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卷四 清明團
寒食将近,山陽書齋的廚娘開始張羅着做些青團糍糕類的點心,又取了地窖中的腌菜切細,和着臘肉丁蒸一鍋焖飯,鎮在窨井裏,以便寒食這天不開竈火。
節前最後一日開課,李牧趁休憩時間轉回偏院,和劉會幾人分拿了食盒,将青團和糯米糕取來分給學生們。
嘴饞的當場就給吃了個幹淨,卻也有頗具幾分孝心的,問先生讨了紙帕包住,說是要帶回去給家中父母品嘗。
山陽書齋說來也是奇。當中學生既有那達官顯貴家的世公子,也有平民布衣,寒門子弟。李牧向來心善,但凡是誠心想來念書的,不論貧富,也不懼你交不交得起學錢,他都照收不誤。也因此山陽書齋在南都城中頗有幾分名聲,都道那先生不僅學問好,更重要的是為人師表,心仁義重。只一點叫人遺憾得緊,那就是這位先生是個病秧子,更有傳言說,先生那病是娘胎裏落下的不足,治不好的,說他沒有長壽命。
實際上呢,李牧病是常病的,可也不耽誤他嚴厲治學,常常是一把戒尺管得學生們戰戰兢兢,怕足了他;不過他這人秉性其實相當溫和,除非是忤逆道德,行撒謊欺淩此般惡劣事,否則平時他都是溫溫和的樣子,還時常叫廚房給學生們做間食打發饞蟲,抑或帶着衆人出游踏青賞玩……因而學生們又喜極了他。
說回正經。這日李牧給衆學生分發過青團和糯米糕,将剩下的功課講完,便提早下了學,放學生們回家過寒食清明去了。
前陣子被他教訓時還懷恨在心的段煜,不知怎的忽又轉了心念,對他尊敬喜愛起來了。這日聽李牧褒揚那些帶點心回去給長輩的學生,便也有樣學樣将糯米糕拿紙帕包起來——沒轍,青團是吃完了,也就只能拿剩下的糯米糕充充數。他小心翼翼一番動作,再擡頭時卻見先生早已回了坐席,根本沒瞧見他這一片孝心,于是很有幾分惆悵。
話說段煜下學回到府中,急忙忙将糯米糕送去給姥爺品嘗。彼時段尋和他大哥,也就是段煜這小子的親爹正在段老爺子房中商議清明祭祀事宜,見他捧着一堆東西興高采烈地進來,便一時停下話頭。
“先生今天給發了點心,煜兒心裏想着姥爺,就沒舍得吃,給姥爺帶回來了。”說着蹭到段老爺子懷裏,把紙帕揭開,露出裏面碎得七零八落的糯米糕。
段尋和他大哥見狀,都是噗嗤一聲笑起來。
“煜兒心裏只想着姥爺,就沒想想小叔麽?”段尋故意逗他。
“嗯……”只見段煜微微皺眉,似是思慮了一番,就拿了塊糯米糕跑到段尋跟前:“也想了小叔的。”
段尋就着侄兒的小手将糯米糕吃了,香糯清甜,味道甚好。
“姥爺和小叔都有了,爹爹卻沒有麽?”那頭段煜他爹又打岔道。
這下子段煜犯了難,擺出方才那一番思慮神色,而後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到段老爺子跟前,又要伸手去掰糯米糕:“姥爺……分點給我爹吧?”
衆人笑過,卻也沒當真要吃那糯米糕,最後還給他剩了好些,畢竟看段煜那直勾勾的眼色,也都知道他饞得緊。還要談事情,段老爺子哄了哄他,便喚下人進來将小公子帶走,哪料這小子剛被領出去沒一會,又撲騰撲騰跑了回來。
Advertisement
“小叔,等開課的時候小叔能否去跟先生講,煜兒也把點心帶回來了,煜兒也有孝心?”
段尋看着他,雖不知道自家侄兒又在鬧哪出,但還是點點頭,将事情應下了。
大梁遷都南都二十年,起初只在皇宮內設宗廟祠堂祭祖,後來先帝薨,奉其遺诏将人葬于城北孝陵,自那時起才開始陵園祭祀。
段王府與宮中那位本是同枝同源,祭祖自然是一齊的。寒食清明凡假七日,段尋只當頭那日得閑,過後便去了陵園,于彼處停留兩日,回來後又馬不停蹄趕去軍中,祭祀亡靈之餘,還要走訪亡故戰友的親眷父母,如此一直忙到清明假結束。
這日段尋出門早朝,正遇見也要出門去學堂的段煜,兒童好吃好玩了幾天,臉上竟肉了幾分,颠颠兒地跑過來抱住他:“小叔下朝了可要記得去書齋,別忘了。”
段尋一愣,後才想起他說的是哪件事,心道自己還真就差點給忘了。
這日早朝散得晚了些,段尋到山陽書齋時,只見院門洞開,學生早已走了個幹淨。他心下正道着糟糕,就見北堂門扉下走出一人來,那人手上抱着成堆的書籍,提步邁過門檻,也擡眼瞧見了他。
出來那人正是李牧。十數日未見,段尋只覺他似乎又清瘦了,倒是氣色紅潤了些,也不知是不是跟眼下天氣有關。
“将軍是來接小公子的?”李牧抱着書立于原地,笑着與他搭話。
隔了些天再聽見這聲音,段尋仍是覺着十分動聽,他也跟着笑了笑,提步上前,一面将李牧手中的書籍勻過一大半,一面回話道:“那小子節前帶了些先生發的糯米糕回去給他姥爺,非要讓我來說一聲,本想下朝過來順道接他回去,還是晚了……這些書是要挪去何處?”
李牧聽完這話,臉上笑意更深幾分:“挪回偏院書房便是。”
兩人一同将書放好,李牧想着他既是下朝便趕過來了,應當還未用過午飯,便留人吃晌午。
仲春正午的日頭已捎帶了溫度,落在人後頸耳邊便有些燙,李牧還像往日那樣,把桌子移到院中,蒸着日光吃飯。劉家父子和廚娘見了段尋,知道他身份尊貴,未敢與二人同桌用飯,院中一時只得他二人,口中食物平常卻味美,四周靜谧,清風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