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蹴鞠小子

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三個少年男女正行進間,天上突然響起幾聲悶雷,随即下起瓢潑大雨,只好躲進路旁涼亭暫避。眼看這連綿雨勢,黑瘦少年心裏焦急,說道:“不知這雨何時能停,但願不要影響下午比賽!”壯實少年笑道:“夏天的雨下不長久,很快就停了,正好敗敗暑氣。”少女則不住望向黑瘦少年,眼波流轉,滿是笑意。

這少女姓陶,單名一個晴字,年方十四,是桃花村村長陶景的閨女。相傳在幾百年前,陶氏族人的一支,為躲避中原戰亂,南遷至嶺南鄉野地區定居。這支陶氏族人的先祖在修撰家譜時,因向往東晉詩人、陶氏名人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隐逸生活,又有感于自身的命運,與五柳先生所寫的《桃花源記》詩文十分相似,遂把定居生息的村落命名為“桃花村”,又在山上種下大片桃花林,自诩為陶淵明後人。然則世事多有巧合,真僞已不可考。随着年月流逝,不少中原人士也先後來到此地避難,繁衍生息。有道是“天高皇帝遠”,衆人在這遠離紛争的鄉野之處耕作紡織,安居樂業,小村不斷發展壯大,後又衍生出“杏花村”、“梅花村”、“荷花村”等幾條村落,在山野中自成一片天地。

黑瘦少年随母親姓楊,名樂康,自幼便沒了父親,與母親楊珍相依為命。楊樂康和陶晴差不多大,因皮膚曬得黝黑,有時又呆頭呆腦,倔得像塊木頭,認準之事就定要去做,便被陶晴叫作“木頭”,卻是村中玩蹴鞠的一把好手。壯實少年也姓陶,是陶晴的堂兄,因體健如牛,又在家中排行老大,便得名叫“大牛”。三人相識微時,青梅竹馬,是從小玩到大的玩伴。

過了不久,大雨果然停歇,暑氣稍有收斂。一道彩虹挂在藍天白雲之間,地上青草沾滿水珠,散發出清新的氣息,更是宜人。三人繼續前行,一盞茶的功夫便到了杏花村。只見村內曬谷場中央已放置一個朱紅色方形球門,高約三丈,寬約一丈,上方有兩尺多的橢圓形孔,暗合“天圓地方”之意。場地外早已圍着不少看熱鬧的村民,正翹首以待蹴鞠比賽開始。

看到此景,楊樂康登時精神大振,與陶大牛以及十位同村的小夥伴,換上整齊的紅色布衣,來到場地一側,分前中後陣型站好。楊樂康坐鎮中軍,陶大牛位居前部,迎戰身穿青色布衣的梅花村隊。陶晴站在人群之中,一雙秋水明眸,始終不離“木頭”。

桃花、梅花兩村各克強敵,會師決賽,實力不相伯仲。與桃花村依仗個人相比,梅花村更注重團隊配合。梅花村的“球頭”名叫王小虎,戰術靈活多變,更是楊樂康亦敵亦友的對手。看來今日有一番龍争虎鬥了。

咚!只聽裁判擊響牛皮鼓,比賽随即開始。“球頭”王小虎率先開球,傳給“跷球”,然後按規則在“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之間傳球,傳球過程中,手不準觸球,球不得落地,最後又傳回給王小虎,由“球頭”射門,把球踢向“風流眼”。皮球劃出一道弧線,從圓孔中穿過,徑直向楊樂康飛來。

楊樂康微微一笑,輕舉雙臂,使出一招“燕歸巢”,用胸口穩穩把球卸下,皮球滑向腳邊,然後用左腳一墊,把球傳了出去。未幾,皮球傳了一圈,重新回到楊樂康腳上,只見他腳尖輕輕一挑,皮球劃出一道高抛物線,剛好吊過風流眼,旋即從高而下,落向地面。梅花村的“左竿網”見情勢不妙,忙急跨幾步,伸長右腳去勾,然而皮球貼門太近,還是反應不及,皮球應聲落地。一籌結束,桃花村先拔頭籌。

話說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蹴鞠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在漢代獲得較大發展,唐宋時期最為繁榮。詩人陸游曾寫下“蹴鞠場邊萬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詩句,正是描述當時鹹陽城內熱鬧的蹴鞠競賽場面。

蹴鞠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兩邊有像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十二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球入對方球門多者勝。漢代時軍隊曾以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

到了唐宋時期,文治之風日盛,蹴鞠玩法更趨多樣,發展出間接對抗和白打的形式,女子也可參與其中。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場地中間隔着一道球門,上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當下桃花、梅花兩村對踢的,便是間接對抗比賽。

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蹑、搭、蹬、撚等,時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堂,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撈魚”、“金佛推磨”、“觀音坐蓮”、“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太妙了!”陶晴撫掌贊嘆,臉上充滿欣喜。人群中也傳出陣陣喝彩之聲,楊樂康只是呆呆傻笑,露出潔白的牙齒。王小虎則苦笑搖頭,不住打量四周,尋思制勝良策。

比賽重新開始。雙方你來我往,互有攻防,皮球上下翻飛,動若流星,觀衆凝神關注,彩聲連連,鬥得好不熱鬧!正所謂“棋逢敵手,将遇良才”,楊樂康球技雖高,梅花村也頗具實力,一直緊咬比分。“十比十平!”裁判高聲報分,比賽已來到決勝一籌。

輪到桃花村發球。三傳兩導之下,皮球已回到楊樂康腳上,只見他輕颠幾下,稍作調整,使右腳外腳背淩空抽擊皮球下方。皮球穿過風流眼後,帶有強烈旋轉,軌跡飄忽不定,落點極難判斷,正是出奇制勝的“風擺荷”腳法。

梅花村衆少年齊上,在落點下方圍成一個圓陣,各自伸出右腳,腳底相觸,單足立地,擴大接球範圍,好一招團隊協作的“觀音坐蓮”!皮球落在圓陣之內,滾動到王小虎腿上。王小虎右腿一擡,皮球高高躍起,衆少年抓緊時機,退回原位,防住了這次進攻。

Advertisement

王小虎深吸一氣,腳弓端出皮球,策動反擊攻勢。皮球傳了一圈,回到王小虎腳上。只見他瞄了一眼,使出一招“拐子流星”,出右腳将球斜向上掃出。皮球斜飛而出,擊中了風流眼的楣底,軌跡産生折射,飛向桃花村場地的一個水坑。

這下變故猝不及防,除去楊、王二人,衆人都看得呆了。楊樂康無暇思索,向前急跨幾步,要去伸腳救球。沒想到大雨過後,地上尚有積水,難免踩中水坑,拖慢腳步。眼看皮球就要在半丈前落地,楊樂康順勢倒下,以手撐地,右腿成風車狀轉動,使出一招“旱地撈魚”,堪堪在離地一尺處夠到皮球,随即向上一踢,皮球再次飛起。楊樂康輕舒一口氣,緊接一招“鯉魚打挺”,從地上騰躍而起,濺起不少泥水。皮球此時正好落回腳邊,楊樂康左腳一勾,把球傳出,也防住了這次反擊。

“妙哉妙哉!”一把洪亮如鐘的老年男聲叫道。這個回合雙方均使出渾身解數,解開對手出的難題,直看得場下觀衆無不彩聲雷動,大呼過瘾。王小虎眼見利用地利的戰術被破,登時洩了氣。楊樂康把握時機,使出一招“轉乾坤”,終于取得這決勝一籌,贏下蹴鞠比賽。

“耶!我們贏了!”陶大牛大聲歡呼,與幾位同村隊友抱在一起慶祝。陶晴在場下也喜笑顏開,心道:“虧你這個‘木頭’,竟想出這種辦法救球,真一點也不愛惜我織的這件球衣!”。盡管輸了比賽,王小虎卻心悅誠服,上前拍拍楊樂康的肩膀,笑道:“玩蹴鞠,我真服了你啦!”楊樂康連忙擺手道:“不不不,你也踢得很棒嘛!”衆少年笑作一團,歡聲笑語響徹小村。

“好俊的腳法!”人群中突然走出一個松形鶴骨、神采飛揚的老道士,一個酒葫蘆別在腰間,正是先前在人群中喝彩的老者。但見他一手捋着花白的長須,一手搭在楊樂康的肩上,頗有道骨仙風。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