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在鎮南關告急的消息傳入南寧的時候,林海頗為震驚,還對賈敏說:“岳父大人果然是一代名将,真真料事如神。”

大興朝地大物博,兵強馬壯,林海之前覺得綽爾小國并不敢輕易進犯。雖是到了邊疆任職,林海也撿起了兵法、騎射,但是覺得學這些本事并不迫切。賈瑚到訪後,林如海才知道東宮一系看似鮮花着錦,實際上危機暗伏,在兵法一道上下了苦工。

這次的粵海一戰和前世差不多,甚至因為林海早有準備,戰事進程比前世順利。唯一不同的便是前世立了戰功的南寧知府是史鼎,這一世是林海。

而粵海距離京城路途遙遠,便是八百裏加急的戰報入京,也是有時間差的。

剛開始,興德帝得知朝廷軍節節敗退,丢了鎮南關,大吃一驚。一面派人随時留意戰報,一面緊急召開朝會,商議派兵增援的事。

整個粵海和川滇之地雖然在大興朝的範圍內,但是實行的都是當地土司與朝廷共治,朝廷在這些地方的控制力弱。這也就意味着粵海起了戰事,朝廷不但不敢讓就近的駐軍增援,甚至還要預防土司武裝力量趁機反水。

這種情況下,援軍至少要從兩湖、閩地或者江南調派,直接從京營調遣兵馬也行。但是無論從哪裏派兵,都先要發聖旨兵符,再整頓兵馬前往,路途遙遠。等援軍趕到,都是數月之後了。

而前去增援的大軍不但要能抵禦南越軍,還要能掌控整個粵海甚至西南的局勢。這對援軍将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前世這個時候,賈代化早就死在圍場中,賈代善也因通靈寶玉的事困居梨香院,增援粵海無論如何都與榮國府無關。

而這一世,朝會上卻有人提議由賈代善掌兵。畢竟賈代善可是活着的一代戰神。

別看興德帝在賈代善掌着兵權的時候忌憚,遇到危機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賈代善。包括前世被司徒睿逼宮的時候,興德帝也是大為感嘆若是老賈還在,豈容司徒睿放肆!

也是因此,前世季琳将賈赦實無重大罪過的消息透露給興德帝後,興德帝設法保全了賈赦父子的性命。

但是彼時的興德帝并非全是顧念舊臣,而是他一來後悔太早削弱了賈代善;二來,也想借着善待舊臣之後這件事收攏一些舊勢力。可惜,大勢已去。

因而今世粵海起戰事後,賈代善雖已經卸甲兩年,不問政事許久,依舊接到了入宮的口谕。

面聖之後,興德帝直問:“老賈,朕欲讓你出征粵海,你可有把握?”

賈代善沉思良久,才道:“回皇上,臣久不練兵,又疏于騎射,恐怕沒有把握一定得勝。但若朝廷需要,臣萬死不辭”

Advertisement

興德帝一蹙眉,若是從兵貴神速的角度,現在派兩江總督或是兩湖總督帶兵增援是最合适的。但是當初為了制衡東宮,興德帝特地将兩江總督一職給了三皇子外家吳兆恒。

吳兆恒也有一定能力,有江南巡撫顏修這樣的能人輔佐,若無戰事,做一個太平年間的兩江總督問題不大。但是要讓吳兆恒帶兵外禦強敵,內控地方勢力,興德帝自己都不信。

至于兩湖總督,因也是興德帝的心腹侍衛出身,興德帝不會第一時間派兩湖兵馬出征。便是要去,也是戰争即将勝利的時候,兩湖兵馬前去掃尾,順理成章記一功。

賈代善見興德帝提都不提讓兩湖總督沈明章增援粵海,就知道興德帝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心腹,到底親疏有別。大概從賈赦做了太子伴讀開始,榮國府便被興德帝劃到了東宮屬官的位置,而沈明章是興德帝真正的嫡系,興德帝舍不得兩湖兵馬受損。

果然興德帝又勸說:“老賈啊,滿朝文武,朕最信任的就是你,粵海局勢,非你出馬不可。你女兒女婿還在粵海呢,現在也不知如何了,你帶兵增援,豈非一舉兩得?”

賈代善立刻就跪下了:“皇上,老臣的身體老臣自己清楚,實在支撐不了帶兵遠征。若是尚能一戰,老臣便是舍了性命不要,也定要為皇上、為江山社稷沖鋒陷陣。只是老臣舊傷發作得愈發勤了,老臣只怕因老臣耽誤了戰事,讓粵海甚至整個西南動蕩,影響社稷。再一個,老臣太久不帶兵,若是将士不服老臣,也影響士氣。若是沒有這些困難,臣責無旁貸”

興德帝将賈代善扶了起來,嘆氣道:“你的身子,朕聽王太醫說過。既如此,朕便不再勉強。”

自賈代善回京,興德帝便以關心舊臣為由,特地派了太醫給賈代善診治,以示恩典,同時也是掌握賈代善的真正身體狀況。

賈代善戰場上拼殺出來,身上确然帶着舊傷,每逢陰雨便隐隐作痛。粵海氣候潮濕,瘴氣橫行,王太醫早就說過就身體狀況而言,賈代善不适合這次帶兵。所以興德帝沒再堅持。

最終朝廷還是定了由兩江總督吳兆恒帶兵增援粵海。定下之後,興德帝立刻派了監軍,頒了聖旨八百裏加急送往金陵。

吳兆恒出身貴族,也一直做官,深谙為官之道。做了幾年兩江總督也沒出大亂子,但是一輩子沒打過仗。這次出征對吳兆恒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若是勝了,不但吳兆恒自己加官進爵,也是給三皇子以助力。若是敗了……若是敗了,仗着三皇子的勢力,只要晉親王不倒,自己終究能保住性命,但是仕途上也到頭了。

聖旨已經到了,此事無法推脫。好在皇上知道吳兆恒首次真正打仗,給的部隊和糧饷都很充足。南越不過邊陲小國,兵力物力都有限,吳兆恒覺得這一仗自己必能旗開得勝。

接到聖旨當日便點兵/擇吉,這日啓程之前,接到了粵海傳來的急報:原來,南寧知府林海組織了敗退的粵海兵力,現在已控制住了局勢,大有反攻之勢。

監軍魏幸立刻笑着恭喜吳兆恒說:“恭喜吳大人,出征當日得這樣的好消息,吳大人此次出征必定旗開得勝。”

有好消息吳兆恒自然是高興的。于是吳兆恒帶着五萬精兵浩浩蕩蕩的向西進發。

因有監軍同行,吳兆恒雖因初次出征有些緊張,也不敢故意拖延,日夜兼程的向前趕。好在江南到粵海的管道修得很成熟,行軍速度倒是不慢。不足一月,援軍到了粵海。

這時,林海已經帶着重整旗鼓的粵海将士修築工事,補全防線,又得了當地土司的支持,開始往南推進了。

打仗除了打有生力量、打後勤、打指揮,也打情報。朝廷援軍剛到,南越軍就知道了。

本來麽,朝廷軍這邊就穩定了軍心,戰局有逆轉的跡象,現在援軍一道,南越軍首先士氣就沒了,且行且退。粵海與南越交接之地一直到南越境內都是綿延的大山,地形複雜,叢林密布。

如果南越軍逃回叢林,朝廷軍是不好追擊消滅的。至少要付出不少的代價。

好在林海在粵海這幾年,從未停止過修習兵法。賈代善準備退路的時候,也是傾囊相授,林海對各種地形需要的注意事項,對應的陣法都很熟悉。

既是兩江總督帶着兵符來了,林海自是要交指揮權的,但是林海也将接下來的作戰計劃做好了,一并交了上去。

吳兆恒沒有真正打過仗,但是也是武将出身,學過兵法,身邊也帶着謀士。見林海所提的作戰計劃處處周全,便交給謀士參詳。

那謀士看完道:“屬下覺得此計甚是周全,只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到了戰場之上,還要随機應變。”

林海是榮國公的女婿,和吳兆恒不是一個派系。雖然林海能在粵海穩住局勢,已經說明了其軍事天賦,但是林海到底是文人出身,吳家是武将世家。林海的計劃再好,若不提點意見出來,豈不顯得吳家不如一個書生。

林海也知道這些彎彎繞,只笑着答曰:“是我考慮不周了。”

吳兆恒說:“林大人所提計劃雖好,但到底太保守了。現在南越軍心渙散,我們應當一鼓作氣才是。兵法雲‘十則圍之’,我們兵力數倍于南越軍,速戰速決即可。魏監軍以為如何?”

吳兆恒野心勃勃,不但想将南越軍趕回去,還想讓南越割讓城池,立大功勳。

魏幸是興德帝身邊的五品太監,品級雖然比之吳兆恒要低很多,但卻是興德帝親派的,吳兆恒不敢怠慢。

魏幸說:“調兵遣将的事,雜家哪能胡亂開口。只覺吳大人說得對,林大人也說得有理。吳大人問我這個,不是為難我麽?吳大人作為一軍統帥,拿主意便是。”

林海雖然覺得窮寇莫追,又想到賈瑚所言榮國府受興德帝忌憚。魏監軍既然是代表皇上的意思,那麽魏監軍這話應當是敲打自己做好本分,不要僭越。于是林海便沒開口。

吳兆恒點了點頭,便拿起令箭傳令,先命人出城刺探軍情,誰做先鋒、誰斷後,如何追擊,安排得井井有條,也符合兵法要義。

--------------------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