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作為唯一一個被留在上書房讀書的皇阿哥,康熙回來的當天晚上,胤祯就被叫到永和宮去了。

這一晚上也是挺忙的,先是收禮物,之後又是給十三哥劃範圍,馬上要吃晚膳的時候,又被叫去了永和宮。

康熙皇帝還是跟原身記憶中的一樣,很是威嚴,四十多歲的年紀,辮子上卻已經有明顯的白發了,眉心的皺紋很重。

“兒臣見過皇阿瑪,見過額娘。”

胤祯在額娘面前,有時是不拘禮的,但是有一國之君在,還是老老實實的吧。

父子之間親近不親近,這還是次要的,君臣之間有沒有越禮,這才是要緊事兒。

甭管是原身也好,他也罷,都很難單純的把康熙也當做自己的阿瑪來看,這人首先是皇帝,其次才是阿瑪。

“過來讓朕瞧瞧,好端端的,怎麽突然就病的起不來了。”

康熙也拍了拍兒子的肩膀,又拍了拍胳膊上的肌肉,還有挺拔的背部,怎麽看都是大清的巴圖魯,身子骨倍兒好的巴圖魯,一如他出發去盛京之前。

在路上接到信時,他都很難相信,老十四會突然病倒,而且連續三日高熱不退,他更難相信太醫附上的脈案,已經到達了生死邊緣的,會是自己的小十四。

在小十五出生之前的四五年裏,他一直都以為胤祯就是自己最小的兒子了,而且還是德妃生下的。

對年長的兒子,他更多的是看重,可對于幼子,便是疼愛居多了。

胤祯身體僵直,他在來之前壓根就沒想過,皇阿瑪會如此的……親和,仿佛普通的父親一般。

“兒子已經恢複的差不多了,甚至比生病以前還要康健。”

若不是怕失禮,他都想舉起胳膊,讓皇阿瑪捏捏他的肱二頭肌有多硬了。

這種意料之外的親近,反倒是讓人有些無所适從。

許是因為在後宮的緣故,身邊待着的又是後妃和幼子,康熙看起來威嚴感稍減。

不過也只是看起來,嚴父照樣是嚴父,确定兒子身體恢複的不錯,就開始考校功課了。

一番問答之後,做阿瑪的終于滿意了。

“不錯,生病也沒落下功課,繼續保持,表現的好,明年南巡就帶着你,表現的不好,那可就沒你的份兒了。”康熙笑道。

這次去盛京,十四就想跟着一塊去的,自己不敢問,還托德妃過來問他。

早知道這孩子留在宮裏頭會生這麽一場大病,還不如把人帶去盛京呢。

南巡,胤祯眼睛都亮了,下江南和去盛京還是不一樣的,前者不光可以騎馬,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是坐船,更何況這時候的盛京壓根就沒法跟江南比。

江南水鄉,煙波浩渺,小橋流水,才子佳人。

下江南,這可是不多得的機會,萬一這是皇阿瑪最後一次南巡,他若是不跟着一塊去,下次還不一定是多少年後呢。

“那兒臣若是表現的好,額娘能不能與咱們一同去,江南的好景致,不過兒子沒去瞧過,額娘也沒去過。”胤祯眼睛亮晶晶的道。

“你小子還想出一份力換兩份功勞。”康熙打趣道,孝子總是讨喜的,尤其這還是自己兒子,“也不是不行,還是那句話,看你接下來的表現。”

胤祯自個兒的膳食就已經足夠豐盛了,但是跟皇阿瑪的禦膳比起來,顯然又是小巫見大巫。

滿滿一大桌子不說,同樣一道酸梅蒸燒鴨,滋味兒卻也有區別,就好像同樣是王者,一個是最強王者,另一個卻是榮耀王者,高出一個級別來。

唯獨不太好的一點便是規矩過多,胤祯用膳基本上不用旁人伺候,往日在永和宮,額娘也總是依着他,但皇阿瑪就不會了。

先是由試菜太監試過,确定食材無毒,之後再由太監布菜,菜肴都是夾在面前的小碟子裏,然後自己才能夾着吃。

唉,由儉入奢也是挺不容易的,這麽一番操作下來,用膳的樂趣仿佛都少了幾分。

食不言,寝不語。

好不容易用完晚膳,胤祯自個兒就麻溜的撤了,相當有眼力勁兒,當然這跟他自個兒想早些回去就寝也有關系。

最近這幾年,康熙已經很少在德妃這裏就寝了,不光是德妃,四妃皆是如此,年長的惠妃和榮妃早多少年就已經沒寵幸了。

德妃和宜妃在四妃裏頭算是年輕的,可放到宮裏,又算不得了,都已經做了祖母的人,哪還跟年輕沾得上半點關系。

不過,寵沒了,恩還在。

康熙平日裏也會到四妃宮裏坐坐,極少數情況也會留寝,只不過這時候一般都是安安穩穩睡一覺罷了。

就像今兒一樣,剛剛從盛京回來,平素裏身體再好,這會兒也會覺得累,哪有精力召幸妃嫔,在乾清宮自己就寝,跟來德妃這兒區別也不大。

更何況,他也确實想親眼瞧一瞧小十四,這一趟去盛京,基本上沒遇到什麽麻煩,最大的事兒還是小十四病重。

瞧過了,也就放心了,十四的身體确如太醫所說,已經完全恢複了,更難得的是,生病期間非但沒有把功課落下,反倒是比之前還用功了,成績顯著。

他膝下的這些孩子們,個個拿出去都是人中豪傑,放到旁人家裏,那都是能頂門立戶的存在。

——

再說胤祯,頭一次接觸執掌人生殺大權的帝王,說心裏沒點兒感慨,是不可能的,不過也只是有些感慨罷了,絲毫沒能影響到他的作息,頭沾枕頭不到半炷香的功夫,人就已經熟睡過去了。

禦駕歸來,不光是上書房熱鬧了,阿哥所熱鬧了,還有一批人清閑下來了。

皇上不在,太子監國,四貝勒和八貝勒輔助。

可如今皇上回來了,大阿哥直郡王和三阿哥誠郡王也跟着一塊回來了,後邊還有已經入朝參政的五貝勒和七貝勒。

太子也好,四貝勒和八貝勒也罷,手上的差事都交出去不少,跟交出的去的比起來,還留在自己手裏頭的就不多了。

是以,四貝勒也有時間教育兒子和……弟弟了。

長子才一歲半,尚且未到可以開蒙讀書的時候,次子年紀就更小了,身體也又不好,精心養着都還不夠呢,又哪兒敢折騰。

敢折騰的也就剩弟弟了。

十四弟算一個,十三弟算一個,前者是自個兒的親弟弟,後者是在額娘身邊養大的,跟九弟、十弟、十二弟比起來,關系上也是要更親近些。

四貝勒于武學上并不精進,文化課倒是名列前茅,只不過上書房的時間已經安排的夠緊了,不必他再布置多餘的功課。

四貝勒着人送去的是自個兒寫的字帖,在書法上,衆多兄弟中,他算是獨占鳌頭,不止得過上書房師傅們的誇贊,連皇阿瑪都誇過。

四貝勒書法好這一點,在紫禁城基本上沒人不知道,就像八貝勒字體醜一樣,都是被康熙蓋棺定論過的。

是以,不管是胤祯,還是十三爺,接過字帖,心裏邊也只有感激的份,臨摹誰的字兒不是臨摹呢,這也不算是額外多出來的任務。

十三爺想的,要稍微比胤祯更多一點,四哥的字帖,只給了他和十四弟兩個人,旁的兄弟都沒有,這裏面親疏關系可見一斑。

某種意義上,相當于被人劃在圈內當做自己人,這字帖代表的意義,遠比他照着字帖練字達成的效果,來得重要。

事實上,除了四哥以外,在跟着皇阿瑪去了一趟盛京之後,無論是太子,還是直郡王,都有過類似劃圈把他當做自己人的行為。

當然了這兩位跟四哥還是不一樣的,四哥同他那是親近,但太子和直郡王,更多的就是拉攏了。

他心裏明白是怎麽回事兒,跟皇阿瑪一塊兒去盛京的阿哥有很多,他不光是最小的那個,還是除直郡王外,被皇阿瑪照顧和提及次數最多的阿哥。

也難怪太子和直郡王,會突然對他這個皇弟多了幾分照顧。

可見人還是要自己立起來重要,皇阿瑪的看重重要,就像八哥一樣,阿哥中出身最差的皇子,生母出身辛者庫,原本在上書房和阿哥所的待遇是最差的,可今年剛剛滿十六歲就被皇阿瑪封為貝勒了。

大清朝當下最年輕的貝勒,哪還會有人看不起、瞧不上,在皇阿瑪離京之後,又跟四哥一塊輔助太子監國,這是皇阿瑪的看重,也是獎賞。

十三爺考慮良多,八貝勒的例子,可以說是給像他這樣出身不貴重的皇子立了個榜樣。

所以功課上是萬萬不能被十四弟落下的,連小兩歲的弟弟都比不過,又如何跟旁人相比,如何被皇阿瑪看重。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