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易經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更)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乾:元, 亨,利,貞。
初九:潛龍, 勿用。
九二:見龍再田, 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 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 吉。”
林從捧着書卷, 認真讀着。
要問一個物理專業的在古代學玄學是什麽感覺,林從可以用三天的學習真誠的告訴你:
完全沒有任何感覺!
林從在學之前一直不大明白《易》為什麽是九經之首, 設教之書, 更想不通為什麽世家會用《易》這麽高深的教材啓蒙, 孩子能聽懂麽, 可等他家先生一教, 林從才明白:
人家壓根就沒指望你聽懂, 人家只是拿來讓你認字而已!
也就是說, 像林從讀的第一句,“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人家只是為了讓幼兒認識“乾”“為”“天”“上”“下”五個字, 知道這五個字怎麽讀,知道這個字怎麽寫,至于這句話什麽意思,抱歉, 先生壓根不教。
所以說, 世家用《易》給孩子啓蒙, 只是把《易》當成漢字表。
Advertisement
那既然只是把它當成漢字表, 那麽用《百家姓》《千字文》和用《易》有區別嗎?
沒區別啊!
所以只要它是字,并且念起來朗朗上口,更有利于孩子記憶就行。
就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念起來是不是很押韻很朗朗上口。
那這就夠了!
而至于世家為什麽喜歡用《易》而不是《千字文》來教孩子認字,林從這幾日也想明白了,一方面是《易》有六千多字,比《千字文》字多,容量更大,二是如今科舉考九經,易是科考內容,那既然識字哪本都行,那幹嘛不選本科舉考的,現在不僅能識字,還能把內容背下來,等到大了再由老師教內容的意思,準備科考,豈不是更方便。
如此一來,《易》自然成為各世家啓蒙的首選。
其實這種教學方法,魯迅的先生,就幹過,魯迅的先生就給魯迅講了,“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讀本文的意思。(你只識字,別管意思,其他的,等長大再想)這事還被魯迅他老人家寫在書裏。
而這種方法,其實也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教學方式。
至于為什麽會這樣教學,其實還和語文這個學科有關。
語文,是所有科目中分層最不明顯的科目。
在高中,曾有個打趣的說法,說高中語文老師是所有學科老師最難幹的,也是最輕松幹的。
因為語文老師再努力,學生的語文也很難考到130,語文老師再摸魚,學生的語文也不一定掉下100。
再例如林從學校的早年一次月考,月考是高一高二一起考,題也各自組長出的,由于只是小考,試卷也很不規範,只寫了《語文月考試題》,結果試卷印刷出來,高一高二抱錯了,開考半個小時,居然沒有一個學生發現,一直等到做到古詩詞填空題,高一的許多學生才一臉茫然地發現這十個空都沒背過,衆人才發現兩個年級抱錯試卷。
而此前半個小時,高一做高二的語文題,高二做高一的語文題,絲毫沒有任何不适。
所以說和數學、物理這種模塊清楚,依次進行的理科相比,語文這種學科,它是就這些內容,但它可以簡單,也可以學得更深,研究的更明白。
就像這《易》,小孩子時可以當啓蒙書,用來識字,大一點可以學注釋,進行理解,用來考科舉,如果學得很精,也可以用來
占蔔。
端得看你什麽時候學,怎麽用。
想明白這點,林從對啓蒙用《易》也很快接受,畢竟不就是個識字本麽,用啥不是用!
林從讀了幾遍,很快就會背,就拿着書走到藥縱之身邊,把書遞給他,然後把剛才讀的一段背下來。
流利的背完,林從看到他家先生滿意地點點頭,“不錯,已經會背,那今天剩下的時辰,你把背的這些抄寫十遍,明天一早交給我。”
“是。”林從應下,就拿着書回到自己座位上,打開硯臺,開始研墨,準備等下抄寫用。
藥縱之看到林從開始抄書,知道林從雖然年紀小,但能坐的住,用不着看着,就起身溜達去了隔壁,去接着看書了。
于是屋裏只剩下林從一個人。
林從研好墨,開始抄寫剛剛背的那段。
林從抄的很認真,先是照着寫了兩遍,又默寫了三遍,保證記牢了,就開始悠閑地練字。
靜谧的屋裏,只有林從毛筆的聲音。
就在林從把最後一個字“吉”字寫上時,一陣風吹過,窗外樹上一個搖搖欲墜的枯葉随風而落,正砸到林從頭上,然後落到那個“吉”上。
林從愣住了,看着吉上的葉子,再擡頭看了看窗外的樹,突然腦中靈光一閃。
他不是一直糾結着如何救李從審嗎?
如今這不就是現成的方法麽!
他因為年紀小,人小言微,就算他說什麽,別人也不會在意,更不會認真聽,只會當成小孩子的話,可如果他精通《易》,會占蔔呢?
人們往往不相信小孩子說的話,但人們卻覺得孩子的眼睛更幹淨,相信孩子更容易通靈!
就例如大人正在幹什麽事,小孩子突然說一句,大人心裏就會嘀咕,覺得會不會是什麽預兆。
按照歷史,現在離他後爹兵變上位,還有一年多的時間,這個時間,并不能讓他長大到別人覺得他不再是小孩子,但卻可以讓他借着一些知道的歷史,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小神棍。
到時,他不就能用占蔔為名,提醒李從審大兇,然後讓他避開歷史上的兵變。
只要李從審避開兵變,沒有死,那以李嗣源對李從審的疼愛,再加上他嫡長子的身份,那妥妥地就是李嗣源登基後的太子。
到時候他憑借對李從審的提醒,怎麽也能在他後爹去世後,抱上李從審的大腿吧,說不定,到時憑借着他這“占蔔”的本事,他還能弄個國師當當呢!
想到這,林從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覺得這個方法十分可行!
于是,林從放下筆,把書卷了起來,準備拿着到隔壁書房去找他家先生速成一下,方便以後适時展現自己的“占蔔”天賦。
在去隔壁的路上,林從擡頭看了一眼窗外的樹。
古有牛頓被蘋果砸中悟科學定理,今有他林從被樹葉砸中悟玄學用法。
果然,腦袋這家夥,得砸一下才更容易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