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章節
,寂靜裏便會生出更大的空洞來。自榮兒一走,陶碧日日在家等消息,日子每過一日,好像那希望就更加的眇茫了些,消息就越來越少,像沉入了水底的石子般沒了動靜。甚至後悔當初應該多給她備些銀兩,這樣出去幾日至少不至于挨餓,真是千般念頭都有。李義便在家中發話,以後再不許提榮兒的事,權當沒生養過這個女兒。話雖這麽說,陶碧知道,實際上最心疼的還是他,沒過幾日,已經花白了頭發,一臉的憔悴,像是一夜之間老去了十歲。
而就在這當口,左隸史的病情似乎也正在惡化,狀況一日不及一日,李義意識到必須盡快置辦棺木,便央人四處打探,均不太滿意,做棺材料通常用楠木,但楠木與楠木不同,分滇楠、紫楠、山楠、金絲楠、滇桢楠,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李義尋來想去,突然想了起來,說:“那年,他和左隸史一路奔逃,在山谷中洗澡時,見那背蔭的峽谷裏,便有一棵巨大的金絲楠木,估計有上百年的歷史,仿佛是他和小左第一次的見證,是一種記憶,現在,若是尋它來做棺材,豈不是最好的圓滿。”但那棵樹具體位置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便按記憶畫了草圖,趕緊讓人去尋。
過了半月,原本覺得希望渺茫,沒想到還真的給找到了。又派了幾個人去,将樹鋸倒,全是整木,削去枝丫根須,上下一般粗細,均是一人之半合,那木材色如檀木,質如青銅,紋理細密如皮,又請人做了棺木,運回家中,算是了卻了李義的一樁心事。
這天,左隸史突然坐了起來,說是想喝小米粥,香雲以為病情好轉,趕緊去泡米熬粥,左隸史又說想見李義,正說着,李義剛好進門來,坐在他的床邊,他示意讓李義關上門。用枯瘦的手指了指那根大梁,李義明白他的意思,将那木匣子取了下來,由于多年未曾動過,木匣子上積了一層厚實的灰,又抄起旁邊的軟掃帚,擋去上面的灰塵,一瞬間,屋子裏便灰塵彌漫,他卻不管不顧,将那木匣子摟在胸前,仿佛抱住了他的來生,将其輕輕開啓,一層層解開紅布,那陶瓷做的物件便露了出來。
他似乎很是滿意,眯着眼睛看了好一會兒,又用枯瘦得毫無血色的手一遍遍撫摸,李義不忍再看,恍惚間想起一起行走深山的日子,如今,已被時間的流水洗淡洗平,卻依舊暖着心頭。偷偷擦去眼角的淚水,左隸史費力地喘着氣,在李義的幫助下,把那匣子重新裝好,對李義說:“你先替我保管,我的日子不多了,等下葬的時候,你記得一定要把它給我帶上,下輩子讓我做個完整的人。”李義點了點頭,眼角裏噙着淚水,他預感到這應該就是常人所說的回光返照,左隸史的日子不多了。
這時候,香雲熬來了小米粥,左隸史将頭搭在李義的肩臂上,由香雲一口一口喂到了他的嘴裏,破天荒吃了一個小碗,他擦了擦嘴,十分用力地擠出了一個笑容,對香雲說:“這輩子對不住你了。”又讓喚來龍兒,讓龍兒跪在李義面前,對龍兒說:“我死了以後,他便是你的父親,陶碧便是你的母親,大小事情均由他們為你做主,你今生必須孝他們,敬他們。”龍兒聽話地點頭,左隸史又要他向李義跪下,叩了三個響頭。
香雲只能背過身去偷偷抹淚,做完這一切後,他似乎很累了,便靠在李義的懷裏,頭微微側向裏,像個熟睡中的孩子。李義想,等他入睡後再将他放回床上,過了一會兒輕輕喚他,發現已經停止了呼吸。
第二年開春後,陶碧在夜裏夢見一雙春燕,飛至堂屋正中,稍做停留,又繞着大粱飛了三圈,邊飛邊“叽叽喳喳”地唱了一陣子,方才飛出屋子,向着藍天白雲飛去。雖是夢境,醒來後依舊清晰可辯,餘音在耳,陶碧覺得那多半是吉照,是兩個孩子牽挂家裏回來報了平安。
一、江西之行
江西景德鎮,對于雲南人來說,那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城市,而對于制陶人來說,那是他們人間的天堂。在這個以陶器組成的五彩斑斓的世界裏,這個地方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向來人呈現天下無奇不有的陶瓷景觀,各類能工巧匠驚現江湖,大展才藝。他們在這個陶瓷的國度裏天馬行空,馳聘縱橫,交流探讨,切磋技藝,那是一個用陶瓷構築成的夢幻國度,是一個只以陶瓷為話題的物理空間。
楊敬業這次不遠千裏的江西之行,只為奔着他的終極目标“鳳凰”産品而去,他到來的消息在同學群裏掀起了一次不小的風浪,畢業多年不見,自然是要好好聚一下。幾個老同學讀書時成績就不錯,經過這些年的積累和打拼,在陶瓷界已經混得小有名氣,聽見楊敬業到來的消息,立刻召集了班上的同學,為他組織了一次接風酒。
聊過了這些年的工作生活,各人都有一番不小的感慨,流年似水,生活便是大浪淘沙,每個同學的不同經歷就像陶瓷的“凝土成器”過程,在這個過程裏面。有的一朝煙火,泥巴已經不是泥巴了。還有當初的精品之作,如今被歲月洗禮成了日常器皿。同學們一個個進入社會,如一團陶泥進入火窯之後的七日高溫燒烤,最終定下了形。有的成了工藝品,有的是文化器物,有的則成為收藏品,還有的最終碌碌無為,一敗塗地。制陶過程,有的人陷在泥巴裏,有的人則經歷了鳳凰涅槃的過程,有的人漸漸消失于人間煙火,有的人已經改頭換面,棄業從商。在言談和交流中,同時,楊敬業也感受到了雲南的陶瓷文化早已經不遠千裏在江西傳開,并且得到了共識和認可,令楊敬業既是驚喜又是欣慰。
趁着大家喝得高興,楊敬業開始進入他的此行主題,向同學們打聽關于“鳳凰”産品的制作。有同學回答他說:““鳳凰”産品不僅和陶泥有關,同時還和當地的氣候環境,溫度濕度,以及制作流程,操作技巧有關,所以,誰也沒有把握。若是想了解,一定要親自去廠裏看整個制作流程,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總結經驗才行,等明天我們先去參觀成品吧。”楊敬業聽後,心裏更是蠢蠢欲動,巴不得即刻就可以看到“鳳凰”産品,人便有些輕飄飄的,甚至說話時有些心不在焉。
吃過飯後,在同學的組織下,又去參觀了一個陶瓷博物館,那是一個建設于公園之中的古堡型建築,遠遠看去外部結構就像一個巨大的青花瓷瓶,婷婷玉立于綠樹花叢間。他們随着人流走了進去,在這個空間裏,天下陶瓷無所不有。文物藏品自新石器時代陶器和漢唐以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名品,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其中,僅國家珍貴文物就有上百餘件,涵括了中國千年制瓷歷史長河中的各種代表作品。
一件件陶瓷制品令楊敬業興奮不已,幾個人随着人群的移動往前走,不知不覺進入了一個小型的展廳,聽說這是關于陶瓷文化的藝術展演。有水袖輕舒的美女手持陶瓷音樂風鈴的舞蹈,有德化的瓷蕭獨奏,有埙,籲民間樂器表演,而其中,陶笛最為多見,有四孔、六孔、十二孔合演,場面尤其壯觀。
這時候。所有的燈光漸漸熄滅,原先熱鬧的場面突然暗了下來,稍停片刻,舞臺中間的綠色射燈再次亮起,形成一條輕盈的光柱打到臺子中間,周圍有一些小的燈如星光般浮了起來,在舞臺中間跳躍閃爍,仿佛給舞臺披上了一層碎銀子織成的薄紗。
Advertisement
場面仿佛間變得凝重,而那音樂卻如天使伸出的翅膀般在舞臺中間輕盈起來,漸次穿越了歷史的時空。這時候,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走到舞臺中間,她穿着雪白的紗裙,頭發高高往上束起,梳成了一個比較時尚的丸子頭。手裏拿着一個黑色的有拳頭大小的黑色器物,遠遠看去,上下兩端成錐形,中間為圓形,那黑色的器物在燈光的照射下發出金屬般透亮的光澤。
女孩先向觀衆行了禮,才将這個器物舉起,對準唇邊,随着氣流的起落,一段優美而徹人心扉的音樂在天地間響起。那聲音仿佛來自天籁,時而如泉水自山間汩汩流淌,時而如微風拂過山林,時而如一個人的長袖飄飄。時而如雛燕的輕聲呢喃。整個展區瞬間進入了一個幽深的峽谷,萬籁俱寂,天地從容,只有這聲音形成巨大的音柱,在天地間洶湧翻滾。
在這段絕妙的旋律裏,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