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邢忠是積年的老農,做慣了農事,像水和肥之類的事兒根本就不用他人指點。邢岫煙尚且能想到蚯蚓土,更何況是他?
他早就在治下置辦了幾十畝薄田。
做什麽呢?
養蚯蚓、養豬、養雞鴨!
蚯蚓能作為飼料喂養雞鴨豬等家禽牲畜,家禽牲畜的糞便發酵處理過後就是最好的肥料。
糞便經過發酵後混合豆杆麥稈等物經過二次發酵再混上細沙丢入小蚯蚓養上十天半月最後制成成品蚯蚓土賣給農家做肥料,養出來的蚯蚓直接用來養雞鴨和豬,吃活食的雞鴨豬長得快也長得好賣得起價錢。
邢忠不但在雞鴨豬等家禽牲畜上賺了不少小錢錢,還把這個模式教給了當地的百姓,當地的雞鴨豬養殖業發展起來了,他自己的那幾十畝田地只需要種苜蓿大豆養蚯蚓,養出來的蚯蚓賣給附近的農家做牲畜飼料,連雞瘟鴨瘟豬瘟都省了!還得了漸漸肥沃起來的地!
苜蓿大豆都能肥田,蚯蚓和雞鴨豬源源不斷地産生收入,邢家這一年多了不少小錢錢,而邢忠的治下,紅薯的産量也非常驚人。
第一年,紅薯的畝産不高,平均每畝八百斤,到了第二年,畝産立馬躍居一千四百斤,更重要的是種植面積也驚人,別說是光官田就種了兩萬多畝紅薯,就是民間,很多百姓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後種了那麽一畝三分地。
要不是國家賦稅政策沒有做出調整,也沒有把紅薯列入納糧體系,百姓人家種植的紅薯會更多!
更巧的是,這一年河南大旱顆粒無收,邢忠這裏的四千萬斤紅薯立刻成了救命糧。
本來,國庫虧空,河南又出現大災荒,對于皇帝來說,絕對是一場大危機。可是現在,有這四千萬斤紅薯打底,皇帝還擔心什麽?
皇帝當即封林如海為靖安侯,三代始降,邢忠也升為正四品的博陵知府,加封銀青光祿大夫。
林家和邢家立刻成了歡樂的海洋。
最直接的,就是表現在邢家二姨的婚禮和陪嫁上。
邢家二姨是去年年初定的親,因為一年國喪,外加吉日不湊手的關系,最後的迎娶的日子只能定到十月裏。這個日子正好在邢忠升為博林知府之後!
Advertisement
錦上添花易。
大家看到邢忠不但升了博林知府,還加封了銀青光祿大夫,如今要發嫁妹妹,當然是随禮送上厚厚的添妝。
要知道,邢家小門小戶,就是把牛秀給的聘禮全部帶上,加上邢家預備的三千兩的陪嫁,也不過是裝了六、七成滿的三十六擡。放在外頭看着是挺多的,可是放到京中,尤其是四王八公這等豪門面前,真心不夠看。
要知道,跟賈家這樣的人家庶女出嫁都是五千兩打底。
可是現在,有了滿朝文武和許多親友的添妝、随禮,邢家二姨的陪嫁暴漲,前面的三十六擡塞得滿滿當當的不說,還多出了同樣塞得滿滿的二十四擡,足足六十擡的嫁妝,象征着一百畝田地的土胚打頭,一水兒的新打的刷着大紅漆的杉木家具,後面一串兒的箱籠,實惠又體面。
邢家給邢家二姨的陪嫁田地肯定是沒有什麽上好的水田的,因為好田難得。可是好田都是養出來的。有蚯蚓土這個方子在,養上三五年,就是三等的薄沙地山坡地,一樣能養出好田地來。只要好好經營,将來肯定不差。
雖然賈家跟邢家的關系已經是那樣兒了,可是邢家二姨畢竟是邢夫人的親妹妹,賈家這邊少不了也出一份添妝,而薛家也跟着随了禮。
跟着母親觀禮回來之後,薛寶釵滿腹心事。
要知道,這個時候尤二姐的周年都過去小半年了,距離林黛玉和邢岫煙上次去賈家作客、繪制大觀園風景畫差不多也有兩年。林黛玉和邢岫煙兩個多大?都是十三歲,過了年就是十四。
賈寶玉比林黛玉大一歲,薛寶釵比賈寶玉大三歲。這時節的薛寶釵已經是十七歲的大姑娘了,過了年就是十八!
在這個年頭,十七歲還能說青春正茂,十八歲就是老姑娘。畢竟有的動作迅速的人家,十七八歲的姑娘都做媽了。可是薛寶釵呢?她的金玉良緣還在天花板上晃蕩!
薛寶釵能不着急嗎?
可偏偏她就是心裏跟油煎一般,臉上還要擺出一副:看邢家二姨,二十三四歲上才定親,一樣風光體面。我才十七,不急。
她到底急不急,大觀園裏只要有眼睛的,基本上都看出來了。
至于賈母和王夫人,這對婆媳又拗上了。
雖然沒有吵嚷在明面上,但是很多人都看得出來,賈母跟王夫人之間的嫌隙已經擺在了臺面上:
賈母——你看看林丫頭,人家也是正經的侯爵千金了,這樣的好親事你都不要,偏偏眼神拴死在了薛家這等商戶人家身上了。什麽眼光!
王夫人雖然明面上什麽都沒有說,可是她回頭就抓住了一個機會抄撿大觀園攆走了晴雯等嬌俏伶俐的丫頭。
她的态度也明明白白地擺出來了:她就是不喜歡這些受賈母偏愛的嬌嬌俏俏的小丫頭!
這對婆媳一開火,下面炮灰無數。
換了往年,邢岫煙絕對會關注賈家預備着看戲吃瓜,可是今年,她實在是沒空。
因為林如海和邢忠兩個此刻也沒有這個心情去理會賈家,
因為他們眼下有一件事情需要緊急處理。
作為林家和邢家的家主,林如海和邢忠的表現也直接影響到了林家和邢家兩家的家庭氛圍。
雖然皇帝非常看重紅薯并且希望能迅速地推廣到全國範圍內,可是以林如海的見識,他如何不知道推廣紅薯需要政策傾斜?如果不能納稅,百姓最多也只會在房前屋後種上那麽一點。可一旦政令傾斜,那麽,谷賤傷農之事就會發生在紅薯之上。
政令傾斜這種事情,林如海需要做好周全準備然後跟戶部尚書反複商讨,可谷賤傷農一事必須盡快解決。對于百姓人家來說,多收了三五鬥尚且是災難一場,跟別說多收了上千斤了。
所謂朝堂就是這麽個所在,名義上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可實際上卻是勾心鬥角之地。沒有事先考慮周全的人是站不穩腳跟的。
這一點,林如海非常清楚。邢忠在林如海的影響下,也非常清楚。
邢家畢竟是從底層走過來的,多收了三五鬥的事兒,他們是親身經歷過的。
具體要怎麽做,思路也是現成的。畢竟早在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上就明明白白地寫了,直接把地裏的出産拿去賣是賣不起價錢的,應該鼓勵百姓把出産進行初加工。以林如海之博學,他當然不會不知道齊民要術,也不會不通宋史不知宋代富庶之由來。
雖然邢岫煙是半大的孩子,就是過了年也才十四歲,可是不等于說她什麽都不知道,林如海和邢忠兩個幾乎都擺在了臺面上,她如何不清楚?
邢岫煙原本想着什麽時候把紅薯粉拿出來呢,結果,邢家二姨三朝回門住對月後沒多久,林家就先拿出了紅薯粉。
邢岫煙一想,也是。
什麽澄面什麽洗面筋,對于百姓人家來說,哪怕是一粒米都是金貴的,可是對于高門大戶來說,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是他們的日常。就是金莼玉粒,他們還嫌沒滋沒味呢!
只要套用澄面、洗面筋的法子,多試兩回,自然就能弄出紅薯粉。
這玩意兒,真心沒有多少技術。
可是紅薯粉是弄出來了,問題也随之而來。
紅薯粉并不能像面粉那樣和水擀成面條。用了江南特有的加工米粉幹的方式,前面倒是像模像樣的,後面卻不成。
糊成了一團。
林家和邢家的氣氛立刻直轉急下。
別說林如海邢忠二人愁眉不展,就連林黛玉都小半個月都蔫蔫的。
邢岫煙無法,只能拿出了紅薯粉條。
至于她是怎麽想到的,邢岫煙也十分光棍——做夢夢見的!
很好,
沒毛病。
因為紅薯粉數量有限之故,最後兩家做的都不多,林家做了兩百多斤,邢家做了一百多斤,可是這無疑是個好兆頭。
紅薯粉條是主食!
而且做紅薯粉篩出來的粗纖維、洗過的殘渣可以喂豬,也可以漚肥,完全不會浪費!
至于紅薯粉條的滋味,看着嗦粉嗦得起勁的林如海就知道了。一兩半的紅薯粉條,配上辣子做的澆頭,他們一家一頓消耗就這麽多!
林如海摸着山羊胡子滿意地點了點頭:有了這紅薯粉條,這紅薯才算是功德圓滿。
因為接下來就是風雪冰天的日子,不能曬紅薯洗紅薯粉,因此林如海和邢忠倆不得不暫停。不過,有了紅薯粉條,無論是林如海還是邢忠都大大安心。如果不是不清楚紅薯粉條在別的季節能不能做,林如海現在就想把紅薯粉條的方子進獻上去。
林如海和邢忠安心之後,就開始張羅邢家三姨的親事了。
其實這段日子,來邢家的媒婆也不少,林如海幫着挑挑揀揀,終于圈定了大概的人選。
第一位是前年才從邊關調入京營的參将,姓沈,正三品的武官,今年三十二歲,前面有過兩任妻子,第一任生來體弱過門不到兩年就一病不起,沒了。第二位三年前也沒了,留下一個女兒,比邢岫煙還小四歲,今年九歲。
另一位是某州通判,從六品的文官,今年二十六歲,有一個嫡子庶子各一,原配去年因病過世,迄今正好一年。
還有一位是山東省萊州府州判,姓白,單名一個旭字,從七品,今年二十三歲,進士及第。有過一位未婚妻,未及過門就沒了,他一心科舉,倒是沒有再定親,因此一直拖到今天。
邢家三姨看了看三家,想了想,最後還是選定了第三位。好歹也是原配不是?
作者有話要說: 家庭地位提升的重要标準是:地位不高的時候沒得選,地位變高了,就有選擇的餘地。
就是這麽簡單粗暴。
特別說明。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青鳥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