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章節
太子今天不僅帶他來了,還讓他坐在自己的身邊那個本應是太子妃的坐席,這一行為就是對蘇家的邈視,蘇大人氣得臉都青了。
傳言都說太子是真心喜歡稱心,兩人之間是真愛。但是,愛情真的一定得如此高調嗎?這種以性命為代價的高調真的是愛情必須的嗎?——數月後,稱心死于太宗之手,應驗了世人的猜測。稱心死後,宮中傳言說:“太子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并贈予官職,還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好深情啊!好深情嗎?我不明白,李治這個小屁孩都能想到的事,太子怎麽會想不到?他為什麽要帶稱心來這種宴會?少吃一頓會死嗎?與此類似,還有一件事,我更想不明白,那件事就是:陛下為什麽要那麽高調地寵愛魏王?
貞觀十一年,也就是前年,因為陛下太過寵愛魏王,侍禦史馬周上書說:“如今諸王所受的恩寵太過頭,我不僅僅只是憂慮他們恃恩驕矜。”他又說:“從前曹操寵愛曹植,文帝曹丕即位,禁閉曹植,使他像監獄裏的囚犯一樣,這就是因為老君主加恩太多,使得繼位的君主害怕防範親兄弟。曹操對曹植的過份寵愛,正是害了他。”他還說:“漢、晉以來,所分封諸王因為給的權勢過了頭,不及早确立名分,以至于滅亡的事例時有見諸于史冊。陛下如今的帝業,難道僅僅是安置現在的子弟嗎?”——這已經從兄弟不和上升到了國破家亡的高度,而且是歷史的教訓,陛下以前沒注意到,現在也應該警醒吧?
陛下果然是明白人,當即采納了意見,并對馬周大加賞賜。但這才過多久?就前些時候,陛下的老毛病又犯了,給魏王李泰府中的各種物資竟然超過了皇太子,又引得褚遂良進谏,這回,老褚也講了故事,講的是“漢宣帝放任庶子淮陽王,後來淮陽王謀反作亂,幾乎導致國家敗亡”的故事——這是見陛下記性不好,老調重提。但陛下對此事的處理,不是削減魏王的用度,而是取消對皇太子用度的限制,對此大家的評價是:太子沾了魏王的光。我覺得,太子若是聽到後只怕會更加覺得顏面無光吧!
大家都知道,魏王小時候曾被他爺爺過繼出去,陛下心中有愧,想補償于他,所以這些年來高調示寵可以理解,但這麽多年了,魏王早就要回來了,大家都知道陛下寵他,都寵到讓人擔心“國破家亡”的境界了,還有必要繼續維持這種高調嗎?完全可以低調點,他難道真的不怕魏王和太子步曹丕和曹植的後塵嗎?
再看看李治。我先前說他的匕首漂亮時,他說送給我,我覺得他給我了,他自己就沒得用了,不好意思收。誰知他說沒事,父皇庫裏多的是,他再去挑一把就行了。我覺得好奇怪,陛下的東西能随便拿嗎?不是要等陛下賞賜嗎?誰知小明達說:“武姐姐你別擔心,父皇把私庫的鑰匙都給我了,說我們想要什麽自己去拿!你看!”說罷,她真的從領口拽出一把金光閃閃的鑰匙——大臣們吶!睜開你們的眼睛看看吧!魏王得陛下幾件東西怎麽了?陛下的私庫都已經在別人手裏攥着了,該被你們上書的人在這呢!
見我發愣,李治晃了晃我的肩膀,說:“別看了,那是太子哥哥的人,你別動不該有的心思!”
我說:“你想什麽呢?我是想說,你跟裴炎,與太子跟稱心是不是?”我話到嘴邊留一半,朝他眨了眨眼睛。果然,他氣得轉頭就走,獨留我在原地繼續“憂國憂民”。
小刀
雖然我一再說不去,但宴會結束後,我還是跟着李治往小學走去——沒辦法,拿人家手軟。摸着兜中的小刀,我開始琢磨,這是什麽寶石打磨的?值多少錢?卻聽到走在身側的李治說:“剛給你的小刀別賣了,那是父皇送給我母後三十歲生辰的禮物,刀身是用得自域外的整塊金剛石打磨而成,世間僅此一把,不比得旁物,一旦被人得知,是殺頭重罪,我也救不了你!”
我一聽,頓時覺得這貨有點燙手。不過,我轉念一想,我明年就回家了,那時候我就不缺錢了,不用再靠變賣“家産”度日,這麽好的東西自己留着用不好嘛?金剛石我可聽過,據說都是小顆的,這麽大塊可是異常罕見,這是有錢都未必能買得到的稀罕物——最适合用來裝逼。
想像一下,到時候參加宴會,在場的貴婦小姐們帶着新買的珠釵環佩想要炫耀,她們首先得想辦法讓人家看到,看到之後還要想辦法讓人家感興趣問問題,然後才好顯擺這物價多稀罕,多難得,以及多貴。就在那時,我就拿出這把小刀,削個水果,立馬就能成為全場的焦點——畢竟削水果那是下人的活,我一個國公小姐,如此不“自重”,能不吸引眼球嗎?那時,肯定會有人嘲笑我,然後,我就可以從下人不敢使這把刀開始,進行寶物展示說明,在讓大家知道這小刀貴重之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削完水果的我,要狀似無意地把它随手放在托盤上,一副全不把它看重的樣子,與她們小心看護珠釵成鮮明對比——這才是裝逼的最高境界,真是太有逼格了,想想就美,于是我點了點頭,看向李治時的笑容也帶上了十二萬分的真誠。
李治說:“你別這麽笑,大晚上的,怪吓人的!”
我:“……”我想打孩子!
後來,這把小刀我都會随身攜帶,不時把玩。有一次,我發現這刀上竟然刻有小字——之前我一直都以為那是花紋,這幾個字和周邊的花紋渾然一體,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我認真辨認後,發現是三個字:“觀音婢”。什麽意思?觀音菩薩的婢女?問過李治後才得知,這是長孫皇後的名字。
是不是覺得“觀音婢”這個名字很奇怪?那就請看看接下來這三個人的名字:宇文禪師、宇文普照、宇文修多羅,這就是宇文士及給他的三個孩子取的名字,宇文士及又是誰?他是 “發動江都政變和弑殺隋炀帝并自立為許國皇帝的宇文化及”的親弟弟,換句話說,也是貴族出身。我楊姐姐,國公府的,她奶奶給她取名叫楊法門,給她姑取名楊十戒。除此之外,楞枷、梵雲、禪靜、菩提、真如海等等,都有人在用——我們當時的人大多都崇信佛教,現在看起來有點傻氣的名字在我們當時那可都是熱門之選,這個“觀音婢”在當時的我看來,簡直是太有創意了,我當時就在想,明年出家,得取個好聽的法號,受長孫皇後名字的啓發,我決定給自己上號為“彌勒佛婢”,但大家一致說難聽,我只得無奈放棄!
就在我拿着小刀手舞足蹈地跟大家介紹我那個被扼殺在搖籃裏的法號時,小明達特嚴肅地請我一定要保管好這把小刀,她說這刀有特殊意義——長孫皇後當初說過,這小刀是身為婆婆的她給晉王妃的見面禮。
我一聽,心中後悔呀!我沒事瞎想什麽法號,這下好了,這麽好的東西,得還回去了!雖然心中萬般不舍,但做人,有些事還是得拎清,畢竟我不是小孩子了,只好忍痛把刀交到李治手裏。
李治卻小手一揮,說:“我八歲那年母後給我說了一門親,當時給我這把刀就是讓我給那個女子的,我跟你說過的,記得嗎?”
我點點頭,想起來了,那女的嫁人了,夫君不是他,難怪他不想留着這把刀,于是我非常愉快地把伸出去的手給收了回來。收好小刀的我暗下決定,要把它藏好,出家前都不再拿出來用,不讓它有機會在李治面前礙眼——最重要的是,以防再讓大家想起個什麽“故事”!
接下來,話題自然而然就轉到我“出家”一事上了。大家都知道我出家兩年就會還俗,在座的都是女子,女子在一起,最喜歡聊什麽?——當然是婚姻大事了,就連兩個才六、七歲的小公主都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但我沒想到,最先發問的是李治這個唯一的男生——這李治受我們影響太深了!
李治問:“說好人家嗎?你在宮裏不方便打聽,我可以幫你找人問問對方的人品,免得嫁過去日子不好過。”
我知道李治是一片好心,但他的這片好心卻讓我有點尴尬。我們那時一般女子十二歲就開始相看人家,大多在那一兩年內就會定親。可是我,十二歲時,就小有名氣——被當時列為不可娶為媳婦人選排行榜的首位,無人問津。
我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