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更
男子的交情,很多都是從打架喝酒開始的,胤祯在這方面屬于例外,他不喜歡喝酒,更很少與人動手。
但福晉跟幾位嫂嫂,這交情大概來自于喝酒了,而且是共同大醉了一場的交情。
總共也就才在溫泉莊子上呆了一日,臨走的時候,他們這些交情深的兄弟們,尚且還沒約下一次見面呢,福晉她們就已經先約起來了。
到溫泉莊子上來需要等到休沐日,福晉跟幾位嫂嫂相約的時間和地點就随意多了,大家的府邸挨個來,明兒先從五貝勒府開始,之後便是九阿哥府,依次按照排行來。
昨日方才大鬧過,今兒兄弟幾個見面還都覺得怪怪的呢,偏當事人們都不覺得如何,也是怪了。
康熙四十一年的大年夜,下了整整一夜的雪,即便已經出宮開府,可照樣也是要到宮裏頭去守歲的,年三十上午就已經到了宮裏,走的時候,已經是大年初一的中午了。
大雪就一直沒停過,即便有人打掃,路照樣也不好走,趕馬的車夫這會兒也不敢炫技,只能以平時一半的速度趕路,生怕路太滑再出什麽意外。
胤祯已經半躺在馬車上睡着了,過年絕對是最讓人受折磨的節日,沒有之一,甭管之前睡多少覺,也不管之後補多少覺,這一會兒的困頓和乏累都是實打實的,沒法抵消。
相比之下,琉璃倒是精神頭尚好,只是想想外面的大雪,難免有些犯愁。
雪天趕路最是困難了,少不了要耽擱商隊的行程,而且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三場大雪了,民間有俗語,瑞雪兆豐年,所謂瑞雪,指的是恰到時候的雪,而非如今這樣,接二連三的大雪。
也不知道是該為自己慶幸,還是該為旁人惋惜,雪災、旱災、水災……幾乎這所有的災難,最受打擊的永遠都是田地裏的出産,農人向來都是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相比之下,商人可鑽營的地方就多了。
她名下的田産不多,真要是造成了雪災,也受不了太多的影響,只是擔心其他人,這一年會過得不好。
只有想着發災難財的商人,才會樂意瞧見災難來臨,但是大多數商人,還是更喜歡國泰民安的,百姓手裏頭有錢,很多生意也都好做。
整整下了一天兩夜的大雪,讓胤祯的年假提前結束,大年初二,就要去當差了,不過不是去吏部衙門當差,而是負責帶人安置南城的百姓。
與他一道的,還有八哥和九哥。
京城素來有‘南貧北賤,東富西貴’之稱,受災嚴重的都是南城和西城,京城需要赈災的也只有這兩個地方。
北城那邊,情況要比南城複雜的多,皇阿瑪安排過去的人也多,四哥、七哥、十哥、十三哥都負責北城。
太子和直郡王也沒閑着,主要是負責總的調度,城郊皇阿瑪也安排人過去了。
在各地的奏報沒有送到京城之前,眼下能管的也就只有天子腳下這塊地。
住在天子腳下的百姓,就算是窮困,也沒窮困到需要施粥的程度,這場雪災給地裏帶來的影響,要等到春天收割麥子的時候才能進而影響到人的口糧,現在是雪太多太厚了,壓倒了不少人的房屋。
原本下過大雪之後,氣溫驟降,待在屋子裏都覺得不保暖,屋子塌了,待在外邊兒,那就更不保暖了,朝廷若是不管的話,今年冬天怕是會有很多的人凍死。
胤祯他們主要是帶人先把數額統計出來,把災民集中安置,然後再組織人手修建房舍,而用來修建房舍的人手,一小部分是工部的人,而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被安置過的災民了。
災民是不敢不下力氣的,但大多數的災民只在災棚裏喝幾碗熱粥,暖和暖和身體,就直接出去幹活了,效率實在不怎麽樣,原本的身體素質就不太好。
胤祯或許是看人的眼光苛刻了些,只是這修建房舍的進度實在緩慢,明明知道這些人已經盡力了,但由于動作慢、力氣小,看起來就像是在磨磨蹭蹭的耗時間一樣。
而且這些被帶出來的災民,還都有着被凍傷的危險,一旦哪個人倒下了,再擡回去治都不好治。
南城的人多是比較聽話的,北城那邊情況複雜,百姓雖然不敢跟官員鬧,但偷奸耍滑就屬于鑽空子的事了,若是北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那便也罷了,關鍵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在搗亂,另一部分的人都老實聽話,可被耽擱的卻是所有人。
眼前又倒下去一個,胤祯趕緊命人帶到災棚去,那邊有郎中候着呢,也備好了藥物。
只是眼前的這些看得人又是心酸,又是着急。
“八哥能不能再從六部多調派些人過來,先把身體不舒服的災民替換下去,這麽下去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被凍壞了。”胤祯提議道。
這些人原本身體就沒恢複好,就直接在這冰天雪地裏幹活,再次被凍傷的概率都比普通人要大。
八貝勒就一直沒閑着,他是當哥哥的,辦差的經驗又多,就算皇阿瑪沒有點明,他也是此次南城赈災的負責人,九弟和十四弟都是給他打下手的。
所以誰都能放松,就他不能放松。
“便是把六部的人都調過來,放在這裏那也是杯水車薪,十四弟若是不忙的話,倒不如讓人擡兩桶熱粥過來給大夥分分。”
八貝勒手裏還拿着花名冊呢,能用的人實在少,要修建的房舍卻太多了,就算一些沒有塌的房子,也存在隐患,必須要修一修,否則再來一場風雪,他們還是要過來赈災的。
十四弟一如既往的天真,六部的官員大都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真要是全過來了,不是來幫忙的,更像是來拖後腿的。
胤祯這還是頭一次參與赈災,沒覺得激動人心,心情反倒是比剛來南城的時候還要沉重,這跟他想象中的赈災太不一樣。
也許是狗膽上來了,也許是仗着坐在那個位置上的人是自己阿瑪,所以才有恃無恐,胤祯寫了一道奏章讓人快馬送到紫禁城。
八哥說的對,六部的官員就算是全都派遣過來了,作用也不大,倒不如調派些豐臺大營的人過來,他在豐臺大營待了兩年,很是了解那裏的兵丁,身體素質是一等一的好。
胤祯的折子上不光提到了豐臺大營,還提到了太醫院的太醫們,如今全城大半的郎中都已經被征集過來了,可依然不夠用,太醫院的人可大都閑着呢,倒不如出來活動活動。
九爺是親眼瞧着十四弟寫完這封奏折的,裏面的內容他也看得清清楚楚,怪不得能被封為貝勒呢,暫且不說這腦子是怎麽長的,就這膽子堪比虎膽了。
不光是敢把手伸進豐臺大營,還敢讓太醫院的人都來,太醫院的太醫不金貴,可都是伺候金貴人的,讓太醫也跑過來給這些貧民診治,也是夠跌份的。
人有三六九等之分,那些太醫們學成之後,恐怕也沒想到,有一天或許會被安排着伺候貧民。
他都不知道皇阿瑪看到這份奏折,會不會同意。
對于腦回路不是一般清奇的兒子,康熙接受度尚可,一條鹹魚願意游泳那就是有長進了,反正再怎麽長進,也不會想着去躍龍門。
只要不是謀反,他對兒子們還是挺容忍的,就算是謀反,他不是也沒拿太子怎麽着,太子還是一國儲君,好端端的在毓慶宮呆着。
不過是處死了太子的一個小情人兒,處死了那些心懷不軌的奴才,下一個便是索額圖了。
康熙還真給豐臺大營下了聖旨,想要調動豐臺大營,必須要有兵符和他的聖旨,缺一樣都調不了豐臺大營的一兵一卒。
從骁騎營調來三千人,南城北城一邊一半,讓大清最好的兵去修建房舍,這也是破天荒頭一次了,若是再往前數上十年,他都不敢做這樣的決定,怕壓不住八旗會有怨言,怕朝廷會出亂子。
但是現在,他有足夠的力量按住八旗,也想為滿漢一家多做點兒事兒。
災民是以漢人為主的,這天下都是以漢人為主的,十四是被他推到臺前的吉祥物,既是要做這方面的表率,也是想一點點的試探滿蒙貴族的态度。
太醫院這邊兒,只是把學徒派遣過去了,又不是瘟疫,何需要讓太醫們出馬,一個雪災能帶來的凍傷,普通的郎中就能治,人不夠用,讓太醫院的學徒去即可。
骁騎營都是胤祯的熟人,也不知是不是提督有意安排,帶隊來南城的剛好就是洪石,他一手提拔出來的人。
熟悉的将領,熟悉的士兵,若是還指揮不動,胤祯就白在豐臺大營待那兩年了。
災民撤下去大半兒,留下的也都是起引路的作用,而非幹苦力。
看身體素質好的人幹活,感覺又不一樣,就像是被按了快進鍵,那叫一個爽。
胤祯是爽了,可也有人不爽。
八貝勒原本自覺是南城赈災的負責人,而且他幹得好好的,有經驗,又懂協調,工部來的官員也都聽他的話。
十四一封奏折,皇阿瑪一下子就派來這麽多人,關鍵這些人明顯還都聽十四的。
讓他跟九弟一樣在旁邊做陪襯,他可做不到。
都已經能另起爐竈跟直郡王和太子争了,要是在這兒做了十四弟的陪襯,那讓跟在他身邊的那些朝臣怎麽看,讓太子和直郡王怎麽看,讓皇阿瑪怎麽看,讓那其他正在觀望的朝臣怎麽看。
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八貝勒都不可能讓十四奪了他的風頭,豐臺大營的人他不熟,看樣子也很難指揮,只能是再請外援。
八貝勒的好人緣從來都不是吹出來的,六部的官員他能調派過來不少,當然二品以上不行,要為這事兒把二品以上的官員喊過來,既是得罪人,也容易被其他人忌憚。
豐臺大營來得是武将,還得是兵丁,要麽是階品不高,要麽就是沒有階品,別看六部的官員四肢不勤,但指揮人還是可以的。
南城算是徹底熱鬧起來了,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豐臺大營的兵丁力氣足,六部的官員協調統籌是一把好手,八貝勒不光是人格魅力強大,能力也是有的。
九爺和十四貝勒也沒閑着,能幫忙的地方自然要幫忙。
如此,南城不光是在計劃的時間之內結束任務,一大群人還跑去北城幫忙了,之後又齊心協力去了城郊。
從直郡王往到十四貝勒,年長的皇阿哥都被康熙安排去赈災了,但收到前方送過來的一封封奏報來看,事情明顯不在他的預料之中。
從十四請求豐臺大營和太醫院支援開始,此次赈災就與往年不同了,但饒是康熙都沒有想到,他的這些兒子們還能有自發聯起手來的時候。
滿漢一家,他的這些兒子們何嘗不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