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章節
門口進退不得時,我也會習慣性地去琢磨要怎麽當老大,怎麽讓這些人聽話。而不是像李治三人他們那樣,只想着要他們接納,如果他們不接納,就以後自己幾個人抱成小團體,不跟他們玩。
不過習慣這種東西,能養成,也能改,只是需要時間,而我們入讀小學的這一年是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于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的李治才十一歲,性格還在形成階段。不幸的是,在這時,他認識了一些以往不同的人(比如:我),發生了一些以往不同的事(比如:妹妹想讀小學,讓以前的小夥伴不高興),導致他人生軌跡開始偏離了曾經的軌道,最後形成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行為模式。
對于我的疑問,李治坦然道:“我剛才一直在想,如果我之前是這裏的老大,把他們收拾地服服帖帖,那麽拿着聖旨入學的你們是不是就不用被堵在門口……”話還沒說完,他的眼眶就紅了!
明達貼心地拍着李治的手臂說:“九哥,我不累,真的!”
此情此景,竟讓我莫名有種“孩子終于長大了”的感覺。我壓下了心中的萬千感慨,摸了摸他的頭,說:“想什麽呢?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那才叫姐妹,讓你一個人扛,那叫什麽事呀?姐姐我是那種‘吃苦你去,享福我來’的人嗎?你是不是覺得我們沒用,拖累你了?再這麽說話,朋友沒得做了,你自己一個人玩去!”
明達說:“九哥,明達也能幫忙的,不會拖累你的,你別難過啦!”
聽到明達的話,李治一巴掌拍向我,說:“你怎麽亂說話,明達都誤會我的意思了!”然後他抱起明達,對明達說:“妹妹,你別聽這混賬武姐姐瞎說,明達很好,很聰明,是哥哥不好。我是你哥,你還這麽小,九哥應該保護好你、照顧好你的,但九哥沒做到,你別生九哥的氣。九哥向你保證,以後在這裏,不,不論在哪裏,九哥再不會讓你受委屈。相信九哥,好嗎?”
六歲的小明達明顯有點被繞暈了,但她還是點了點頭,說:“好!”
于是我對小明達說:“明達能幫武姐姐一個忙嗎?幫武姐姐把這兩個茶杯送還給那位老爺爺,并跟他說‘謝謝’!”明達非常開心地拿着杯子朝那位老大人跑去。我沒有再繼續這個話題——現在正是敵我雙方對壘的時候,把自己的隊友給整哭了,多傷士氣。
另一邊,我們的晉陽公主明達小朋友,竟然受到了“吃瓜群衆”的熱烈歡迎——我當然不會認為他們對一個六歲的小朋友會做出什麽不友好的舉動,但是,這也太友好了吧?我甚至看到站在老爺爺身後的那位夫子特意吩咐人給她端來了茶點。
李治跟我說:“小學和弘文館類似,設有大學士、學士、直學士負責教授生徒,弘文館有4位大學士,但小學只有1位。但弘文館會在朝內選擇大臣總領館務,被稱為‘館主’,而我們小學則直接由‘大學士’兼任,剛剛讓人給明達取糕點的人就是‘大學士’。”
我奇怪:“明達怎麽這麽受歡迎?”
李治說:“父皇發怒時,很可怕,誰都勸不住,只有明達可以……”我明白了,關鍵的時候,明達能救命呀!雖然現在這些人離皇帝甚遠,但他們大多懷揣一顆飛黃騰達的心,說不定哪天……是吧!現在當然得結個善緣,讓明達小朋友知道,叔叔不是壞人……——換句話就是說,他們反對的是女子入學,而不是反對明達公主這個人——明明是一件事,卻非得說成是兩件,這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明達端着茶杯、抱着茶壺、手臂上挎着糕點回來的時候,場上第八局結束了,于是她把手上的東西一股腦全塞給了我,跟着他哥哥一起鼓掌、叫好。而我,手忙腳亂地接過東西後,小心翼翼地維持着懷中這一堆物什的平衡,錯過了表現的時機——如果是李治這樣做,我一定會問他是不是傻的,不知道把東西放案幾上嗎?但換成可愛的小明達,我選擇做安靜的女子。
第九局
場上開第九局,我們三人坐下來,有吃有喝有戲看,真是太惬意了。再看看對面,我們坐着他們站着,我們吃着他們看着,心情真是不能再好了。于是在将杯子舉到嘴邊時,我停了下來,一臉壞笑地向對面遙遙舉杯,李治看到後,也舉起了杯子,向對面做出舉杯敬酒的姿态,小公主看到後,也把她咬了一口,有個月牙狀缺口的糕點舉起來朝對面搖晃,引得對面一片“哼哼”聲——把我們三個樂壞了!
把杯子收回來,将杯中的茶水一飲而盡,我便問李治:“你打算怎麽做?”
李治邊收回手,邊說:“先收服老二——裴炎。”
我震驚了:“老大不是你,老二還不是你,你在這到底算老幾呀?”
李治說:“老幾都不是,我單列,從不跟他們湊堆,但從今天起,我老大。”
後來我才了解到,李治挺不容易的,因為他爹和他媽對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李治他爹,那個殺弟弑兄逼老子退位自己當皇帝的猛人,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的兒子應該在小學中笑傲,在孩子群中稱霸。但李治他媽,同時也是太子之母,在目睹了丈夫家手足相争的悲劇後,作為母親,她會如何想?所以不難理解,她希望李治平庸一些,不被人注目,沒有與太子相争的實力,甚至最好連被太子猜忌的可能都沒有……于是李治小朋友在父親和母親中間,艱難地尋找着平衡,最終被他找到了:我不當你們的老大,但你們也別想當我的老大,我自己跟自己玩,誰都不搭理。這種情況,說得好聽點叫“卓爾不群”,實際上就是“不合群”。唉!想不到,皇子也不容易,跟我小時候入學時的狀況差不多,真是難兄難弟,難怪我們能坐在一塊喝茶聊天——真是猿糞吶!
我好奇地問:“裴炎是哪個?”
李治朝長孫兩兄弟站的位置擡了擡下巴,說就在大長孫的旁邊,跟我個子差不多的那個。聽李治說完後,我才知道,這小子來頭不小。
李治的爺爺李淵在武德元年五月稱帝後不久就公布了一份名為“太原元謀功臣”的名單,名單上一共有十七位功臣,李治他爸,在當時擔任尚書令的秦王李世民排第一,第二就是尚書左仆射裴寂。這裴家,也是高祖李淵圈定小學入學資格的三十個家族時,最先被确定下來的家族。
順便得瑟一句,我爸武士彟,那時擔任庫部郎中一職,也在這個名單上,排名第十三位!不過我們家卻沒能入選這三十分之一,只因為按照那時候的标準,我們武家不夠資格。對此,我很不服氣。
想想我爺爺武華也是官至隋朝的東都丞(東都丞是東都官員,正一品,相當現在總理)。我爸,後來官至工部尚書(相當現在的□□副總理)。我大伯父武士倰,官至司農少卿(相當于現在的農業部副部長)。我二伯父武士逸官居至益州行臺左丞(正二品官員)——別錯以為正二品官職小,我們唐初時候,一品是給親王或是“三師”、“三公”之類的恩寵性的贈官如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等,主持“三省六部”的中書令、尚書令、門下侍中這些都是二品官,這個“三省六部”就是相當于今天的□□和各部委,如果要細說,那可就說來話長了,咱以後有時間再慢慢掰扯,總之,就是我二伯父混得也不差。
既然家人混得不差,為什麽家族排名入不了前三十呢?那是因為,歷史底蘊不夠,直白點說,還得往上追溯,魏晉都差點意思,最好是秦漢。
我也往上追溯,我爺爺的爺爺武居常,官至北齊鎮遠将軍(正四品)。正四品,這官位有點小,而且北齊屬于南北朝,沒到魏晉,更何談秦漢。
那就再往前看看,他的爺爺武神龜,北魏祭酒(從五品上)——官職更小了,終于看到魏了,勝利了嗎?沒有,此魏非彼魏,魏晉的魏是曹操他們老曹家建立的魏,而這個北魏是鮮卑族拓跋氏的魏,是魏晉南北朝中,屬于南北朝時期北朝的那個魏,不過,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所以,離魏晉已經只差一腳了。
再努把力,往前翻,他的爺爺叫武念,是北魏洛陽刺史、歸義侯。這官位可以,可惜還是北魏。
再接再厲,把家譜再往前翻翻——我也想呀,可往前就沒有了。武念老祖宗出身于“三五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