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家裏那麽些鹹菜缸, 不能先用着呢?還有那鍋,拆了搬過來接着用不行嗎?幹什麽都得買新的呢?不是錢啊?”
門市開始裝修了,母女倆又開始了天天互嗆的日子。
牆面原來就是水泥的, 這時候就算是最好的牆面了, 也沒太多可選擇的材料, 就保持了原樣。棚頂也沒動。就是加裝了五組燈管, 三個吊扇。
除了這些, 其實再就沒加什麽了。最大的工程在廚房裏,有店面了, 家裏的兩個大竈就沒什麽必要了。廚房的空間特意留得大一些, 足足有三十來個平方, 前後兩個大竈臺,沒做火竈, 還是煤氣竈方便, 就都留得煤氣竈的口。煤氣竈火輕, 太大的鍋帶不起來, 就一面帶了三個六印的鍋,已經是能帶得動的最大的了。中間靠牆一面留做竈臺, 案板。四米長, 中間有兩米的空檔可以站人。做成一米寬的臺面, 多少活兒都能施展開了。竈臺是貼了瓷磚的,方便清潔。丁老娘就挺有意見了, 覺得浪費,但還是忍着沒出聲。
然後廚房的竈做完了, 鹹菜鋪子那邊,櫃臺沒什麽可選的,全國都是差不多的一種下面櫃子上面玻璃的櫃臺。一節就夠了, 再買下幾個大瓷碗做展示。這邊是要做批發的,沒打算零着賣,門口再放一個公斤稱,稱糧食的那種三百公斤的大稱。還準備了一個小稱,小商小販人家十斤二十斤的稱,就小稱就行。剩下的空間,雪雁又訂了二十三口大缸回來,屋子裏放得滿滿當當的。
這下丁老娘可是忍不住了。直接就開噴。她的意思,家裏放着幾十口缸呢,夏天又不用儲那麽老些鹹菜,都是鮮菜,現吃現拌的,怎麽就不能先拿過來用了?就非得買新的?然後家裏那些就那麽幹放着?這不是敗家是什麽?老輩兒人,就沒有那麽過日子的。
家裏兩個大竈拆了,中間兩間屋子的鹹菜缸也都搬到前門房的倉庫裏了。雪雁順便又把家重新改造了一下,孩子們漸大了,小風過了年虛歲六歲,可以自己住了。過兩年上小學,孩子可得有自己的書房了。所就把原來她卧室外間的小竈臺又往中間挪了一間房,把東數第二間留出來,中間留個過路,兩邊分開,徹了一道一米高的牆,原後到房頂全安上玻璃,分成兩個房間。陽面兒的留給小雪,陰面兒連着竈的一面做個小火炕,夠小風小言兩兄弟住的。對牆打上一整面牆的櫃子,一半是兩開門的衣櫃,一人一個。另一半打成上面書櫃,下面書桌的樣式。樣子都是雪雁自己設計,文強找人做的。提前就做好了,竈一拆,房子改造完家具直接拉回來就行。
羅成他們那邊,西邊第二間第三間也空起來了,金素英沒折騰着挪竈,只在第二間原來放大竈的一面也隔開了一間房,打了個小炕,留着給曉麗住。羅成一天到晚也不閑着,有一點兒空就自己折騰着撿工地的邊角料做家具,房子改造完的時候,桌子凳子書桌書櫃啥的也都配齊了。
第三間空下來,他們用不上,雪雁就把那間和自己這邊還剩下的半間合一起,打通了,原來的兩個門并成一個門,做了大客廳,買了沙發,茶幾,電視啥的,都配備上。現在相當不錯的裝修了。
老太太心疼啊,背着那些債,門市還得裝修,開業還不知道要用多少錢。家裏還搞什麽裝修?還買幾什麽電視?大幾千,又花出去了。
真的是花錢如流水啊。
老太太磨叽,雪雁就聽着,想回的話回幾句,不想回就左耳進右耳出呗。
文強近兩個月除了找地之外,最大的一件事兒就是找木匠做桌椅板凳。家裏的書桌書櫃真的是順便做的。最主要的是做餃子館裏要用的飯桌和凳子。
一兩樓加起來還有三百三十多平的空間。雪雁也沒留包間,全都做成四人桌。兩邊一邊一個長條凳。就農村最常用的那種就行。桌子也都是木板的,最簡單的一個板四條腿的長條桌子。一張桌子一米二長,八十公分寬,加上凳子的空間,差不多兩米左右。一樓放滿能放四十桌,二樓放滿能放四十八桌。剛開業,肯定用不了那麽些桌子,就先做了五十桌,樓下放了三十舊,樓上放二十桌。想着差不多樓下就夠用的。
這會兒還很少有複合板,木桌就是貨真價實的木桌。木板都是從大北邊林場運過來的,都是整塊的木板。桌子腿都是差不多粗細的木頭做出來的。凳子算是邊角料做的,也都是實打實的木頭。也就是這個年代了,再過幾十年,想要這樣兒的桌子,那才真要花大價錢呢。現在,這麽好的桌子,雖然不是什麽名貴的木材,可也是用幾十年上百年都不會壞的,才十二塊錢,就一整套。五十套才六百塊錢。對雪雁這種帶着後世眼光的人來說,這就跟撿的一樣。
鍋竈有了,桌椅配上,開業就不差什麽了。
Advertisement
胖姐家的店更簡單,連竈都不用搭,桌椅板凳全都不用,連貨架子都不用,就賣菜嘛,菜往屋裏一堆,直接賣就成。因着菜的種類實在是有限,店面卻大了五六位,還有二樓,那就得增加品類,除了原來的蔬菜和雞蛋,米面油也上了。還有山貨,幹海貨,市場搬到公園的幾個月裏,胖姐最多有一半時間看攤,都是直接扔給家裏的姐夫,能賣多少算多少。她是到處跑着找貨源,所以,店一到手,人家那貨就差不多堆滿了。
她家賣米面油了,正好,雪雁都不用再去找供貨的了,直接從她家裏批就是。用量小的菜也一直就從她家拿就行。
肉是在何家訂的,用多少拿多少,一天一結賬。原來一直買調料的那家,沒買到這邊的門市,轉到別的地方去幹了。就又找了一家姓王的,三十多歲的兩夫妻,早年就從縣城過來做買賣了,之前也在市場,跟雪雁也是熟的。兩口子沒啥積蓄,買不起門市,只在裏面三排門市最角落的地方租了一個二十幾平的小鋪面。兩口子都是踏實肯幹的,雪雁喜歡那樣的人,特意到他家訂調料,也算是拉巴他們一把。要不然那麽偏的地方,買賣得多艱難。
這些個全都訂好了,提前兩天,雪雁開包餃子,把準備做的一樣包一些,把家裏人和朋友們叫過來試試味道。
也沒搞那麽多花樣兒,就羊肉茴香餡,芹菜牛肉餡,純肉餡,白菜肉餡,西葫蘆雞蛋餡和韭菜雞蛋餡六種,這會兒的人也沒幾個舍得吃炒菜的,雪雁也不搞那些,就以快捷為主。現在是夏天,青菜最不缺的,就加上一個家常涼菜當配菜,還有茶葉蛋,順帶着有點的也賣。自家的鹹菜還是不單賣,也不往菜單子裏放,還是送,一個雜菜鹹菜,一個金錢黃瓜,一份餃子配兩小碟兒,這個碟子更小,是雪雁專門訂的,只有手掌那麽大,還只給裝個底兒,絕對不會浪費。誰要是覺得不夠吃,也給添。
賣餃子,最費的還是醬油、醋。蒜泥味兒大,有人愛吃有人不愛吃,跟辣椒油一樣,都是單放的。哪後世的小吃店一樣,每張桌子放個醋壺,一個醬油壺,再一個小蒜缸,一個小辣椒油缸,方便顧客自己調。
五十張桌子,光是餐具就是好大一筆,還是從之前做鍋的鋪子定的,老板滿倉叔樂得嘴都合不攏,店還沒開業先接了大定單,別的不說,就這個兆頭,也是好的呀。
這會兒的絞肉機也不好買,那餃餡子都得自己一刀一刀的切,雪雁和羅成兩口子光是切肉就忙活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拌餡兒,得把汁水拌進去,要一直攪一直攪,最累胳膊的活兒。
老太太想幫忙,雪雁沒用。他們老兩口把孩子們照看好就算幫了最大的忙了。她也是舍不得爹媽太累。
張叔張嬸也都過來這邊了,家裏的攤子已經收掉了。也沒讓他們幹重活兒,兩人就負責洗辣椒,扒蒜。
包餃子的時候到是全家都能動手了。除了在外面擺攤的孫蘭英,都在呢。
包了六鍋餃子,一樣包了一百個,自家人加上張叔張嬸,把胖姐,何家兩口子還有滿倉叔,賣調料的王家兩口子都叫上。先試試味道。
大家都吃着很滿意。
那就挺好的。
可以放心開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