑是癡人說夢,可總歸心裏頭要留些底線。

倘若他是做阿瑪的,可舍不得像皇阿瑪一樣,讓兒子跑那麽遠去荒郊接駕。

随着禦駕的歸來,阿哥所也徹底熱鬧起來了,胤祯從上書房回來,可以說是收禮物收到手軟。

除了年長已搬到宮外去住的大皇子直郡王,從三爺誠郡王開始,一直到十三爺,出去的皇阿哥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送了禮的。

差不多都是盛京的特産,以人參為主,成年男子手掌長的人參,就跟大蘿蔔似的,被裝在盒子裏當做特産來送。

這可是好東西。

“拿到庫房去,讓人妥善保存,禮單也都收起來。”

當弟弟還是不錯的,這麽多哥哥送禮,自個兒卻用不着往外送。

庫房的事兒一向是李卓親自去辦,連同鑰匙都是李卓拿着,可見原身對李卓有多信任了。

這段時間相處下來,就連他自個兒也覺得,這人确實好用,話不多,很少發表什麽意見,關鍵是辦事兒靠譜穩妥,不必擔心中間出什麽岔子。

人的精力總歸是有限的,功課上的事情他尚且忙不過來呢,其餘的地方就不想再多耗費精力了。

旁人送禮,都是差人送過來,十三哥送禮也是差人送過來的,可送完禮之後,本人卻是空着手上門了。

何必多折騰這一趟呢,自個兒拿着禮物過來不就完了。

“好不容易回宮了,你也不嫌折騰,天色都已經暗了,還跑過來一趟,有什麽事兒明天說不就完了。”

同班同學,明天淩晨三點就能碰面了,有什麽事兒不能等到明天再說。

“我這不是想着來看看你,還沒到盛京呢,你病重的信就已經快馬送到皇阿瑪手裏了,可是把我們吓得不輕,哪怕後來收到你痊愈的信件,這一路上心也沒放下,現在看來,你倒是恢複的不錯嘛,很有精神頭。”十三爺笑道。

他同時十四弟一塊兒長大,額娘是德妃娘娘宮裏的庶妃,依着身份是沒資格養孩子的,所以他自幼就被抱到德妃娘娘膝下撫養,衆多兄弟當中,關系與他最親近的便是十四弟了。

這話說的,确實讓人心窩子裏很暖。

“可不是恢複的不錯嘛,如今都還用着藥膳呢。”胤祯有些無奈的道。

說實在的,禦膳房做出來的藥膳,滋味兒确實不錯,只不過這畢竟是滋養身體的藥膳,味道着實清淡了些,用的時日久了,難免讓人向往重油重辣重口味的美食。

“你可得了吧,宮裏頭的日子多舒坦,你是不知道,這一路上黃土漫天,天氣又熱,趕路別提多難受了,那衣服本身就被汗水浸透了,再混上飄揚起來的黃土,沐浴的時候人都沒法看了。”

十三爺似真似假的抱怨着,趕路确實是個苦差事,在外騎馬的時候,滋味兒也确如他說的那般,但坐在馬車裏趕路的話,倒是也還好。

真不是他心思多,跟十四弟比起來,他作為德妃娘娘的養子,就算親額娘也在永和宮裏住着,但到底跟十四弟是不一樣的。

所以很多事情,不得不多想一些。

之前伴駕名單還沒出來的時候,十四弟本來也眼巴巴的想跟着一塊去,可能是因為年紀小的緣故吧,皇阿瑪并沒有點十四弟随行伴駕,他卻在随行之列。

為着這事兒,在出發前,十四弟還同他生了兩天的悶氣呢。

胤祯本來是挺羨慕這些哥哥們的,如今聽了十三哥這話,倒是有些慶幸自個兒是留在宮裏頭了。

想想也是,這年頭不光交通工具不發達,就連路那也都不怎麽樣,車馬過去,必然塵土漫天,吃喝住也肯定跟宮裏沒法比。

如此一來,那倒還不如在宮裏頭待着呢。

心裏雖這麽想着,可胤祯還是要出言安慰安慰十三哥。

“最起碼你這兩個月都不用在上書房讀書,不用日日早起,也算是賺了。”

這又哪裏是賺了。

“我來這一趟,一則是想親自看看你恢複的情況,二則,就是想問問這段時間所學的內容,抽時間趕緊補上。”

他一路上可都惦記着這事兒呢,十四弟素來聰明,哪怕比他小了兩歲,功課上也沒落下太多。

他這一走就是兩個月,若是兩個月的時間裏就被十四弟給反超回去,自個兒都能郁悶壞了,畢竟他是大了兩歲的哥哥。

當然了,十三爺這會兒已經選擇性的遺忘了一同進學的十二爺,人家跟他也差了一歲呢,可在功課上,不照樣也被甩後頭去了。

還有如此好學上進之人。

行吧,雖不甚理解,胤祯還是把書本全都拿了出來,将這段時間所學的內容劃給十三哥,還頗為貼心的把自己的筆記也一并拿了出來。

原身沒有記筆記的習慣,胤祯就不同了,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他上輩子養成的習慣就是記筆記,方便複習時查看。

上輩子的習慣也被他原封不動的拿到了這輩子。

胤祯并不是一個心思細膩的人,所以并沒有看到十三哥臉上一閃而過的驚詫。

當然不是為了一本筆記驚詫,這筆記上的字兒都快飛起來了,沒有任何美态可言,不過這也是正常的,師傅們講課語速本來就不慢,腦子能跟得上,手裏頭的筆想跟得上那可就困難了。

讓他感到驚詫的是學習的進度,十四弟就算沒有生病,依着往常的進度,也不該學的這麽快、這麽多,更何況十四弟生病還耽擱不少時日。

“學得內容還挺多,我最近怕是要擠出時間來好好趕趕了,你《大學》背到哪裏了,我記得臨行前你已經開始背《大學》了?”十三爺語氣不緊不慢的問道。

他的進度比是三弟要快,《大學》四十二篇已經背到一半了,這兩個月能擠出來的時間實在太少了,所以在外這麽久,也只背了兩篇而已。

縱然心裏頭不是那麽的情願,可這段時間胤祯也是下苦功夫了,生怕自個兒不努力,連累了旁人。

所以一本《大學》,四十二篇皆已經背完了,傳授儒家經典的師傅也都已經檢查過了,從昨兒開始,他已經開始背《中庸》了。

對于儒家經典,上書房的要求并不是特別多,四書是一定要背下來的,五經并沒有做強制要求。

也就是說,還差《中庸》這一本書,胤祯的儒學課就可以結業了。

胤祯沒将其當成一回事兒,既是把時間和精力都熬上去了,那自然會出成果。

十三爺這會兒臉上滿滿的都是驚訝,“可是檢查過了?”

只有師傅檢查過了,才會允許十四弟背下一本。

胤祯點了點頭,“自然是檢查過了。”

跟在他身邊的八個哈哈珠子,這一個多月裏,一次罰都沒挨過,同往日比起來,日子可是舒服多了。

十四弟不會拿這事兒說謊,明兒就要一塊兒去上學了,若是謊言,一戳便破。

可這進度着實太過驚人。

師傅檢查,可不光是要把整本《大學》背下來,這裏面,每個字的釋義,每個詞的釋義,每個句子的含義,每個典故的出處,每一篇所蘊含的道理,後人所賦予的內涵。

這些全都是要檢查的。

若是學習的時日太久了,遲遲不過,那檢查的時候師傅還有可能會放水。

但十四弟這才背了多久,《大學》早半年前師傅就已經開始講了,可背誦卻是最近才開始的。

十三爺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他讀書用功,十四弟也不是貪玩之人,往日的進度沒差多少,而且是他優于十四弟。

如今,誰的功課更勝一籌,那便不好說了。

被小了整整兩歲的弟弟比下去,十三爺心裏頭還挺不是滋味兒的,這與他跟十四弟的關系好壞無關,男兒于世,誰都不覺得自己比旁人差。

胤祯自是知道十三哥為何這般驚訝的,他有原身的記憶,自然也知道往日學習的進度。

如果可以的話,他也不想整日埋頭苦讀,把學習的進度拉快這麽多。

可這些師傅們不愧是能到上書房教書的人,其實一開始也沒布置這麽多的任務,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他就被壓榨到了極致。

真已經到極致了,再往上加些砝碼,他必然就保不住那些哈哈珠子們了。

可正是因為他一直保住了,沒讓這些人因他受罰,心裏頭的那股氣兒一直沒散,所以他自個兒也不想把這口氣散了,只能是堅持下苦功夫。

反正要學的內容就這麽多,能争取到早點從上書房結業,那是最好的了。

面對十三哥,胤祯并沒有多解釋什麽,也沒有解釋的必要,同父異母的兄弟,同班同學,年齡相近,本身就存在了競争。

他可沒想過那個位置,也沒想過什麽親王、郡王的,人活一世,最重要的還是随心。

這一點還是上輩子老爸教他的,争不争的無所謂,争什麽東西也無所謂,有所謂的只在于自己的心意。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