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元旦過後,緊張的期末複習便開始了,然而就在這當口,陳曦卻收到了一筆來自申城的郵政彙款,以及一封趙英蘭的信。

原來,申城的安寧百貨,經過近一年的經營和沉澱,已然盈利頗豐。

安寧百貨開業之初,憑借着價格低廉,品種多樣,服務态度良好,以及可以不需憑票購買等幾大優勢,漸漸在申城靜安區打出了一些名氣。

開業頭兩個月,店裏的客流的确較少,但随着安寧百貨的名聲一點點傳開,每個月的營業額便開始逐步提升。

待到經營至第三個月的時候,僅僅是一樓賣日雜的利潤就達到了恐怖的200元之多。

這個利潤的兩成可就是40元。

40元啊!這可是陳景和江燕兩口子以前每月的工資加起來的總和呢!

何況,這還沒算上二樓賣服裝的利潤呢!陳景和江燕兩口子心裏樂開了花。

說道二樓的利潤,對比一樓更是只高不低。

江燕在做衣服一途本就很有天賦,又善于思考,她花了大量的時間,把陳曦的設計稿還有陳曦講給她時尚元素等研究了個透,又加以自己的理解和創新。

春夏秋冬四季,她不斷變換着布料的品種、顏色,或者選擇不同花邊、紐扣、配飾等等,總有新款的成衣挂在一樓大門口,時時刻刻吸引着愛美之人的目光。

她吸取了陳曦給她灌輸的新思想、新理念,做出來的衣服竟比國營廠做出來的更顯新穎、漂亮。

申城對于時尚的接受度本來就高,又不缺乏有錢人,所以江燕做出來的衣服往往供不應求。

二樓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江燕一個人忙不過來,便找了自己沒工作的娘家嫂子過來幫忙,一個月10塊錢的工資,每天用縫紉機把她裁剪定板的衣服縫合鎖邊即可。

就這樣,從最開始的每月十幾件到幾十件,天氣漸漸暖和,夏天時每月竟然可以賣到上百件。

而且服裝的利潤遠比日雜要高,同樣是開店後的第三個月,二樓的利潤已經逼近300元之多。

Advertisement

陳景覺得他作為一個大男人,可不能被自家媳婦兒比了下去,所以接下來的日子,他每天都在琢磨着怎麽增加利潤。

他有頭腦,又有行動力,增加了一些商品之後,一樓的生意也蒸蒸日上,兩個月後一樓的利潤便也達到了300多元。

79年剛剛過完,陳景夫婦和趙英蘭在元旦的當天便迫不及待開始結賬了。

安寧百貨從79年二月底開業到十二月末為止,一共經營了十個月時間,在趙英蘭的認真仔細之下,每個月的賬目都清晰無誤,所以幾人的核對速度非常快。

一樓的利潤累計達3200多元,二樓的利潤累計達3500多元,安寧百貨經營不到一年,利潤竟然高達6700多元。

幾人共同商議決定,将其中的5000元進行分紅,剩餘的1700多元将跟陳曦的初始資金一起投入到80年的經營中去。

分紅大會結束,陳曦分得3500元,陳景夫婦1000元,趙英蘭500元。

陳曦是個前世今生都見過大世面的人,所以當她拿到3500的彙款時,一臉的理所當然。

陳曦非常了解申城這座城市的購買力,安寧百貨如今的利潤于她而言僅僅是個開始而已。

但對于陳景夫婦而言,分到錢的那一瞬間,他們便不能淡然處之了。

想想他們以前在國營廠當臨時工,兩個人累死累活,加班加點的幹,一個月的工資加起來也不過才40塊錢,都不足現在輕輕松松十個月所賺的錢的一半兒。

如此差距,怎能不叫他們感慨萬千,他們現在真是無比慶幸,當初毫不猶豫就辭了職,選擇跟着陳曦一起幹。

如今這樣的生活才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才會讓他們幹勁兒十足,對未來的每一天都充滿希望。

這不,去年的帳剛一結完,他們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一年的忙碌中去。

趙英蘭拿到屬于自己的分紅,也是興奮不已,在寫給陳曦的信中,盡述喜悅之情。

然而她卻來不及慶祝一番,便投入到了緊張的期末複習中去。

與此同時,京城的港粵食屋也剛剛進行了79年的結算和分紅。

衣食住行是這個物質匮乏的年代,最賺錢的幾個方向,顯然食要排在首位。

港粵食屋從79年的五月初正式營業,到年底不過才七個月的時間,總利潤竟然差不多逼近安寧百貨了。

想想之前黑市的生意,那時候每天只賣一種糕點,大約30斤左右,精致的粵式糕點賣價才不過一塊錢一斤,每斤的利潤也不過才一毛六七,一天下來差不多能賺個5塊錢,一個月下來則能賺上150塊錢。

港粵食屋開店之初,頭三個月屬于試水階段,為避免浪費,食品的供應量相對有限,糕點每天四樣,每樣10斤,這就是40斤,保持之前黑市的賣價不便,糕點每天的利潤合計大約折合7塊錢。

鹵味也是每天四樣,但每樣20斤,一共80斤,每斤的利潤差不多能達到2毛錢,所以鹵味每天的利潤大約16塊錢左右。

店內的蒸點和湯粥,屬于薄利多銷,每天也能有差不多5塊錢左右的利潤。

三類利潤加和便是28塊錢,刨除掉人工、電費和每天燒掉的蜂窩煤以及一些雜七雜八的損耗,港粵食屋每天的利潤大體不會低于25塊錢,一個月下來可就是750塊錢,這還僅僅是頭三個月。

後面幾個月,糕點和鹵味的供應量維持不變,但店內蒸點和湯粥的供應量卻加大了一倍,每天的利潤就達到了30塊錢,一個月下來就是900塊錢。

港粵食屋從經營開始,每個月的利潤浮動變化便不大,79年七個月的時間,總利潤合計約5800多元。

零頭抹掉,繼續用于經營,5000元整則是進行分紅,陳曦、秦瑤、宋清月各分得1500元,秦父秦母則分得500元。

考慮秦父秦母平時基本沒什麽大花銷,零用錢也都是兒女們平時孝敬,秦蕭便做主幫秦父秦母在銀行開了一個賬戶。

說是要把他們每年賺的錢都放在存折裏,這樣才比較安全,其實秦蕭這麽做,不過是為了防着老家的極品親戚罷了。

一月中旬,陳曦和秦蕭都非常順利的完成了大二的期末考試,而後夫妻二人分別收獲了各自老師布置的大量任務,迎來了他們大學生涯的第二個寒假。

而此時,距離春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陳曦決定趁着這一個月的時間南下去羊城一趟。

秦蕭自然要陪着愛人一起的,然而除此之外,夫妻二人還帶上了寧寧這個小尾巴。

寧寧放了寒假後,本來在家裏和店裏玩得很開心,但自從知道了爸爸媽媽要出遠門後,便抱着陳曦的腿不停地撒嬌賣萌,想要一起去。

陳曦想到這一年來她和秦蕭一直忙于課業,對女兒疏于陪伴,心一軟便答應了下來。

一家三口做了兩天兩夜的火車,終于在第三天的傍晚抵達羊城。

簡單吃了頓晚飯,一家人便找了家環境不錯的招待所,趕緊洗漱休息,試圖最快緩解旅途的疲憊。

足足睡了十二個小時後,陳曦才緩緩睜開了眼睛,她伸個了懶腰,精神飽滿的坐了起來。

寧寧看到媽媽已經睡醒了,便“噠噠噠”幾步跑到床邊,“媽媽,你終于睡醒了!”

陳曦伸手揉了揉寧寧的小腦袋,“是啊,媽媽睡醒了,現在幾點了?”

寧寧回頭,看着秦蕭,“爸爸,幾點了?”

秦蕭此時正坐在靠牆的沙發上看報紙,聞言,他合上報紙,擡頭道:“8點多了,你們餓不餓?”

陳曦的肚子條件反射的“咕嚕”了一聲,立時引得寧寧“咯咯”大笑。

陳曦老臉微紅,秦蕭則是微微彎了彎嘴角,顯得心情頗好,說道:

“趕緊洗漱穿衣服吧,我們這就出門吃飯。”

在陳曦的印象中,羊城作為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重要城市,早在八十年代初,便進入了大搞建設的時期。

到處人山人海,滿城熱火朝天,打工的,做小本生意的,想幹一番大事業的,紛紛到羊城淘金,這裏堪稱實現夢想的天堂。

然而陳曦此來的主要目的卻是考察羊城的服裝批發集散地。

所以吃了頓毫無新意的粵式早茶之後,一家人第一站便直奔“十三行”而去。

羊城十三行服裝批發街,在後世做服裝生意的,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陳曦這種沒有做過服裝生意的,也聽說過十三行的鼎鼎大名。

但陳曦萬萬沒想到,僅僅八十年代初,這裏便已是商家林立,人聲鼎沸,一切都顯得那麽的朝氣蓬勃。

陳曦走走看看,心态便也跟着年輕了起來,她覺得,時不我待,也許在今年的夏天,申城的服裝店便可以正是營業了。

為了不耽誤老店的正常經營,新店可以在春節後慢慢裝修,四五月份,南下羊城進貨,五六月份,正式開門營業,主營夏裝。

兩層店面,可以經營男裝、女裝、童裝和鞋襪,品類多樣,款式新潮,如果再加上價格低廉的話,陳曦相信,她們的服裝店一定可以在申城一炮而紅。

接下來的幾天,陳曦一行除了考察服裝行業之外,還關注了羊城新興的日用品和化妝品等進貨渠道。

一來,為了幫助安寧百貨擴充貨源,二來,也是為了給陳景提供新的經營思路。

市場調研結束後,陳曦和秦蕭又帶着孩子在羊城狠狠玩了兩天,這才結束了他們為期十天的羊城之行,坐上火車直奔申城而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