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莫如故
幾經修築,興慶宮①早已不是初始的簡樸風貌。比起大明宮②的長龍盤踞之勢,玉瓦紅牆,金壁輝煌,天子常居的興慶宮非但宏偉壯闊不在話下,更帶着一種懾人的氣魄。便是韋瑤晴不得親眼所見,那種迫人臣服的勢頭她也是感受得分毫不差。
依祖制,大婚第二日她與李瑁便會奉旨進宮謝恩、請安。但是在昨日之前,李瑁都不見蹤影,二人亦未行周公之禮,因而一直未有傳诏的旨意降下。想來李隆基比任何人都在意這件事,他們剛用完午膳便接到了聖旨傳他們入宮面聖。李瑁與韋瑤晴都心知肚明,這次名為叩謝天恩,實則是李隆基仍心存疑窦,想要探一探虛實。
謝恩本是自行前去,李隆基竟破天荒地派了人來帶路,且派的還是他的近身內侍高力士。這是其他皇族子弟不曾有過的殊榮。可李瑁不僅高興不起來,一見到高力士更是怒從心頭起,未等他開口便拂袖朝南熏殿走去。
夕雲小聲将情況說與了韋瑤晴。韋瑤晴走到高力士身旁,對他福身致歉道:“高公公莫怪,王爺是在與瑤晴置氣,望您海涵。”
高力士再得寵,在李瑁跟前還是奴才,怎敢計較又如何計較得起呢?然而,正因為他是李隆基跟前的人,宮內外幾乎人人都要禮敬其三分,李瑁适才的無狀還是讓他心中頗有微詞。韋瑤晴這番以禮相待的确給了他臺階下,面子裏子都十足十地争回來了。便是誠惶誠恐地行了大禮拜之:“王妃娘娘使不得,您這是折煞老奴了。老奴不敢。”
韋瑤晴趕忙讓夕雲扶起高力士,仍是自責道:“王爺氣不順是瑤晴沒有伺候周到,連累高公公受委屈更是瑤晴的錯了,自當道歉。”
韋瑤晴這頂高帽戴得不留痕跡,高力士很是受用。眼前這名女子,風輕雲淡得仿若謝庭詠雪,對世事卻又如此玲珑剔透。盡管不及楊玉環貌美傾城,與儒雅俊美的壽王也是登對的一雙璧人。轉而望向她無神顯得空洞的雙眼,高力士不免暗自撫掌嘆惜,最終半是感慨半是由衷稱贊地說了一句:“王妃娘娘娴德若此,王爺乃大福之人啊!”
聽得這話,韋瑤晴知道此事算是了了,即是安心笑道:“高公公謬贊了。煩請高公公帶路吧,總不好教父皇久等。”
“老奴遵命。”高力士雙手做揖,深鞠一躬後便撣了撣拂塵③朝前走去。韋瑤晴在夕雲的攙扶下跟了上去。
負氣走開的李瑁走了一段路發現無人跟來,停下腳步回身探尋,恰好見到韋瑤晴對高力士施禮,十分不滿,憤懑非常。身在宮中不好發作,只得暫時忍了下去。見到三人走來,他連忙轉身,當做一切未見。
南熏殿位于興慶宮中北部,李隆基每每下了早朝便會來此歇息。武惠妃在世時,多是由她來此伺候。如今能來這裏的妃嫔自然是楊玉環了。但今日此刻,她是斷斷不會出現的。
“兒臣參見父皇,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雖是父子,更是君臣,即便有再大的心結,李瑁也只得俯首參拜。
“臣媳參見父皇,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韋瑤晴緊随李瑁跪地施禮,夕雲也跟着跪拜了。
原本正埋首看書的李隆基擡起頭來,笑眯眯地讓衆人免禮。金燦燦的龍袍盡顯天威,猶見當年三郎風貌。然而花甲之年的他行動已多少有些不便,下金玉階也是由着高力士攙扶的。
李瑁見此,思及楊玉環年華正好,對自己父皇的行徑愈加義憤填膺。而望望四下裏,不過才五年光景,這滿室飄香的南熏殿裏,武惠妃的行跡竟是一絲難尋了,取而待之的是他再無法擁有的。
Advertisement
注意到李瑁眼神飄忽,神色異常,李隆基微白的雙眉緊皺,眼中浮現出幾分淩歷。但須臾間,又一切如常,波瀾不驚了。
李隆基在距李瑁二十步處停了下來,望着他,和顏悅色地問道:“瑁兒,你在想什麽?”
李瑁也斂了心神,笑顏以對,鞠躬作揖回話道:“啓禀父皇,兒臣是在想,母後④在世時承蒙父皇萬千寵愛,大去後,寝殿人去樓空,這南熏殿也沒了她的痕跡。人死如燈滅,世事當真是無常。”
有心人都聽得明白,這話明裏是在緬懷武惠妃,實則是指摘李隆基寡淡薄情喜新厭舊。而由李瑁說出,更是意在斥責他昏庸無道,強娶兒媳。
因而此話一出,李隆基的笑臉瞬間陰沉,垂在袖中的手緊緊握成了拳,只因李瑁未曾直言而難以問其大不敬之罪。
高力士跟在李隆基身邊數十年,其每一個動作即便再微小他都能感覺到并能猜出那意味着什麽,不禁為李瑁捏了把冷汗。再聯想到在來南熏殿之前的那件事,心中直唏噓兒女情長的意氣竟會讓原本深知進退的壽王變得如此不知好歹。
感受到夕雲扶着自己的手在顫抖,韋瑤晴也很是焦心。雖說這件事是李隆基理虧,可他終究是天子,是這天下至高無上的人。萬一他盛怒之下不顧非議硬是要處死李瑁,便是武惠妃在世怕是也阻止不了。
慢着!武惠妃……
絕處逢生,韋瑤晴暗暗長舒一口氣。她示意夕雲扶她上前。夕雲惴惴依命,二人走到了李瑁身旁。
韋瑤晴順着李瑁的話往下說道:“是啊父皇,今早王爺還對臣媳說想去敬陵⑤拜祭母後,依禮也該如此。”說到這裏,她畢恭畢敬地對李隆基福拜,“臣媳鬥膽,懇請父皇恩準。”
四兩撥千斤。韋瑤晴一句話既緩和了僵滞的氣氛,也全了李隆基的顏面,更化解了李瑁極有可能面臨的危險,還彰顯了他的拳拳孝心。
李隆基這才細細打量了自己的新兒媳,很是滿意地轉怒為喜了。
高力士對韋瑤晴不再單單是有好感而是佩服之至了。他在宮中這麽多年,識人無數,看人不會錯的。他相信過不了多久,這位新晉的壽王妃就會成功獲得李瑁的青睐。
難得的是連李瑁也為韋瑤晴的才智驚嘆不已。其實話一出口,他也意識到自己欠了考量。他不在乎生死,可壽王府上下百餘口人的性命他總得顧及。
只有夕雲表現得不意外——自家小姐雖說盲了一雙眼,與旁的女子相比卻毫不遜色。
“既是你們的孝心,朕哪有不成全的道理?”李隆基面色和藹地扶起韋瑤晴,“等千秋節⑥過了你們就挑個日子去吧,也代朕去看看貞順皇後。”提及武惠妃,李隆基的傷感與緬懷确是不假的。
“兒臣/臣媳遵旨。”成親以來,李瑁與韋瑤晴第一次如此默契。
接着,李隆基又對二人關切了一番,給了諸多賞賜,最後說要與李瑁父子對弈。韋瑤晴明白他是有話要私下與李瑁說,善解人意地提出想逛逛禦花園。雖然看不見,感受一下也是好的。李隆基欣然同意,欲派幾個宮女跟着伺候,她推辭說夕雲一個就夠了,人多了反倒是不自在。李隆基也就随她了。
午時已過了許久,陽光依舊灼人。沒走多長時間,韋瑤晴與夕雲就香汗淋漓了。
夕雲掏出帕子小心翼翼地為韋瑤晴拭汗,一邊四下尋望着,“小姐,天太熱了,這樣走下去非得中暑不可。前頭有個亭子,奴婢扶您去歇息會兒吧。”
韋瑤晴本意也不是為了逛這園子,就同意了。
走了十幾步,二人途經一處假山,聽到一陣嘤嘤女聲哭泣,即是停下了腳步。
“誰在那裏?”夕雲不高不低的聲音中帶着嗔怪,全因這烈日曬得人心情煩躁。
哭泣聲戛然而止。很快,一個形容嬌小、侍女裝扮的女子從假山下的石洞內走了出來。盡管不認識面前的兩個人,但從韋瑤晴的穿扮上也能知曉她身份不一般,而在宮中除非國喪不得落淚,女子站站兢兢地就跪在了二人面前,膝蓋幾乎是砸在了地面上,發出的聲響很大。
“奴婢……奴婢叫花語。”
聽聲音,韋瑤晴估摸着花語年齡不大,心生憐惜,趕忙讓夕雲扶了她起來。
花語受寵若驚,想謝恩又不知該如何稱呼,亦不敢随意開口問,只噙着淚看着韋瑤晴。
夕雲看出花語的心思,好心提醒道:“這位是壽王妃。”
聽到這個,花語又跪了下去,比起先前更為惶恐了:“奴婢該死,沖撞了王妃娘娘,求王妃娘娘恕罪。”
韋瑤晴阻止未及,只得趕緊寬慰:“無妨,起來說話。”說着更是親自扶了花語起身,詢問道:“你是不是受了欺負,躲在這裏哭?”
雖不生活在這裏,韋瑤晴也知宮裏人即便同樣身為奴才,也會欺負那些可憐人,這才有此一問。
“沒有。”花語連連搖頭否定了韋瑤晴的猜測:“奴婢雖然剛進宮不久,但姑姑待奴婢很好。”
“剛進宮?是想家了麽?”韋瑤晴心中納罕:難怪聽上去年齡不大,原是新進的宮人。
這一問後,花語頭搖得更厲害,一個字都說不出地又哭了起來。
韋瑤晴看不到具體情況,耐性倒是極好,一旁的夕雲可急壞了:“哭哭哭就知道哭。問你話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麽了你快說啊。”
夕雲性急,語氣也重了些,韋瑤晴知道她是好心,倒也沒有再說什麽,靜等花語的答案。
被夕雲這一吼,花語倒真不敢再哭了,啜泣着道出了原委:“回王妃娘娘的話,奴婢進宮前在同村有一位情投意合之人,他與奴婢約好待奴婢出宮後就與奴婢成親。可……可今日收到家書,才知他早于三日前與另一名女子成了親。”
“既是情投意合,你進宮的日子也不久,怎會生出這種變故?”韋瑤晴替花語嘆惜的同時也很疑惑。
“那名女子是他的青梅竹馬,只因搬家才分離了幾年。早前不知為何重逢了,就……”接下來的話花語難以為繼。
花語的故事觸到了韋瑤晴心底最傷的那根弦,讓她想起了李瑁對楊玉環的種種難忘。天下真小,處處都有相似的淪落之人。
皇宮不比王府,是個人多口雜的是非地,韋瑤晴不敢讓自己在顧影自憐中沉淪太久,即是收攏了思緒,從發上摘下一枝雲形青玉镂空寶石簪摸索着插在了花語的發髻上,語重心長地勸道:“古人有句話叫做‘衣莫如新,人莫如故’,姻緣之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既然他已經做出了選擇,你不死心也不行了。再者,入了宮,你連自己都未必顧得過來,更別說宮外其他人了。主子們最不喜歡的就是不專心做事的奴才。花語,你懂我的意思麽?”
花語緊抿着嘴唇點了點頭,後想起韋瑤晴看不見,又開口道:“多謝王妃娘娘教誨,奴婢懂了。”
聞言,韋瑤晴笑道:“去吧。”
“奴婢告退。”花語感激地深施一禮便離開了。
待花語走遠,夕雲才是惋惜道:“小姐,咱們與那小丫頭不過萍水相逢,就算是為了安撫她的情緒,也犯不着給那麽貴重的賞啊。”
夕雲較真的口吻讓韋瑤晴啞然失笑:“瞧你小氣的。若是吃醋了,回去給你個更好的就是。”
聽到韋瑤晴誤會了自己,夕雲連忙解釋道:“才不是呢。奴婢只是覺得沒必要嘛。”
韋瑤晴面上笑意未減,“好了,去避避這日頭吧。”
如此,夕雲也不再埋怨,扶着韋瑤晴朝前面的沉香亭走去。
注:①:興慶宮是唐玄宗時代的中國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與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號稱“南內”,為唐代長安“三內”之一。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
②:大明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始建于貞觀八年(634年),原為唐太宗李世民為其父李淵修建的夏宮永安宮。貞觀九年(635年)李淵去世後,改稱為大明宮,又稱“東內”。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這裏居住和處理朝政,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二百餘年。
③拂塵又稱拂子,是封建時代皇室鹵薄儀仗之一。
④:武慧妃死後,唐玄宗追贈她皇後之位,谥曰“貞順皇後”,葬于敬陵,并立廟祭祀。所以李瑁在此稱其母後而不是母妃。
⑤:武惠妃死後葬于敬陵。
⑥:千秋節,為每年八月初五,是唐玄宗的生日。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