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番外

大榮朝的皇後顏氏曾與皇上一同出征,是馬背皇後。賈瑚也從不将皇後限制在後宮,有時候還與皇後一同出游,一同逛街。

顏皇後是獨女,沒有兄弟姐妹扶持,自小如男兒教養。人家後來不但能夠上馬安天下,還做了一國之母,椒房獨寵。

有如此榜樣珠玉在前,本朝女子與男兒一樣教養的女子漸漸多了起來。雖然依舊有些人家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但也有些開明的貴族人家,女子與男兒所受教育差不了多少了。

本朝民風比起前朝愈發開化,除了貴族女子受教育的越發多了,連百姓中,投入生産勞動的女性也多了起來。朝廷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

原本這一切都是好事,偏生女子只是比前朝過得稍微好一些,有些老古董就畏之如洪水猛獸,疊聲感嘆禮崩樂壞,有傷風化。

甚至還有人為了貪圖重振理學的名聲,彈劾皇後後宮幹政、善妒、不貞靜等罪名若幹。

至于證據麽,也是有的。

自賈瑚和顏妙玉成親以來,數年過去,賈瑚從未選妃。

但是那些彈劾皇後的官員自然不敢說皇上的不是,皇上之所以沒有選妃那當然是因為日理萬機。但是擇良家子,充實後宮,給皇上開枝散葉,都是你皇後的本分。皇後沒做好,就是失職。至于皇後為什麽本職工作不做,當然是因為善妒。

其實妙玉雖然重生了一世,也是受男子一樣的教育,她從未見過一夫一妻的社會。自己的丈夫是一國天子,皇後從未想過不納妃。妙玉也曾提過參考前朝舊制,先大選一次。

至于本朝的選妃制度,皇後也在完善。

但是賈瑚直接将此提議否決了。

賈瑚從不覺得妻妾成群有什麽好,而且認為妙玉便是世間最好的女子了。其他女子,或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或許坐卧行走皆成風景。但是再沒有一個像皇後一樣懂自己,像皇後一樣在最艱難的歲月,雖然分隔兩地,但是二人都在為推翻司徒王朝殚精竭慮。

有了妙玉,賈瑚心裏再容不下別人。為何要将那些千嬌百媚的女子選進後宮蹉跎歲月呢?

皇後遭人非議,賈瑚也出面解釋過,不選妃是自己的意思,但是那些妻妾成群的僞君子們以己度人,竟是不信。

賈瑚在反前朝的時候是多麽強勢果斷的人,在當了皇帝之後竟然多受掣肘。這一回,為了愛妻,賈瑚做了個決定,在朝上掀起軒然大波。

Advertisement

其實這在後世看來,是極平常的事,賈瑚宣布下一屆的科舉開女科。

你們不是說朕的皇後騎馬打仗,議論國事過是不守婦道麽?朕的皇後是不可能改回去的,但是朕可以給更多女子機會,讓她們也參與經世治國。只要走出內宅的女子多了,皇後便不會成為衆矢之的了。

自然,作為古人,賈瑚哪怕思想超前些,也不可能做到如後世一般,男女平等,擇優錄取。試開恩科,剛開始是男女分開,給女子的也只是些需要細致,又無需大量體力勞動的職位。

但是只要女子進入某個領域,總會有出色的女子和男子競争,也會有女子做得比男人還好。這些先驅女子們做得越傑出,後來女子的路便會越來越寬。

若是沒有顏皇後為榜樣,或許還有許多願意給女子讀書的貴族人家不願意女子抛頭露面,只有些讀過書但家道中落的女子會參加女子科舉謀一份差事。

但顏皇後這樣能讀書能打仗的女子皇後都做得,開明的貴族人家也沒什麽好顧慮的。有些甚至私心覺得皇上就喜歡這樣的女子,巴不得女兒科舉出色,得皇上青眼。畢竟現在後宮只有一位皇後,一個嫔妃也無。

而且當今皇上各方面真是太出色了,年輕俊美,文武雙全。當今剛登基時候多少人暗中使絆子,何等兇險。不也讓當今一一化解麽?做當今的後妃,自家女兒若能為妃,實乃好出路。

至于另一部分,則是真願意在官場一展所長的女子了。

其實也不乏賈瑚的前世故人。

女子科舉第一屆的狀元不是別人,正是表妹林黛玉。

剛開始黛玉只是做了戶部度支司員外郎。

林黛玉的父親是當朝吏部尚書,是當年穩住粵海,有從龍之功之人。母親是大長公主,且大長公主賈敏是當今的嫡親姑姑,甚至是當今的啓蒙老師。林黛玉本人是當今表妹,被封了郡主。

此次第一屆女子科舉,但凡取了名次的試卷皆給禮部官員看過,對于這些女子們的才華,官員們倒是服氣的,林女狀元那樣的才能,就是放到男子科舉中,也未必不能高中。

但林郡主直接點了戶部度支司員外郎,不少人覺得林郡主是占了身份的便宜。直到後來,林員外郎在度支司幾度查出重複開支,為朝廷節省開支,非議才漸漸少了。

說起來林黛玉入度支司,當真專業對口。

度支司主管財政預算及支取。前世裏黛玉從未參與賈府的管家,只日常看一眼,心中揣度便知道賈家入不敷出。現在入了度支司,簡直如魚得水。

自然,但凡是女子,想要走出閨閣總有許多阻撓。

若是換個有才能的女子,但是沒有林黛玉一樣的出身,恐怕也要受同僚打壓,甚至污蔑,難以出頭。

但是女子走近官場,走入朝堂終究有了開始。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有了萌芽,便有希望。

女性被困在家中不事生産,和部分女子也參與勞作,便是于家族而言,其産生的效率也是不一樣的。這些舉措終究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

更何況賈瑚那樣年輕,他的執政政策不會被中途打斷,會推行很多年。也許那時候,女子在官場已經大放異彩。

多年後,戶部侍郎與吏部老尚書林海同朝而立,确然成就一段佳話。

賈瑚當政期間,一直致力于打破貴族壟斷,廣開言路,選賢任能。

就是起兵前與賈瑚有一面之緣的土匪樓家寨寨主樓霸天,得了賈瑚登基的消息,也趁着大赦天下之機,恢複本命樓餘慶重回地方參加科舉,後來入朝為官。

直到樓餘慶步步高升,終于有機會面聖之後,才發現當年那個在樓家寨借道的榮國府子弟便是當今聖上。因為樓餘慶一直以為當年那個賈家子不過是榮國府旁支子弟。

樓餘慶雖然曾經落草為寇,但是不但有才學,而且算得有勇有謀,又知底層百姓疾苦,他做的地方官,竟比許多貴族出身的仕宦子弟更出色。也算是在朝中李穩腳跟,用事實說明英雄不問出處。

雖然難免也有能人懷才不遇,但是也越來越多的人靠真本事走到自己該有的位置。當然,那些德不配位的,也終将落回去。

其中典型的便是賈政。

賈政作為當今皇叔,得封郡王。原本有爵位有食邑,能做富貴閑人。但賈政偏偏覺得處處不如自己的兄長竟做了太上皇,和兄長一較勁,賈政就繼續逼兒子上進。

但是賈珠如何上進能比上賈瑚呢?

其實這一世因王氏早早落罪,賈家二房在東小院裏,後來倒是沒惹禍。

只是賈母失勢後,二房落差太大,始終過得不如意。賈政托人給賈珠張羅了幾次婚事,賈珠都覺女子出身性情不出挑,耽擱下來。但是他也不想想,現在的賈珠還憑什麽呢?

不過賈珠也因禍得福,如此卻正好合了保養之法,賈珠竟是比前世多活了好些年,甚至賈瑚都以為賈珠也陰差陽錯擺脫了前世英年早逝的命運。

畢竟前世裏,賈珠房裏早早放了通房丫頭,又來又娶妻。本來賈珠身子就不好,又過早行房,不思節制,不到二十就死了。現在沒娶妻的賈珠倒是活得好好的。

明明賈政都做了郡王了,若是好好張羅,不要眼高于頂,賈珠要娶一房官宦人家出身的妻子并不難。

但父子兩個,一個眼高于頂,尋常女子看不上;一個自己無能就發洩在兒子身上,時刻逼兒子上進。賈珠被逼挑燈夜讀,感染風寒,又因身子底子就不好,竟然一病死了。

兒子死了之後賈政越發覺得沒有盼頭,郁郁而終。

賈母前世活過了八十大壽,親眼見證的榮國府的風流雲散。今世賈母依舊高壽,明明丈夫做了開國之君,自己卻未在丈夫在世時當一天皇後。孫子繼位後,全了自己太皇太後的體面,又看着自己最心疼的小兒子一家家破人亡了。

可是這怪誰呢?若非賈母自己将賈政寵得太過,捧得太高,便是拿着郡王的食邑,賈政一房明明也可以世代富貴。

二房堂堂郡王府,只留了一女元春。元春雖然年紀大些,但相貌出衆,知書識禮,憑着是宗室女,要結一門好親原是不難的。

但是這終究是吃女人的封建社會,現在沒了父兄之後,多少人等着吃絕戶,現在能攀上來的也不是什麽好人家。

元春到底是賈母自己帶大的孫女,賈母放心不下,賈母只好将此事托到賈敏跟前。

本朝大長公主賈敏乃是最有權勢的女子之一,賈敏對賈母說,若是元春有了願意嫁的人家,自己必能照拂她,不叫她受人欺負。若是元春不願,也可以去考科舉。

元春幼時母親便落了罪,跟着祖母長大,父兄又不争氣,到底內心是自卑的,對于能得好姻緣一事不抱希望。若說做官,她也沒那個眼光格局,後來給黛玉做了主簿。

元春政治眼光不行,前世能當衆說後宮是‘不得見人的去處’,可見一斑。但是到底是自幼讀書識字的,給黛玉做主簿,抄錄文書,倒是很細致。

賈母見元春終于有了着落,也實在支撐不住,在小兒子沒了的當年也去了。

臨了臨了了,賈母,明明沒了一絲力氣,腦子仿佛還清醒一般。腦中回憶着這一生,對長子的嫌棄,對次子的溺愛。當初賈瑚落水,張氏難産,王氏卻故意耽擱,舍近求遠,不用府上會水的家丁救賈瑚的事清晰的浮現在眼前。

而且一幕幕的,腦中那些人在賈瑚落水後各自走上了不同人生。

賈瑚和張氏都死了,唯有賈琏被養得也沒什麽出息。榮國府如自己所願,賈政入住榮禧堂,王氏掌管內宅。

前世裏的賈珠死得更早,王氏後來生了個銜玉而誕的兒子,自己如珠似寶的寵着。但丈夫卻說這通靈寶玉會給家族帶來災禍,從此丈夫避居梨香院,郁郁而終。

沒有人運籌帷幄争奪天下,司徒家的王朝沒有被推翻,榮國府被抄家滅族。

原本,賈母是憎恨賈瑚的。這個嫡長孫最得丈夫的寵愛,得到了國公府所有的傳承。他坐擁天下之後,明明可以讓賈政一房過上富貴無雙的生活,但是賈瑚偏偏不願動動手指頭。

現在賈母才知道,這個讓賈家君臨天下的人,險些在幼時就因王氏的一念之差夭折了。

賈母這最後一口氣,落了一日一夜,腦中無比真實的看完了前世各人的一生。福至心靈,賈母仿佛知道了這一世的所有改變都是賈瑚未曾溺水而亡帶來的。

她終于後悔了,睜大了眼睛,最後一口氣落下去,最後一滴渾濁的眼淚流下來。

太皇太後含恨而終,所有人也都有了不同的結局。

有的更好,有的更壞。但是對于天下百姓來說,賦稅輕了,對地方的吏治考核和約束更多了,百姓日子比前朝好了很多。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