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有些話或者第一次進宮的謝岑兒不敢說——也不知道從何說起,但對已經十幾次進宮,進宮都快和進超市一樣頻繁的謝岑兒來說,沒什麽是不敢說的。
底氣當然是——大不了重新來一次。
辛辛苦苦重生十幾次,還要讓自己受委屈嗎?
她是進宮了不假,可也沒打算當賢妻良母賢內助之類的妃子,她目标明确,那就是當女皇(看着在另一個目标盧雪現在還在天邊的份上,能做的也就只有這個了)。
自古當皇帝的方法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自出馬打個江山吧,不管是底層起義或者是中層倒戈又或者是別的什麽法子,打到了占有了那就成了;第二種讓前一個皇帝讓,不管是父傳子,還是兄傳弟或者是外孫讓外公,又或者還是什麽稀奇古怪的禪讓關系,總之一個核心,讓前一個皇帝讓就行了。
當然了,後者當然也經常是以前者為基礎,這世上無緣無故就不想當皇帝要讓位的聖人只存在在傳說中了。
以謝岑兒重生了十幾次的經驗總結,她沒太可能離開皇宮,出馬打個江山純粹天方夜譚,她倆哥哥都可以出去馳騁疆場,她注定就只能在皇宮裏面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根據她幾次做長公主的支線來看,如果朝着自己攢兵馬這個方向努力,讓她哥當皇帝的可能性是大于她自己上的。
她當女皇的概率雖然不低,但難度相對來說比較大,基于她自己的經驗總結,她這一次重生要走的路線既然确定好了要做女皇,那就是用後一種方式來當皇帝更便于實施。
一統江山是攢武力值和聲望的途徑,謝家若要做忠臣良相到時候就要停下腳步來對陳瑄低頭稱臣——也必須低頭,就算謝家不低頭,也會有別人按着謝家低頭——且看看前一個已經死了的韋榷就知道了。
不低頭就是亂臣賊子,不低頭就是謀朝篡位。
但如果到那時候陳瑄讓一步,故事又完全不一樣。
可,陳瑄如果皇帝做得好好的一帆風順,他為什麽要讓?
或者換個角度問,他什麽情況下才會選擇讓?
謝岑兒想過她之前十幾次重生中與陳瑄的相處——陳瑄并非是吝啬的人,他很分得清楚什麽是大局什麽是私心,他托付江山給她,讓她做太後輔佐小皇子的時候,是沒有猶豫過的。
在特定條件下,他信任她勝過了信任他的親兄弟安王陳璎。
所以同樣在特定條件下,她當然也可以讓陳瑄讓位——再不濟,還有張貴人那個大殺器,到時候實在不行,再推着張貴人更進一步,或者水到渠成。
将來的事情暫且不去想,世事變幻,一切都要一步一步部署。
眼下最需要解決的是梁家和太子之間牢不可破的關系。
太子陳麟在宮中長到這麽大,除了他之外,宮中甚至只有一個庶出的皇子,他的地位不可謂不堅實,親娘是皇後,親外公是丞相,他就是鐵板釘釘的下一任皇帝。
陳瑄不喜歡陳麟未嘗沒有這樣的關系在裏面,尤其是在陳瑄和梁熙這一系官員的觀念相左的情況下。
若是哪一天梁熙等人再也受不了陳瑄天天想着動兵北伐收攏權力,一碗毒酒灌他喉嚨裏面,直接扶陳麟當皇帝,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當然也就是為什麽之前許多次重生的經歷中,太子因為張貴人的緣故丢了性命陳瑄都沒有追究的緣故:一方面陳麟當然是魏朝穩固的定心丸,另一方面也真的是陳瑄不可忽視的威脅來源。
現在謝岑兒會直截了當地說起了關于太子陳麟的話語,便是基于以上所有的經驗和總結了。
她看了一眼陳瑄莫測的神色,又笑了一笑:“陛下可別怪妾身說話直接,畢竟誰會喜歡一個進宮第一天就要給下馬威的太子殿下呢?說起來還是親戚可一點親戚情面也不講,妾身也是人,自然也會有一些想法的——陛下覺得,這是不是人之常情?”
陳瑄回過神來,他目光轉向了謝岑兒,語氣很平靜:“的确如此,人之常情便是如此了。”說着,他往旁邊靠了靠,自己給自己倒了一杯酒,慢慢地飲下了。
“宮外如何看待太子?”陳瑄忽然問道。
謝岑兒道:“儲君殿下。”
“僅此而已?”陳瑄似乎有些意外。
“在普通百姓心中,的确便是如此了。”謝岑兒說道。
“那麽是如何看待丞相梁熙呢?”陳瑄又問。
謝岑兒笑了笑,道:“這叫妾身如何回答呢?那是妾身親舅舅。”
“那麽你如何看待你的親舅舅?”陳瑄便順着謝岑兒的話問了下去。
“疲于平衡各方矛盾關系的舅舅。”謝岑兒說道,她擡頭看向了陳瑄,“不過妾身以為,這世上不可能會沒有矛盾,不可能存在,只可能是暫時又短暫的利益把矛盾遮蓋起來,讓人暫時無暇去看到去處理罷了。”
陳瑄認真想了想謝岑兒說的話,最後點了頭:“朕很認同你的話——朕現在覺得你進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至少讓朕能有一個說話和閑聊的對象,并且暫時看起來,你與朕站在了同一邊。”
謝岑兒擡頭看向了陳瑄,她知道陳瑄這些話出自真心。
北方有強敵虎視眈眈,魏朝如果不去主動把強敵消滅然後一統江山,那麽按照歷史發展規律,魏朝将來必定會被北方一統。
一個想要北伐的皇帝因為種種原因束手束腳不得不選擇了暫且屯兵不再北上。
可這戰事戰局是不會等人的,陳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次機會在哪裏,他有生之年會不會有一統江山重回晶城的可能。
在韋榷和謝應相繼去世之後,那些堅持北伐的世家官員們已經漸漸在朝廷上沒落下去,梁熙能崛起便是因為主和的聲音越來越大。
“朕原本準備給盧衡旨意,讓他準備撤回珠水附近。”陳瑄忽然說道,“你覺得朕應該給這道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