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朝
新帝一再地胡作非為,暴虐無度,對看不順眼的朝臣大肆殺戮,整個建康城早已怨聲載道。尤其是有軍功的大臣,一個個都被他列為頭號目标,蕭衍的兄長蕭懿将軍,曾于江淮兩岸抗擊北魏,數度得勝,也被他殺害,一時軍心不穩,部将嘩然,一場激變隐隐而發。
一日夜裏,沈約像是下了什麽重大決定,将一封書信交予慶之手裏,令他送到襄陽蕭衍處。
他對慶之囑托道,“幾年前,你就與叔達相識,他也對你頗是信任。你幫我傳達書信後,就留在他那處,聽後差遣,你可願意?”
慶之心下惴惴,卻有一種大局已定,自己今後的道路,漸漸明晰的直覺,慢聲道,“如果這是老師的路,那麽學生願意追随!”
沈約緊握住慶之的手肘,朗聲道,“你錯了,你的路,在你親自譜寫的史冊裏!去吧,叔達是個值得跟随的人,有他和昭明在,可保朝堂五十年和平清明!”
慶之深深一拜後,領命而去。
經過十幾日的長江水路,從建康城一路往西,途經尋陽,江夏,江陵,再騎着駿馬一日一夜,到蕭衍駐守的襄陽。
襄陽城石堅城厚,從城門到府衙一路上,有多路兵馬巡邏往複,卻緊緊有條,軍紀嚴明,一派戒備森嚴的景象。
慶之親手将書信交到蕭衍手上,從容下拜道,“沈學士命我跟随将軍,靜候将軍驅策。”
蕭衍屏退衆人,把他扶起來道,“你可知這信上寫了什麽?”
慶之忙道“不敢”。
蕭衍擺了擺手,道了聲“無妨”,展開雙手,只見那白紙上,“當仁不讓”四字,龍飛鳳舞,躍然其上。
慶之微張了口,不可置信地看着這四字,原來老師讓他親自送來的書信,只是這四個字。是啊,天下又有什麽大事,比這四個字更重要。聖人曰:當仁不讓于師,當勇往而必為也。
蕭衍默然半晌,沉聲道,“當年,是我深夜追上先帝,勸他早做決斷,統領危局;如今,是沈學士讓你追上我,提醒我這當仁不讓的道理!
這條帝王之路上,我們犧牲了太多。我們竟陵八友,曾經深深推崇景仰的賢王,被幽禁至死,王融謝脁兩位摯友,前前後後,也被無辜牽連。如果只有一條路可選,那就堂而皇之地走下去,任憑青史如何書寫評說,也要當仁不讓,舍我其誰!”
慶之一時也是豪情萬千,如果是這個人,他足夠的仁義通達,足夠的審時度勢,足夠的文韬武略,足夠的任賢度能,一定能一改朝堂的傾軋之風,成為聖明的君主。他深深叩拜道,“願誓死效忠吾王!”
蕭衍随後于襄陽招兵買馬,集甲兵上萬,戰馬千匹,戰船三千艘。他并未先行稱帝,而是一邊聯合南康王蕭寶融,推舉他在江陵稱帝,一路帶兵西向,占領蜀中,一邊聯絡朝中重臣,将蕭寶卷廢黜,獲得大義之名。
那蕭寶卷還在後宮莺歌燕舞,醉生夢死,卻被手下征虜将軍,于深夜闖入,割下頭顱。此後,蕭衍率軍東歸,所向之處,望風披靡,人馬皆附。
自擁立蕭寶融登基後,蕭衍被冊封為大司馬,大将軍,統領朝中一切文武事,如同當年的齊明帝蕭鸾。
幾個月後,在朝臣尤其是沈學士的擁戴下,蕭衍受禪讓登基為帝,開國建梁。沈約終于重新出山,任尚書令一職,總攬朝政。
一時之間,明主賢相,政清人和,朝堂氣象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