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屠村]

[風飄絮的日記]

我瘋狂策馬。馬是好馬,曹操将繳獲的最好一匹馬給了我。來得及嗎?或者,這只是我的多慮?

不管怎麽樣,我都要在第一時間趕回去看看。

曹操曾經抓住我的手說:“操等你回來。”

我抽出了手:“我會回來的。假如江東出事的話,我會回來殺了郭奉孝。”我看見郭嘉苦笑,而曹操眼睛中則閃爍着異樣的光芒。我無暇理會。

我策馬狂奔。不會出事吧?

袁紹已經開始逃命生涯了。我不耐煩再在曹營裏呆下去,找到郭嘉,對他說:“你還欠我一份交易。”

郭嘉看着我:“先做一個約定。你聽了我的分析,不許激動。”

我看着他:“少裝神弄鬼。”

郭嘉說道:“我的分析,不見得準确。但是根據我們在江東的眼線回報,在江東,還有一個人不能夠忽視。那就是孫策的弟弟孫權。孫策對這個弟弟非常喜愛,曾經說:我如果死了,弟弟就是我的繼承人。孫權雖然年幼,卻已經很有見識,而且心機深沉,這兩年已經開始着手準備自己的班底。而孫策,也居然默許了這一切。”

我着實抽了一口冷氣:“你是說,設計陷害我的人,是孫權?”

“攪渾這裏局勢,對江東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你誤殺了主公,那麽許都一定大亂。袁紹、劉表、孫策都可以趁機分一杯羹。你知道孫策在殺了許貢之後讓誰做了廬江太守嗎?是孫權!一旦許都大亂,孫權是最有可能建立功業的。那樣,他就有可能脫離兄長自己打天下。”

孫權做廬江太守?我倒是不知道。與歷史不同了?或者歷史本來如此?

“而且,根據我們的眼線回報,孫權這幾年與許多江湖劍客有來往。我甚至還懷疑,刺殺孫策,與許貢門客根本沒有關系!許貢門客中是有許多豪俠,但是武功高強的,卻是不多。”

“你是說,孫權為了早日得到孫策那個位置,就買了刺客來刺殺哥哥?”

“我沒有說。那是你懷疑。”

Advertisement

看着他那若無其事的樣子,我簡直有些生氣;驀然想到了一件事情,我騰地站了起來:“野狼坳!”

野狼坳,就是我曾經呆了大半年的山村。如果做這件事情的真是孫權,那麽,野狼坳,必定會進入他的視線!我和野狼坳的三個孩子攪和了他的好事,他會對付那個小山村嗎?說實在的,我雖然不願意讓孫策知道野狼坳的存在,但是對野狼坳的安全卻從來沒有擔過心。因為就我與孫策的交往看,這個人,的确是一個豪俠漢子。我對他有恩,而他還想利用我,所以不會對野狼坳怎麽樣。頂多就是收買得勤快一點。但是孫權就不同了。如果他真如郭嘉分析一般,是個心狠手辣之輩的話,那麽很有可能會對付野狼坳!

我千錯萬錯,做得最錯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該将我的本事留在野狼坳!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做得更錯的一件事情是:不該在孩子們沒有學好本事之前,沒有做任何交代就離開野狼坳!我想起我與石子修合作寫成的書籍,如果孫權不知道那些書的存在也罷了,如果知道,那麽……我想起了石子修的性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子!

一剎那之間,我的臉色一定變化得非常厲害;郭嘉看着我:“雨萍,你想到了什麽?”

我抽了一口氣道:“郭嘉,你既然早就知道有這種可能,為什麽不早一點告訴我!”

郭嘉也站了起來:“到底想到了什麽可怕的事情?”

我厲聲道:“野狼坳!我曾經居住過的山村!如果真是孫權所為,那麽,他們就非常危險!”

郭嘉嘆氣,低聲道歉說:“對不起,原先我也不知道野狼坳的存在。所以,覺得早一點說與晚一點說沒有關系。”

我意識到自己的失态,定了定神,說道:“我馬上就離開這裏,去江東。”

曹操匆匆趕來,道:“我給你準備了一匹好馬。”

我到底有些感動,道:“多謝。”

曹操道:“不過你這麽一走,你的功勞卻如何封賞?我如何向将士解釋你的存在?如果傳說了你的名字,會不會對你不利?”

如此說話,我終于感動了,但是心急如焚,我也無暇多說話,道:“封賞什麽的,就別提了。随便捏造一個名字吧。就說我受傷死了吧,沒有關系的。”

……

一個月後,我到了江東。也沒有任何休息,連夜我就上了野狼坳。

月色下,野狼坳已經成了一片廢墟。大火将這裏數十戶人家都燒成了灰燼。風刮起來了,非常刺骨的寒風。

我站在冰冷的月光裏。一年前,我也是在這樣的月光下迷路來到這個小山村。因為聽到了狼嗷,尋找食物的我來到了這裏。殺了幾百頭狼之後,我被這個村莊的人所接受。那一段日子是如此美好……可是,就因為我的到來,毀滅了這裏的平靜。

是誰毀滅了這裏?孫權麽?還是孫策?或者,兩個人都有份?

坐在廢墟裏過了一個晚上。天亮了,我開始審視整個廢墟。廢墟已經經過清理;我沒有看見任何人的屍體,也沒有見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我的希望一點點被燃燒起來——或者,沒有人死于這一場災禍?

或者,這裏沒有任何屠殺,火災只是因為天災而非人禍?因為火災,所以全村人遷移?

因為,我知道,假如有屠殺的話,屠殺者應該沒有收拾現場處理屍體的耐心;野狼坳的人與外界少有來往,距離這裏最近的村莊也有三十餘裏,也不過是幾十口人。他們如果要将這個廢墟處理幹淨,決非幾個月可以辦到。所以,最大的可能是村人自己清理了廢墟。

為自己找到了理由,心漸漸平靜下來。走到小溪邊我想洗洗手和臉上的炭灰。也該去找點食物了——昨天夜裏起到今日中午,我還沒吃過東西呢。

洗了手,站起來,眼睛無意之間落到溪邊的田地裏。

——稻谷?

——沒有收獲的稻谷?

我全身的血液一下子降到了冰點。

如果還有人活着;如果這僅僅只是天災;這裏的稻谷絕對不會沒有人來收獲!

是的,那片稻谷長勢并不好,裏頭長了太多的雜草,而且已經被鳥雀田鼠等等糟蹋得顆粒無存,但是我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稻谷沒有被收割。

沿着溪谷走,我看見,溪谷邊上的所有田地,都——沒有被收割!

臉頰冰冷。我摸了一把,是淚。

誰毀滅了這裏,誰清理了廢墟?如果不是村人清理了廢墟,那麽,這裏附近應該有墳墓!我要找到墳墓!

其實找到墳墓并不難。就在村口,我曾經教孩子練武的空地上,我看見了一排土堆。土堆前沒有任何記號,土堆上已經長滿枯黃的草。草很長,那麽,災難應該發生在夏季。那麽,有可能就是我剛剛離開江東的時候。

我數了數墳茔,一共二百二十四個。村裏有多少人?可是我實在不記得了。會有人活下來麽?

在一個墳茔面前,我看見了一塊小小的灰燼痕跡。摸了摸,灰還沒有完全化進泥土裏,灰質很細,應該是紙灰。那麽,肯定還有人活下來,而且最近來這裏拜祭過!

可是,既然是拜祭,為什麽沒有香頭而只有紙灰?

誰動的手?誰活了下來?為什麽?

當先,最要緊的是,找到活下來的人!

可是,怎樣才能夠找到活下來的人?最近有什麽地方可供居住?或者,活下來的人已經離開這個地方,我又如何尋覓?

我仰天長嗷。

[《警世通言》之《石小妹苦心複仇》]

話說漢末建安年間,浙江諸暨一帶,有一書生,姓石,名繡,字子修。這石子修博學多才,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詩書兵學,無所不通。娶妻生二女一子,皆從父學問。幼女名小妹,天資尤其聰穎,聞一知十,不過十二三歲年紀,就已經學了父親七成學問。子修尤喜幼女,常曰:“汝為男子,天下難有與汝争衡者也。”

時太守聞說石繡名字,專程拜訪,驚訝其才,欲表為孝廉。石繡與家人計較道:“亂世之中,為官者必荼毒百姓。吾不為也。”舉家遷徙至丹徒山中,以避征召。

俠客風飄絮,時亦游于丹徒山中。見小妹,大驚,贊道:“女中俊傑也。”授予劍術。小妹學習,未曾有成。

石繡隐居無事,将自己學問整理成書籍,用以教授子女村人。其書凡八本:《農學》、《工學》、《商學》、《天文地理學》、《生物學》《兵學》、《經濟學》、《政治學》。前面幾冊卻也罷了,最後三冊卻是一統江山、治理天下的學問。石繡曾自誇道:“得此三書真昧,天下不難得也。”村人都以為笑話。卻也有相信的,托付孩子交于教育。

內中一子,名劉強,聰明穎悟,不亞小妹。石繡尤喜,悉心教育,一年而有小成。劉強至丹徒市米,偶遇兩人糾紛,當即為之剖析,事事在理,兩人皆服。旁一人見劉強年幼而見識如此,邀請坐談。自稱名孫英。談論半日,道:“果然少年英才也。汝如有意,當薦于将軍為謀士。”劉強告訴道:“小子學習無成,不敢為官,恐師父責罵。”孫英大驚道:“汝師父何人?居住何地?”劉強告訴道:“師父名石繡,隐居在山中。胸中學問,世上無雙。卻不喜愛功名富貴,只以教授嬰兒為樂。”孫英道:“我欲拜訪汝父汝師,可有妨礙?”劉強道:“我父我師,都最為好客。”

孫英帶禮物至山中訪石繡,與之談論。語言投契,石繡亦無意告訴著書一事。那人即求書以觀。石繡深悔失言,支吾而過。孫英亦不勉強。半日告辭,卻又找到劉強,盡問其實。劉強無有防備之心,便一一實告。

孫英去,小妹即告訴父親道:“父親失言矣!我看此人目光閃爍,并非善類。當遷移以避災禍。”石繡以為然,然而急切未得遷移之所。

三日後夜,有蒙面盜匪數百人圍村,要求《兵學》。石繡怒曰:“石繡無才,亦知學問只能教授善類。汝輩狼子野心,如得此書,天下百姓危矣!”就于樓上将書籍盡數燒毀。盜匪大怒,屠村縱火而去。

時石家有地窖,存放食物。小妹、劉強隐匿其中,盜賊未曾發覺。及盜賊去,二人出,見家園盡毀,家人盡喪,大悲。二人挖掘墳墓,埋葬死者,七日未曾休息。事畢,劉強告訴小妹道:“我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又粗疏少謀,以至于為村人帶來此禍。實無臉面再茍且偷生,複仇一事,還望小妹一力承擔。”言畢欲自刎。小妹止之曰:“兄之言差矣!兄既以為此仇當報,那就應承擔責任;況複仇一事,豈是小妹一人之力可成?父親常稱贊你學業過我;難道汝所學文事,就不能用以複仇?”劉強乃悟。兩人遂行乞丹徒城中,欲重逢孫英,明白究竟。數十日無得,劉強遂離丹徒,四處尋訪。小妹留在丹徒守侯。

半年後,小妹終于遇見孫英。見其出入太守府第,卻不明白其身份。急切未有機會下手。見其離開太守府第,就一路行乞跟随。其中苦楚,難以盡述。一路跟到吳侯府邸,打聽方知孫英是吳侯管事。方知此事為吳侯所為。吳侯即孫策,當時豪強也。然而無計進入吳侯府第。

時香月樓歌妓李姬,與孫策交好。孫策時常留宿于他處。小妹知此事,遂賣身入香月樓,展露才華,刻意與李姬交好。遂結識孫策。小妹縱情談論兵法國事,實有見解。孫策喜道:“汝可為女謀士也。”小妹遂告孫策曰:“妾實良家女子。家為盜賊所毀,故流浪至此,不得不為妓,君如真憐我,當為我贖身,為奴婢亦可也。”孫策實被其才所吸引,遂為之贖身,以妹待之,時時詢問軍事、民政。時山越為亂,小妹上數策,山越皆平。孫策臣張昭曰:“此女陳平也。主公當納之。”孫策曰:“小妹如此才華,焉能以妾位屈之?當為之選佳婿。”不多時,人人皆知。

小妹既入府,尋找機會,逼問孫英。孫英告訴說:“此實吳侯計謀,我不過是多言而已。”小妹得其實,遂殺孫英,偷偷掩埋。

是日乃元夜。孫策召府中大小宴會。小妹亦在座。宴酣,孫策已半醉;小妹曰:“舞蹈糜軟,不合将軍雄風。當以劍舞。”孫策驚訝曰:“小妹亦知劍乎?”小妹道:“請為将軍舞。”

遂起身舞劍。袖飄紅影,劍舞白光,一時衆人皆為之醉。小妹忽然躍起,劍指孫策。孫策大驚,閃避不及,劍傷右肋;舉劍格擋,小妹劍已指其咽喉。衆人皆不敢妄動。孫策怒道:“我如此待汝,汝為何狼子野心,恩将仇報?”小妹道:“我,石自修幼女也。汝為我父書籍,竟然焚我家,殺我父,屠我村,致使村中百餘戶人家,只留我一人存活。小妹雖女子,焉敢忘記此段仇恨?汝如今傷重必死;我可慰父母也。”又道:“天下重我者,将軍也。不以女子為嫌,而以才華為重;如今父母之仇可報,将軍知遇之恩未報也。只有一死,可報深恩。”遂自刎。是夜,孫策亦死。

時孫府衆人仇恨小妹,曝屍示衆。劉強時行乞他處,聞說消息,特地趕來,趁夜盜竊屍體。衆人執之。劉強告訴:“小妹既然已經複仇,我義不能獨生。請殺我。”時孫權接替兄位,聽其言語,感其義氣,竟遲疑不決。後終殺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