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樹下講古

碧葉亭亭,魚翔淺底,正是南國水鄉的仲夏時節。時值中午,烈日當頭,直曬得田間地頭暑氣蒸騰。村口那株上百年的大榕樹,如同撐起一把綠色巨傘,擋住火辣的陽光。微風時而吹過,樹葉簌簌作響,伴以蟬蟲歡快的叫聲,彷如奏起一首夏日序曲。樹下綠影斑駁,圍坐着一群納涼休息的村民,有已在田野勞作一朝的農夫、有在河邊采蓮歸來的少婦,還有十幾個稚氣未脫的孩童,正自聚精會神地聽着一個滿頭銀發的老者評書。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是一種傳統的口頭講說表演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用母語對人說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這評書老者姓史,聽說年輕時曾走南闖北,閱歷豐富,村民們都叫他“史老伯”。史老伯身穿青布長衫,手持一把山水畫折扇,端坐在一張小桌前。桌上放有一杯綠茶,一塊止語木,另點有一炷香。只見他呷了一口茶,清清嗓子,朗聲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史老伯道:“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這首七言絕句,說的是大旱之年,酷熱難耐,把莊稼都烤焦了。農民眼看收成無望,無錢賦稅,心急得像湯煮油煎一般。那些公子王孫不下地勞作,居然還搖着扇子喊熱。有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老夫昨日提到,先帝為營建北京、修治運河、北征沙漠,徭役征斂不息,山東民衆首當其沖。加之連年天災,百姓生活困苦。唐賽兒父親被抓到卸石棚上去做苦力,丈夫林三又在讨要糧食時被官府打死,委實聞者傷心,聽者落淚。”

“話說這林三死後,唐賽兒前去掃墓,在歸途中偶得一個石匣,內藏有一把寶劍、一本兵書。唐賽兒日夜學習,竟通曉諸術,遂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宣稱能知生前死後成敗事;又能剪紙人紙馬,使其互相争鬥;如需衣食財貨等物,用法術即可得。唐賽兒傳教于于山東蒲臺、益都、諸城、安丘、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之間,貧苦農民争先信奉。正是: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裏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這時,一個十五六歲、身材壯實的少年嘆道:“施法術就可得到衣食財貨,世上竟有如此神奇之事?怎麽我就沒能撞見這個石匣呢?”另一個年紀略小、黑黑瘦瘦的少年眉頭一蹙,道:“不勞動就想有收成,那是不行的。別人有的東西,不必去羨慕。”壯實少年嚷道:“那是你也沒有,才這麽說話。若是你也有法術,難道你不施法來玩嗎?”黑瘦少年一時語塞,道:“那……那也得看場合,不能亂用。”

史老伯一拍止語木,提醒聽衆安靜,續道:“永樂十七年,唐賽兒率衆兩千餘人,以紅白旗為號發動起義,占據卸石棚寨,利用益都山區有利地形,擊殺前來鎮壓的官兵千餘人,由此聲威大震。附近等數十支隊伍紛起響應,燒毀官衙、開倉濟貧,打擊官府和豪富地主,竟發展至數萬人衆。地方官慌忙寫告急文書,上奏朝廷。為控制局面,先帝派出莒州千戶孫恭前往卸石棚寨招安誘降,卻被唐賽兒怒斬了來使。”

“招安不成之下,先帝任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都指揮使劉忠為副總兵,精選五千精銳人馬前去鎮壓。臨行之前,先帝面授機宜:‘賊憑高無水,且乏資糧,當坐困之,勿圖近攻。’可惜這柳升剛愎自用,認為‘小小賊寇,不日即可平定’,率兵再次包圍卸石棚寨。唐賽兒利用官兵驕橫輕敵的弱點,派人以‘寨中食盡,并且無水’為由詐降,将官兵主力調往警戒城東有水的地方,自己卻集中兵力,在深夜向防禦薄弱的敵營發起突襲。夜二更時,起義軍攻破官兵軍營,殺死副總兵劉忠。當官兵主力趕到時,唐賽兒已指揮起義軍從容轉移。正是:

誰說女子執針線,看我巾帼破敵陣。

身陷重圍何所懼,刀光閃處取首級。”

樹下的男女老幼聽得出神,仿佛眼前出現了千軍萬馬,馬蹄生風,塵土飛揚,刀槍相擊,砰砰作響,正自鬥得激烈;自己則身處軍營,調兵遣将,遠觀戰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壯實少年驚叫道:“聚衆造反,那可是要殺頭的事兒!既然施法就可得到衣食財貨,怎麽不用法術解決?”黑瘦少年摸摸腦袋,沉默不語。

史老伯打開折扇,輕搖幾下,續道:“與此同時,各地起義軍也與官兵展開搏鬥,其中以安丘城的戰鬥最為激烈。當時,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義軍一萬餘人圍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時,在山東沿海負責防備倭寇的都指揮衛青率兵趕到,使起義軍腹背受敵,最後失敗。地方首領趙琬被俘就義,起義軍死傷兩千多人,被俘者四千餘人,皆被官兵所殺,妻小被官府沒收為奴。”

“柳升則指揮軍隊追擊從卸石棚寨突圍的起義軍,把俘獲的将領全部處死。然而,起義軍首領唐賽兒卻趁亂逃走。先帝震怒,以‘追剿不力’罪逮捕柳升入獄,以‘縱盜’罪處死參議、按察使、布政使等十二人。為防唐賽兒出家為尼,混入道姑行列,先帝又下令将一萬多名尼姑、道姑逮往京師诘問,但唐賽兒還是不知所終。至此僅兩個多月,唐賽兒起義便被官府鎮壓下去。嗚呼!正是:

Advertisement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蹰。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評書老者說一段、吟一段,時而嬉笑怒罵,時而淺唱低吟,直聽得衆人托腮沉思,搖頭嘆息。史老伯笑道:“各位鄉親隐居在這桃花村,當真是世外桃源一般。正所謂: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外間諸多亂事,聽着新奇就好,又多憂心作甚?承蒙諸位厚愛,話本‘唐賽兒起義記’到此結束。明日老夫将開講長篇話本《水浒傳》,還望各位繼續捧場!”說罷取出一只木盤,走向人群。桌上那炷香此時也正好燒完。

衆村民便有人取出兩三文錢,放入盤中,轉眼間便得了幾十文錢。史老伯作揖道謝,人群陸續散去。那兩個少年仍坐在地上,呆呆地回味着剛才的故事。

“木頭,你還愣在這裏做什麽?”一陣銀鈴般清脆的聲音傳來,從後走來一個眉清目秀、身姿輕盈的豆蔻少女,嬌嗔道,“今日申時鎮裏在杏花村舉辦蹴鞠比賽,你該不會忘了吧?咱們桃花村可就指望你這個‘球頭’啦!”

那黑瘦少年應道:“哎呀!聽評書入了迷,真是忘了。多虧陶家姑娘提醒!”說罷便起身跟着少女,大步往杏花村去了。壯實少年也站起身,道:“嘿!木頭、晴兒,別走那麽快,等等我呀!”說着也匆匆跟去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