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我贈的是書,也不是……
第11章 我贈的是書,也不是……
‘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出自《詩經·木瓜》,乃是詩經中廣為傳頌的名篇之一,許多書香世家的子弟确然五六歲就會背了。但當真要做到其中那份豁達,別說六歲女童,就是飽經世事的成人,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黛玉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那麽坦蕩,沒讓人瞧出她有絲毫功利或不舍,總讓人覺得不真實。林如海自己三歲啓蒙,年方弱冠中探花郎,論資質悟性,林如海自是極高,論早慧,林如海也不讓他人。但是是林如海自忖和愛女相比,自己不如多矣。這便是天賦。
不過這樣出色的女子,不也是自己的女兒麽?林如海一笑:“與人結交如沙中淘金,并非以木瓜相贈就能得到瓊琚相報。但若以算計相贈,卻是定得不到真誠相報的。玉兒坦蕩,是好事。”
坦蕩是好事。這道理,黛玉上輩子就明白了。榮國府汲汲營營,流于算計小道,不就最終風流雲散了麽?
黛玉極認真的點頭道:“玉兒記下了,謝父親教誨。”
林家父女贈書之後,柳行果然每日在林如海落衙之後都會來一趟林家。賈敏畢竟是官太太,又出身國公府,雖是每次診病必有兒女仆役在場,但是林家除了夫妻兩個便只有極年幼的一子一女兩個小主子。這柳郎中生得可不是一般的俊美,若是每日皆往林家往來,不知道被人編排出什麽來。
柳行是個周到人,既然得了林家的恩惠,便将許多事一并想周全了。每日林如海落衙之後柳行再來,自然編排不到賈敏什麽。
初病倒的時候,賈敏也是憂心忡忡。一雙兒女這樣小,自己且得熬十幾年才能看着兒女嫁娶,至少這兩樁大事定了,自己才能走得安心吧。不然萬一林如海續了弦,也不知道續室怎麽待一雙兒女。
但是這幾日下來,賈敏見黛玉年紀雖小,倒也把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下人們擔驚受怕好幾日,也不大敢糊弄這位姑娘。當然,最主要的是,糊弄也糊弄不住的。自己吃了柳郎中的藥,也覺身上一日日的松快了些,賈敏倒不似先時憂愁,開懷了不少。
當然,這病不是一兩日能痊愈的,黛玉瞧着賈敏精神頭不錯,便也滿意了。如果真是早期子宮癌什麽的病,用傳統醫藥能壓制住病情,或是奇跡般的治愈,都不是一日之功,藥到病除黛玉是不敢想的。
自從給柳行贈書之後,林家諸事總算捋出個頭緒來,黛玉便有時間考慮大事了。
現在于林家而言,最重要便是穩住太子殿下的地位。但是林如海的官職,外放江南固然是一等一的重臣,若是放在帝都,不過是中等人家。加上交通不便,就算和太子妃姐姐時常有通信,但是每每信送到了,京城的局勢都不知道又變了幾回了,再回信又跑一趟,林如海就算再思慮周全,任何建議都沒有時效性。沒時效性,林如海索性不給長姐出主意了。
如今太宗皇帝年歲一天天高了不說,還有好幾位虎視眈眈的皇子呢,就自己這太子妃胞弟的身份,與其出些沒有時效性的主意被人盯着,還不如坦坦蕩蕩什麽都不做。
林如海前世倒是心懷坦蕩什麽都沒做,問題是你什麽都不做,等于坐以待斃呀。黛玉思索了幾天,她于朝堂之事知道得少,就是林如海已經外放七年,即便有些官場消息,只怕對京城的局勢掌握,也不是最及時的。
黛玉思量了幾回,還是決定跟林如海提一提京城的事。
Advertisement
這日用過晚膳,黛玉跟着林如海到了書房。有黛玉這樣的資質,林如海的書房對黛玉已經半開放了,除了他辦公的文書不能動,其他的書都是緊着黛玉翻看的。當然,正經重要的文件,黛玉也接觸不到就是了。
黛玉到了書房,林如海以為女兒又要尋什麽書看,黛玉卻揮揮手打發了下人,道:“父親,眼看便入夏了,今年的中秋節禮,不如早些備了,打發人送入京城。”
林如海聽了,失笑道:“這端午還沒過,怎麽就備中秋的禮了?”
黛玉早就想好了,不急不緩的道:“這不是母親病了麽,也該寫封信送到京城報信。既派一趟人是進京,派兩趟人也是進京,不如便将中秋禮也備下了,一并帶過去。”
因林家外放,除了紅白喜事,京城各處便只走三節兩壽的禮。三節為端午節、中秋節和年節。今日五月初四,明日才到端午,林家上京城送端午節禮的人都還沒回來,現在就打發人又走中秋節禮,着實反常了些,也太快了些。
雖然是對着自己的閨女,但閨女處事着實不像孩童心性,林如海覺得黛玉此舉,是有深意的,便笑:“每年咱們家走三節兩壽的禮,都是算了日子的,皆是前後那幾日到。若是到得太早或是太晚,少不得引人多思多想。”
這道理黛玉自然懂,後世衛星通信,又是幾層加密,還擔心被人攔截監聽呢。古時候交通不便,送信唯有那幾樣方式,越發容易被人探得信息。當然,古人也有各式各樣的密碼,或是通信雙方事先約定,或是信件上有特殊記號。林家這樣敏感的身份,如果不是因為行程耽擱或是別的事,送節禮偏離既定的日子太多,已經足夠引人遐想了。
黛玉笑道:“這樣才好。咱們家最近發生這麽多事,也該告訴姑姑一聲,父親就按發生的事直白寫了,連節禮一并送入東宮府,也省得姑姑懸心。”
林如海是什麽人,自然一下就聽懂了黛玉的言外之意。林家這樣的人家,人口簡單,尚且被人算計子嗣性命。太子殿下何等敏感的身份,好幾個不安分的兄弟呢,自己寫一封說家常的信,若是長姐是個有心的,足以給東宮警醒。如果節禮沒按慣常的時候送,定然也會加深這種提醒。
東宮萬事皆安便罷,若是東宮卻有人背主,太子殿下夫婦看了自家的信,多徹查清理一遍身邊人,尤其是警惕平日從不會防備的親信,自是有益無害。
只是黛玉畢竟才剛六歲,這個的素養,簡直駭人聽聞。除了天生敏銳,找不到其他解釋。“玉兒,在家時候,敏捷是無妨的,若是在外,莫要太過出挑才好。”女兒才幹如斯,林如海不能沒有一絲擔心。
黛玉點頭道:“玉兒記下了。”若非原着中太子今年底就要被罷黜,黛玉是不願意提這個醒的。
自然,黛玉不提,憑林如海的才智也能想到。實際上林如海就是這麽打算的,不過他比之黛玉保守一些,這封如實描述林家諸事的信,林如海是打算按原定的時候并中秋節裏一并送入京城。不然,他便不會将林家幾個背主的奴才報官。
既然報了官,姑蘇林氏,太子妃母家出了丫鬟謀害幼主的事,自然是要傳入京城的。在林家節禮到太子府之前,長姐應當已經知道了此事,到時候看了自己的信,也會将身邊平素十分信任的人清一清。
自林清嫁給太子,林氏一族的命運,便和東宮綁在一起了,小心些總沒錯處。
黛玉自然也知道父親既然同意将墨韻幾個報官,便想好了借此事提醒一下太子妃姑姑。但是這幾日父親都沒提這件事,可見在父親看來,此事不急。那麽,黛玉則不得不催促一下父親。
現在東宮剩下的自救時間,已經不足半年。就是快馬加鞭的将信送去,黛玉只擔心時間不夠。
經黛玉如此提議之後,林如海認真考慮了一下,因他不知東宮的處境已經十分兇險,依舊覺得搶這兩月的時間不是十分必要。當然,就是送禮的隊伍早出發幾日,也沒有多大壞處,便就如此定下來。
三節兩壽的禮,皆有定例,置辦起來不難,林如海和賈敏商議着,也讓黛玉照着單子學着置辦,賈敏為其掌眼把關即可。
賈敏經過柳行的精心調理,不管病痛全祛沒有,精神頭是足了不少,眼見有老成的管事幫襯着,黛玉将內宅打理得不錯,便也樂得靜養。
她如今想得開,林佑那樣緊急的情況,都讓黛玉救來了回來,不是祖宗保佑是什麽呢?自己若強撐着病體理事,壞了身子,不能送閨女出格,不能娶一房滿意媳婦,才是愧對祖宗呢?若自己真心疼黛玉,便快些養好了身子,再将黛玉肩上的擔子摘了,省得兩頭沒抓住。
今年的禮,大部分是按往常的例走的,但是親近的人家,也要添一二分。林如海今年升蘭臺寺大夫,點兩淮鹽運使,可是升了官職的,節禮自然水漲船高,當然,別人送到林家的禮也會添的。
黛玉翻看了林家外放以來送的禮單,綜合一下拟出今年的單子來,再酌情添減,便拟出了今年的禮單。大部分都因林如海升職添了,也有減的。比如榮國府二房。
榮國府二房用林家人的話來說,便是有仇。但是就目前的證據來說,榮國府還當真能推個幹淨。黛玉想了一下,直接把舊年二房送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的送回去了。
墨韻和孫寬夫婦都送到了官府,榮國府遲早得知道林家已經查到當年的事了,面子功夫自然就不用做了。至于賈母和長房那裏。憑良心講,外祖母對自己的事,雖然算不得十分周到,但是沒有外祖母,前世自己在榮國府的日子只有更難過的。一來看賈敏的顏面,二來看前世的情分,賈母那裏的節禮和壽禮,黛玉都按以往的份例準備了,沒增沒減。
還有便是榮國府長房。長房之于林家,仇恨自然是沒有的,至于情分麽,除了賈赦和賈敏的血脈情分外,好像也沒別的。但要讓黛玉說,前世賈琏夫妻相較于其他人,對自己也算照拂了。黛玉給榮國府長房備的禮自然便添了一二分。
另外寧國府的禮也添了。如今襲爵的是賈敬,賈敬還在兵部任右侍郎。原着裏,黛玉進京時候,賈敬已經避入道觀了。那麽賈敬避禍,也發生在太子落罪之後。如今太子安好,賈敬也是寧榮二府實權最高的人。除卻這個,賈敬還是太子伴讀,從利益捆綁的角度講,寧國府和林家關系更緊密一些。
至于東宮的禮,黛玉也自是添了些。東宮不缺好東西,難得的便是周全二字。當然,節禮都是其次,最最要緊的便是林如海的親筆信。林如海探花之才,寫這封家書也不講文采斐然。只用簡單詞語平鋪直敘,并無誇大,也無渲染,偏偏讀之令人覺得驚心動魄。
林如海寫信的時候黛玉就在書房,寫完之後直接将信遞給黛玉看了。黛玉看完,忍不住暗暗咋舌,父親寫的都是大實話,都是發生過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太子妃姑姑看了會怎樣。
這頭林如海的信寫完,那頭黛玉的禮單也理完了,不但京城的親朋戚友該走的禮十分周全,連蘇州老家和揚州任上,之前任職的九江還有來往的人家,的也都一并理出來,寶慶堂的柳行也有一份。當然,就近的禮單雖然理出來了,倒不急着置辦。等臨近節下了,再置辦齊整送去不遲。
賈敏看過黛玉理的禮單,頗為感動。王氏那樣害林家,林如海父女并未遷怒賈母和賈赦,這自然是瞧在自己面上,可見是看重自己的。
“就這樣挺好,也無需添減什麽。只一樣,林忠夫妻還沒回來,這一回卻是派誰進京才好?”賈敏道。
林忠是林家外管家,日常管着京城的田莊鋪子收租和京城禮物往來。林家是士族,即便如今外放,維護京城人脈也是一等一的大事,林忠幼時就和林如海一起念過書,讓他跑京城節禮是最妥當不過的。不過現下,林忠剛上京送過端午節禮,此刻應當還在回城路上。
林如海道:“你呀,就是愛操心。難道除了林忠夫婦,咱們家就尋不出可靠的管事了不成?我瞧着,張河就不錯,再多派幾個機靈的管事并婆子同去,便妥當了。”張河當年也是林如海幼時長随之一,也是一起念過書的。而且張河也經常跑外省禮物往來,也都是穩妥可靠的。這才剛走了蘇州老家的端午禮回來。
賈敏聽了,便沒再說什麽了。
林家剛整頓了一番,下人們辦事沒半點拖沓,也不敢敷衍,很快,諸般節禮就置辦齊整。臨行前,又囑咐了這回進京的諸人一遍,到誰家走禮,該注重什麽禮節,如何應對,都對答如流了,林如海才打發一行人随護送鹽稅入京的官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