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散朝之後,林如海……
第46章 散朝之後,林如海……
散朝之後, 林如海走出金銮殿沒幾步,便被王子騰叫住了。
林如海回頭,見王子騰大步流星的走來, 咬牙切齒的道:“林大人,不覺得逼人太甚麽?”
林如海大約能猜到王子騰說的乃是賈王氏和賈政和離的事, 再加上還銀, 王子騰自然對自己是恨入骨髓。不過林如海依舊保持了一貫的儒雅風度, 淡淡的道:“王大人說笑了,金銮殿外, 林某豈敢逼迫于人?若是王大人不服, 可呈到禦前。”
這,叫王子騰評價,林如海真的很擅長一句話噎死人。就像王子騰擅長用威勢壓人一樣。但是現在王子騰還真的感覺到了處處受林如海掣肘。
以前, 王子騰任京營節度使,但凡有心一争的皇子, 皆會給王子騰幾分薄面,王子騰如魚得水。自從甄應嘉一倒,二皇子失去競争力, 局勢逐漸明朗, 王子騰也沒那麽炙手可熱了。
所謂争, 首先要有實力一争;其次也要看太宗皇帝的态度。若是太宗擺明了偏向東宮,下頭的皇子再和京營節度使來往過密,則頗有些說不清道不明了。現在, 皇子們至少明面上已經開始和武将們避嫌。
王家産業大, 來錢的路子也多,王子騰不怕朝廷催還欠銀,但是賈王氏與賈政和離, 對王子騰而言是個極壞的信號。這意味着賈家徹底和王氏做切割,那麽沒有人會再為王氏所做那些事兜底。
今世因為太子好端端的,賈赦雖然胸無大志,還沒有到胡作非為的地步,賈王氏包攬訴訟,用的還是娘家的勢力。王氏得罪林家,王子騰心知肚明,以前林如海外放倒沒什麽,現在林如海貴為尚書,有東宮做後臺,若是林如海追查王氏的舊事報仇,必是牽連到自己。因而王子騰不得不向林如海服軟。
“冤家宜解不宜結,若是我那妹子有什麽開罪林大人的地方,不如我做東,給我那妹子和林大人做個和解。以後林大人若有差遣,我必當盡力。”王子騰滿臉誠心的道。
因是金銮殿外,二人說話自然引人注目。當然,兩人說的也是私事,不牽扯朝堂,不怕被人聽見。但是王子騰的弦外之音,林如海聽懂了。
林家一部尚書,東宮妻族,有什麽地方用得着京營節度使呢?林家用不上,但是東宮用得上。王子騰,這是在用京營節度使投誠東宮換蓋住王氏的事,誠意不可謂不足。
但是林家是士族,士族有士族的驕傲和風骨,即便與東宮是姻親,也并非是東宮的附庸。林家,不必委曲求全的用林家的委屈去換王子騰的效忠。王子騰作為臣子,效忠朝廷就夠了。
正因為林家是林清的娘家,才越發不必為了東宮做任何犧牲,也不用因林清是太子妃而仗勢欺人。大道直行,做什麽事都有理有節,便是對林清最好的支持。歪門邪道,只要走過一次,便既是污點,也是把柄,風光的時候沒有什麽,落魄的時候自會成為被攻擊的弱點。
林如海淡淡的道:“王大人說笑了,林家存世,靠的是族人上進,不敢勞動大人。”
王子騰愣了一下,沒想到林如海居然如此幹淨利落的拒絕了。自己這話的言外之意,林如海聽得明白,其他人也明白。林如海雖然可以裝糊塗,義正辭嚴的拒絕。但是這樣的話,一旦被有心人傳入太子耳內,也可以做一番挑撥。林如海憑什麽都不跟東宮商量,就直接拒絕了自己的投誠?扼殺了東宮擴大勢力範圍的機會,以後太子還會如此信重林如海嗎?
Advertisement
王子騰嘴角略微上揚,用極自信的口吻問:“林大人确定?”
林如海也用極自信的口吻道:“王大人貴為京營節度使,只有皇上能差遣,王大人也只能聽皇上差遣。”
若不是在金銮殿外,王子騰真的想打人。原本是試探着看看能不能和解,若是不能,便挑撥一下東宮和林如海的關系,怎麽看自己都不吃虧的場面,三言兩語的,就叫林如海反挑撥了皇上對自己的看法。
混賬讀書人!就會耍嘴皮子!
王子騰壓下心中的怒火,問:“林大人,當真沒有商量的餘地麽?”
林如海倒是一臉真誠的勸王子騰:“雖然王大人和王氏兄妹情深,但畢竟違法亂紀的是王氏,其實王大人不必趟這趟渾水。”
如果不是在金銮殿外,王子騰看了林如海這一臉的語重心長,都想打他一拳。我為的是王氏那不成器的嗎?我擔心的是我自己!
王子騰被林如海噎得不輕,正準備繼續勸說,賈敬走來道:“原來如海兄弟在這裏,我說,你要上奏催還欠銀的事,怎麽也不跟我先漏點風聲,打了我個措手不及。”
林如海笑應道:“我剛到任上,戶部的事千頭萬緒,光一把舊賬就折騰這許久還沒清理清楚,哪有心思弄這個。你分明知道這原是禦史臺和翰林院推動的此事,怎麽來怪我?”
二人說着,邊聊邊一道走了,誰還理會立在一旁的王子騰。
王子騰瞧着二人的背影,恨得緊捏雙拳,拳頭上青筋蹦起。演!你倆繼續演!賈敬作為賈家族長,這次将王氏從族譜除名,出謀劃策,出力不少,而這一切,恰好發生在林如海回京之後。王子騰甚至覺得,什麽改賬,還銀,都是林如海和賈敬一起設下的毒計。
先将王氏除名,将賈家摘出來,再一系列組合拳出擊,王子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但是誰會管他呢?王子騰向來信奉斬草除根,只不過素往都是他斬別人,不留餘地,如今,他有可能是被斬那個而已。
既定計劃進展順利,今日林如海心情不錯。黛玉在昏定的時候看了一眼父親的表情,便放下心來。催還欠銀,不但能一舉除掉王氏,還能讓父親立一大功績,在戶部站穩腳跟,有了根基,而後可以一樣一樣消除那些不穩定因素。
用過晚膳,林如海又将黛玉叫到書房。父女兩個歸坐之後,林如海将朝堂上的事大致跟黛玉說了。他既然決定尊重黛玉的智慧,便不會對黛玉再有所隐瞞。更何況這次改賬催銀,聲東擊西的連環計,乃是黛玉提出的。
“王子騰上鈎了。”林如海對黛玉說了六個字。
黛玉想了一下,道:“那麽,京營節度使的位置,誰有機會?”除掉一個王子騰不是重點,重點是王子騰落網之後留下來的權力真空,不能落到九皇子手裏。
林如海修長的手指敲了敲書桌:“京營節度使在軍中也是極重要的位置,盯着的人必是不少,且看聖人怎麽用人吧。此事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黛玉回頭瞧了一眼窗戶方向,淡淡的道:“只要此事太子殿下能穩住別插手,便有六成以上的把握,若是情況好,則是八成。若是太子殿下沉不住氣,則降到四成。”
為官多年的直覺,林如海也知道東宮不宜插手此事,但是像黛玉這般篤定的量化成幾成把握,林如海卻沒那麽自信。自然,林如海不會知道黛玉這是在後世部隊養成的思維方式,後世的軍隊做分析的時候,會将一切參數量化,現下沒有那麽先進的超算模拟,但是黛玉更習慣這種數據化的分析。
“玉兒為何如此篤定?”林如海問。
黛玉依舊一副成竹在胸的小模樣,語氣極平靜的說:“所謂料事如神,不過是多花些心思揣度人心爾。聖人如今的年紀,身體狀況,和鐵網山之亂之後下定決心整頓江南官場,都說明一件事:聖人是個疑心頗重的人。
原本父親推動記賬改革,催繳積年欠銀,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父親的身份,是太子殿下的妻弟。父親雖然一片公心,但這一系列利國利民的舉措也必然導致王子騰落馬,京營節度使空缺。
若是太子殿下圖謀此職位,則會讓聖人覺得父親之前為國為民的舉措乃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反而不美。若是太子沉住氣不為所動,則聖人必不會懷疑父親的利國之舉。
如此要職,誰有所圖謀,誰就會被聖人疑心。若是全都按兵不動,太子殿下乃是儲君,将權利過渡給儲君,乃是順理成章。再則,改賬冊,清積欠,原本就是太子一系功勞最大,就是論功行賞,此職也是囊中物。
本就是太子殿下的東西,何必去争?”
本就是太子殿下的東西,何必去争?振聾發聩啊。林如海都覺得,此女若是男兒身,從科第入仕,必然位極人臣,入閣拜相。可惜本朝不是則天女帝之時,女子不能為官,這一番經天緯地的本事,竟然只能困在內宅掌管中饋。
“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雖然我們都有充分理由勸太子殿下不參與此事,但是除了我們而外,東宮尚有許多屬官。見了京營節度使這樣的肥缺,東宮屬官中必有動意者,若是他們勸動了太子,則此事便不好辦了。”林如海坦言自己的擔憂。
黛玉略沉吟了一下,道:“東宮屬官,或有眼光長遠者,或有囿于眼前者,端看太子殿下怎麽用人。所謂明君,用人眼光獨到爾。”剩下的半句話黛玉沒說了。自古昏君,哪個不是從遠賢臣親小人而起呢?若是太子連谏言的好壞都判斷不出,實在是不堪為儲君。
為君者,要擔當天下的興衰。
林如海便不再說什麽了。如果太子定要采信那些鼠目寸光的言論,實在是自己無力阻止的。但是在京營節度使職缺空出來之前,該争取的還是要争取,于是林如海道:“還有幾日就是十五,你和你母親進宮一趟,勸勸你姑媽。你姑媽的話,太子殿下是聽得進去些的。”
黛玉點頭應是。
所謂運籌帷幄,最重要的便是前瞻性和準确性。至少從目前事态的發展來看,黛玉的準确性是極高的。至于前瞻性,還需要靜候事情的發展進一步驗證。
總是,林家父女都籌謀到王子騰落馬,東宮一系的官員得京營節度使之位了,事情的真正發展進度才走到清積欠這一步。且這一步走得頗為艱難。
說了一回京營節度使一職的事,黛玉又道:“父親不若寫幾封信南下。”
林如海知道女兒不會無故說這個話,便問:“什麽事?”
黛玉道:“眼看着王子騰必是要落馬的,王家一倒,閩、粵、江、浙沿海的洋船貨貿,便空出許多商機,商人逐利,必有許多人想插手這些生意。但是自古以來,官商勾結的事屢見不鮮,若是有人盯上這些生意,必要四處打點疏通?”
林如海皺眉道:“玉兒的意思是,告訴族裏,提前布局,也搶一些海貿生意?”說真的,林如海不太贊成這樣做。誠然,海貿生意的确是利潤極大,但是也極危險。況且,江南官場剛整肅過,皇上對官商勾結也忌諱,自己前腳整頓了江南官場,後腳鬥倒王子騰就布局海貿生意,終歸是給人留話柄。
更別說許多商人為了利潤,做些喪心病狂的事,自己遠在京城,若是沾染海貿生意,終歸是無法約束手下商人。退一百步講,就是自己手底的商人約束好了,商人之中良莠不齊,也難免被人利用構陷。
黛玉略微揚眉,卻搖頭道:“自然不是。”
林如海一看到女兒這樣的表情,就知道閨女必有好主意,道:“玉兒又想到什麽,願聞其詳。”
只聽黛玉道:“父親不妨寫信給楓叔祖,叫他約束族中子弟,別沾染海貿的事。另外,也讓柳郎中給柳征大人休書一封,別沾此事。海貿生意這樣大的利潤,盯着的人自不少。但是海上風浪、海匪,皆是風險,海貿這口飯,乃是拿命在吃,也是因此,做海貿生意的多亡命徒,輕易沾染不得。”
所謂走一步看三步,林如海自然也想到了此節,笑道:“為父也有此意。”略一頓,林如海繼續道:“但我覺得,玉兒還有話沒說完。”
黛玉将目光移向粵海方向,雖然此刻天色已晚,就是窗外的院子也瞧不清了,黛玉的眼中仿佛卻看見了萬裏江山一般:“等王子騰一落網,父親便可上一道奏折,奏請朝廷接管海貿生意。”
林如海聽了先是一驚愣,再是了然,黛玉的此主意,不禁令人拍案叫絕:海貿生意自然是利潤極大,但是也會引來海匪滋擾百姓,內外勾結等等隐患。為此,前朝特地出臺了海禁政策。
本朝王家之所以能壟斷好幾個省份的海貿生意,乃是因為王家武官出身,本就有子弟在沿海為官。海貿賺了淌水的銀子,實則用了朝廷的兵力震懾海匪,說到底其實是假公濟私。
“玉兒怎麽想到如此妙法的?”林如海驚喜道。
黛玉的語氣依舊極平靜,仿佛跟林如海說家常一般:“我只是想着,鹽鐵本就是朝廷專營,既如此,海貿生意也可納入朝廷管轄。不過是在戶部多設一個巡海衙門。若要海貿生意平安,必要朝廷出力操練水師的,既如此,便該朝廷總攬海貿生意。如此一來,至少商人勾結海匪,打劫同行,偏要朝廷出力剿匪,又枉耗國力的事會少發生一些。”
其實黛玉想到的何止于此?穿越後世之後,黛玉依舊手不釋卷,補足了元以後的歷史。在後世那個現實世界,有一段整個民族不堪重負的血淚史,細論起來,跟海禁之後,天|朝水師發展停滞不前有極大關系。
即便本朝在元以後和正史出現了分野,但是自己腳下的華夏大地山川地域與現實世界相同,黛玉對這片熱土的大愛與在部隊的時候分毫不減。黛玉如此提議,乃是效仿後世的商務部,讓朝廷接管海貿。華夏人民勤勞勇敢,做出的各類商品聞名遐迩,海貿的利潤,遠遠不止當前的絲綢、茶葉、瓷器幾樣,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只要朝廷同意由戶部總攬海貿生意,為了保住這難以計量的利潤,朝廷也會操練水師,重視海防。黛玉不知道如此能否讓華夏大地避免那長達百餘年的浩劫,但是努力了,至少是有機會的不是嗎?
黛玉知道現在自己活在一本書裏,但是書裏的黎民百姓也活在華夏大地上,書裏的百姓也在繁衍生息,甚至元以前的歷史都是一樣的。黛玉希望,這美麗富饒的土地,勤勞勇敢的人民,能夠少歷經一些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