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兵法
“就是這裏了,幾年前來,也是如此,無甚變化,只不過當時空無一人”,祖老大重重地叩了叩木門。
只見一個粗葛短褐,頭戴藍布包巾的中年漢子,前來應門,問道,“請問兩位施主所來何事,若是燒香禮佛,請到前殿随喜就好。”
這漢子俗人打扮,卻作沙門言語,聽來好笑,慶之合掌施禮道,“兄臺容禀,我二人前來拜訪此間主人,道濟大師,還望引見。”
那漢子愣了一瞬,上下打量了他們幾眼,說了聲稍待,轉身小跑了進去,不一會就回轉,請他二人進去,來到了正北的一座竹舍。
踏入竹舍,一位三十如許的僧人,背牆跏坐于蒲團上,眉目淡渺,豐神俊朗,着素白直綴僧衣,其後牆上,挂有一副六尺長帛書,上書“坐忘”二字。
他雙手合十,問候道,“請恕沙門失迎之罪,二位請坐。”
慶之與祖老大一一回禮,紛紛跪坐于下首蒲團上。
慶之先開口道,“可是濟道大師?”
“不敢勞檀越大師之稱,山野清靜,不過在此栖息修行,直呼吾名盡可”,濟道淡然道,“敢問二位施主遠來何事?”
祖老大忍不住插口道,“早該有此問,你二人謙來謙去,太陽都要下山了!”
其餘二人,聞之大笑。
慶之抿嘴道,“我這兄長,性子耿直,望濟道師父不怪。”
“無妨無妨,倒是我們着相了!”濟道擺手道。
祖老大也不管他們話裏,打的什麽機鋒,直白道,“咱們是為了檀公兵法而來。”
濟道了然道,“閑話不贅,檀公兵法乃先祖傳下,只授予他認可之人,是以道濟将代先祖三問,二位誰來?”
祖老大望着慶之,慶之點了點頭,正色直坐。
“何為兵者?”濟道一問。
“兵法有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以在下之見,近者,保境安民,遠者,混一華夏。”
“好一個混一華夏,與先祖北伐之志,不謀而合”,濟道擊掌贊道,又問道,“如何克敵制勝?”
“兵法曰天時、地利、人和;或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或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在下看來都有道理,惟獨激賞将士一體,如臂使指,所謂韓信帶兵,多多益善,才是難得。”
濟道聽聞,含笑再問,“如你所言,又将如何做到将士一體?”
慶之和祖老大均大吃一驚,原來這第三問,卻是随機而設。
慶之沉吟片刻,朗朗答道,“為将者,智信仁勇嚴,自不必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更是無須多言。在下淺見,必使上下同欲,因勢利導,不過能否做到,慶之不敢妄斷。”
濟道緩緩起身,從內室箱箧裏,取出六卷帛書,交到慶之手裏,平靜道,“你要的東西,就在這裏了。”
慶之愕然,祖老大也是一頭霧水,“就這麽簡單,檀公兵法就得到了?”
濟道大笑道,“你們覺得又有多難,先祖本就期望,所著兵法傳世,只是不希望,心血落入宵小之人手中。
他對于傳人,只有兩個要求:其一,知兵者乃兇事,不擅企禍端,有兼濟天下的胸懷;其二,謀略從心,坐言起行,不拘泥于紙上談兵。”
慶之自嘆弗如,推卻道,“如此珍貴之物,慶之受之有愧。”他掃了一眼帛書封卷,上寫“三十六策”章草四字,想來應是此部兵書之名。
濟道搖頭納罕道,“不是送你的,先祖手劄,如何能在吾輩中遺失,如果你願意,可以在西首竹舍中抄錄,在敝下多住幾日也是可以的。”
祖老大和慶之對望一眼,都松了口氣,原來如此,想來慶之既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慶之感激不盡,欣然允諾。他二人當日住下,與濟道同食山野粗蔬,三人秉燭夜談,也甚是投緣。
其後二日,慶之自是手筆不停,将六卷兵法一一抄錄,每每思之,越覺得精妙絕倫。原來此書将兵法,總結成三十六個計謀,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記,每卷六計,每計在解說後,都附以真實戰例,有的是檀公親歷的大小戰役,有的是他總結的歷代名戰。
混戰計中有一計,名曰“金蟬脫殼”,所謂“存其形,完其勢”,在對戰時保存陣地的原形,進一步完備主力轉移的态勢,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進可攻退可守,像金蟬脫去了外殼,悠游于天地,而不被人察覺。檀公再輔以,“死諸葛吓走生仲達”之例,進一步闡述了此計的妙用。
平生遇知己,山中歲月長。三人偶然閑談,說起檀公,沙門濟道慨嘆連連。
檀将軍本出自寒門,年幼失怙,為一家生計,少年時就投身謝玄創立的北府兵。其後,他跟随劉宋的開創者,宋武帝劉裕,戎馬半生,一路南征北讨,平生未嘗大敗。他奠立劉宋基業,輔佐三朝,更數度北伐,功勳卓著,卻在文帝病重,朝堂更疊之際,冠以莫須有的謀逆之罪,與其七子全數抄斬。
據說檀公被冤殺那一日,京師建康地震不止,田間生出許多白毛,有歌謠傳曰,“可憐白浮鸠,枉殺檀江州”。
濟道之父正是檀公幼孫,僥幸活命,隐居齊雲山,曾花費數年,一磚一瓦,一石一木,親手壘成此廟,以偷偷追思一門亡靈,其中佛陀之相,正是以印象中的祖父英姿塑成。他本想舍身入寺,無奈不能斷了檀門香火,只好躬耕于山下。
濟道乃是家中幼子,自幼熟知父親心思,從小發願入佛門,弱冠受牒後,自辟竹舍,修行于此,時時看顧本寺,不致荒草埋沒。
祖老大和陳慶之聞之,都唏噓傷感不已,當真名将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劉宋冤殺檀将軍,自斷長城後,不過二十年,被蕭齊所代,蕭齊不修德政,不過二十年,又被自家子侄所篡。石頭城往事如煙,時過境遷,只有這座小小的籌沙寺,隐沒于雲海松濤之間,靜靜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