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節
=================
書名:巨寶現世記
作者:陳國美
文案
話說于清朝中期,湖北公安縣老城裏曾發生過一件驚世奇聞……有億萬兩金銀從地下湧現!被一對市井貧民夫妻獲得,從此;便演繹出他們幾代精彩的人生……。
內容标簽:
搜索關鍵字:主角:蔣可發夫婦 ┃ 配角:蔣再發,蔣再榮 ┃ 其它:傳奇拾遺之二
==================
第一回 夫妻創業兩年積蓄被竊
話說清朝中葉,湖北荊州府下轄有個公安縣。說起‘公安’這地名那可有年頭了,早在漢初就設有‘公安郡’。三國時;也有東吳名将糜芳‘鎮守公安’的記載,訖今已近兩千年歷史了。真可謂坐不更名呢!在清乾隆晚期,這裏曾發生過一個驚天的故事。
這公安縣城裏有條古街。街面不闊卻很整潔,街道兩旁房屋全是風火屏牆、青瓦蓋成。何為風火屏牆?即每兩間或三間街面房、就有一堵高牆封頂,比瓦面高出許多。因古時火災瀕發,如若一家失火;有這堵高牆阻隔、也就不會殃及近鄰了,這也是古人的智慧吧。
街上的商鋪房屋;二層或三層的門楣上方,卻滿是雕鑿痕跡。有雕塑人物如;八仙過海、粱山好漢、桃源三義的,有刻花鳥、祥雲、瑞獸的。雖彩繪斑駁、雕木已朽,卻依稀可見它昔日的輝煌。街道是用青條石鋪就,由于年久、早已是凹凸不平。雨過天晴後,凹處積水良久不幹,路人只得踮起腳尖小心行走。這些都是在向人們講述它那久遠的年輪!城裏人都叫它老街,故事就發生在這條老街上。
老街依然店鋪比比,各行各業的商招挑起老高,也是五彩斑斓。雖說是條古老的街道,但它在縣城裏頭;仍然是市井繁華,茶樓戲樓、商貿交易的熱鬧地段。
這城裏有對小夫妻,夫姓蔣名可發,年齡只有二十,中等偏高身材。妻楊氏名玉香,已年十八比丈夫小兩歲。他倆都是市井小民家庭出生、家景平平。蔣可發年幼時只讀過兩年私塾,也還識得幾字,雖無甚本事,但他身體壯實且勤勞、能幹、心地善良。
楊氏生得端莊、長得豐姿綽約、也不失貌美。從小随母學做針線刺繡活計,玉香心靈手巧,凡事一見便會、且能吃苦耐勞。也是一位通情達理、胸懷坦蕩遇事不驚、挺有主見、溫柔聰慧的女子,是蔣可發的賢內助、好伴侶。他倆雖非郎才女貌、倒也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
小倆口完婚後一融即合,恩愛有加,可謂鸾鳳和鳴、如膠似漆。家裏的擔子有父母扛着,兩人只認飯吃、不愁柴米,小夫妻正享受這甜蜜的溫柔鄉似的生活。然而:這好景卻不太長,不到一月就被蔣家父母給分開出來。可發是長子,下面還有小弟、小妹。
Advertisement
這也是窮人家兒大分居、減輕父母負擔、使其早日獨立謀生的常情。給了他們一間房屋、半月糧饷,他倆就另起爐竈了。好在玉香早在娘家就學會了家務,什麽洗衣做飯、縫補做鞋樣樣都會。婚後不久就将他們分出,這也并非父母無情,也許人類的發展本就應該如此。
家是分了,靠什麽營生?這就是可發夫妻倆面臨的挑戰……!從此兩口子便有了選擇職業、自主謀生的緊迫感。否則;這半月過去“巧媳婦”就真成了無米之炊了。
兩人經過反複琢磨:這行業大了又沒有本錢來做,做個小挑小販又難維生計,最後決定;就開個燒餅鋪。這城裏有許多條大街小巷,他倆就在離家較近的一條小巷裏、租了個門店做起了燒餅生意。
這燒餅又名炊餅,是老少皆宜的可口小吃。只需一張案板、一口鍋竈這生意就可拉開了,先将面粉發酵揉成小團、中間包上糖稀擀成餅、再上竈臺蒸烤。
兩口子學做了兩日、還真就做成了燒餅模樣,老人孩子拿着分分文文買上一張一嘗,嘿!也真是這個味道,因此就慢慢傳開了。夫妻倆每天早起和面,劈柴生火做得倒還起勁,生意也就此正式開張了。小兩口勤苦經營一段時日後、生意也就越來越好。
他倆咬牙一幹、不覺已有一年,這一年到頭盤算下來、還能落得十來兩銀子,兩口子也覺得不錯。這是憑自已雙手掙來的錢,也不舍得亂花一分。這一幹就是兩年,手裏也就有了二十餘兩文銀了,兩人心裏都很高興。
一日早上,店鋪裏生意卻格外的好,一下從四面湧來許多老幼、圍着鍋臺排隊買餅。可就在此時,卻有個黑影閃進了裏屋!楊氏在忙碌中也瞧在了眼裏。她以為是等着買餅的客人、進去裏院方便,也就沒太在意。
等兩人忙完了這陣子,竟還不見有人從裏屋出來?楊氏這才忙與可發說出:“當家的! 剛才好像有個男人進去裏屋、巳經有了好一會、可還不見出來,這不知是咋回事?”
可發一聽便覺不妙。忙進到裏屋,發現他倆的臥室房門被撬,再進到房裏;發現大櫃門鎖也被撬開,他急忙在大櫃裏翻來複去的找尋,卻發現放在大櫃裏的一包二十餘兩銀子、早已不見蹤影了,這可是小兩口整兩年的辛勞呀!
夫妻倆抱頭痛哭;街坊、親友聞訊趕來也幫助找尋,也依然不見文銀的影子,于是人們只好苦苦相勸……良久,兩口子這才慢慢的回過神來,這一突來的遭遇;給這對年輕而又脆弱的心靈、也帶來了嚴重的創傷!一時間兩人哪能就可忘掉、這必竟是他倆整兩年的艱苦光陰呀。
到了晚上可發與妻說:“我們也不要只顧傷心、後悔了,這生意是耽擱不得、只得繼續,否則;我們這生活的來源就将成為無源之水、柴米也要斷炊了。”
玉香聽了含淚點首;認為丈夫說的也是。可發見妻子內心還在自責,便又勸慰說:“這事哪能怪你呢,你就不要太難過了、這樣下去會傷身子的。”
楊氏痛悔不已的說:“就是我一個疏乎,這兩年的辛苦全白費了。”說罷還是傷心不已。
可發又勸道:“你就想開一點,我們還年輕,以後的日子還長着呢,這銀子就當是買了一個教訓罷了。”可發對妻耐心的安慰。
次日一早,生意又繼續經營。一日,楊氏從大街上回來跟可發講:“聽說街上點當鋪可存放銀子,以後有了多餘的錢,不放在家裏就不會出事了。”
可發聽了欣喜地說:“真有這事?這當然很好呀,還是我妻心細打聽到,以後有了餘錢就放到那裏去,再就不用擔心被小人偷竊了。”
夫妻倆從此又振作起來!這一幹就又是四年:兩人一盤點竟有了五十餘兩銀子了,兩口子臉上又有了笑容。
一日,可發對妻楊氏講:“這個生意只過日子還是不愁,但前途不大,不如換個行業将生意做大一點。一來手頭上也攢了些銀子可作本錢,二來趁我倆還年輕、也好早些幹出點事業來。”
楊氏聽了即表示贊成,夫妻倆一合計就想到了開個小酒店。恰好有條街上一家酒館貼招轉讓,經人介紹一談既成。轉接過來加以修繕就花去銀子近四十兩。
又添置了一些餐具,請了個掌勺廚子和兩個跑堂小二,就此生意便開張了。
第二回 攺行奮發又遭嫉妒釀災
灑店門面上方挂着一塊醒目的招牌;蔣家灑店。室內經過一番粉飾、裝裱後,生意很快就這樣開張了。兩口子除打點帳房、采購食材外,凡一應雜活都做,夥計們自然也不敢怠慢。說來也怪,這酒店的生意自打開張,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進店吃酒的客人是絡繹不絕,可發兩口子也應接不暇。覺得人手不及,便又雇了幾個雜役和一個幫廚。
這條街在這縣城裏是一條主街,知縣衙門就設在這條街上,所以人氣很旺。在生意經營上他倆誠實守信、熱情待人,加之廚子手藝也很不錯,兩口子也很夠義氣,凡進店吃酒的客人,吃完付賬時總要抹去頭尾給予優惠。
于是,人們口口相傳;原來這家酒店卻換了老板,由以前姓王、成了現在姓蔣,這蔣氏兩口子為人忠厚、待人和氣确實不錯。這一傳開生意也就越來越好,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倆便賺得文銀一百四十餘兩。刨去之前轉接酒店、添制設備的投入,純利也有九十餘兩銀子了。往後的經營再也不要太大的投支,盈利便是淨賺了。想到此,兩口子心裏無比高興。
一日楊氏與可發講:“以後我們把生意還可以做得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