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王丞相———王修己
朝中,法紀整頓一事已經不是殿上觐見了,整個一劍拔弩張的局面,苻氏舊臣樹大根深。他們的利益是既得利益,已經吃到嘴裏的肉,就沒有吐出來的道理。
現在這樣整頓貪污不行了,沒人敢受賄了,誰不怕被鞭刑、誰不怕陳屍鬧事,現在鬥争就是個如火如荼。本來是苻氏與王丞相的矛盾,這日子長久慢慢演變成苻氏與新晉進入朝廷的漢家臣子的矛盾,大殿上又有人再告王丞相,說的也是極為刻薄了。
“王丞相此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殘忍暴虐,陛下不該聽信讒言聽之任之,這大魏江山是高祖皇帝打下來的,是我苻氏一族,戎馬半身打下來的。這些臣子剛入我朝,陛下就任由他們指點我們大魏江山,這是不祥之兆啊!”
父皇勃然大怒,說話的是當今玉珩的一位遠房哥哥,玉珩的同輩苻定已,說這個話他是夠資格的,但是玉珩猜測這話不是他說的,應該是有人教的,因為這話說的太好。
必然是準備多時的,只是這話說的太直接了,教的人肯定是不想公然站出來直接與父皇起沖突,但是苻氏一族有年輕人可以說啊!
所以借人之口說出來。玉珩沒有猜錯,這多天裏苻氏勳貴早就多次商議了,只是今天苻定已說了出來而已。其實背後真正說這話的是玉珩的伯伯和多位長輩,不過不是親伯伯是父親的繼後,當今皇後的哥哥,督天下諸軍事的苻則柯。
父皇當然知道,自古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其實也不盡然。得江山就非常的難,打了多少年的仗,多少場仗,死多少人。數以萬計肯定是不夠的,以十萬計,幾十萬計的将士,一具具屍體足夠鋪平多少個長安城,才能得下今天魏國江山。
這還只是時當今亂世中小小的一片疆域,當年确實是高祖帶着苻家,帶着鐵血男兒們打下來的。
苻氏一族在打江山時,确實是流血犧牲,立下汗馬功勞的,可謂是家家戴孝,才有了今天的長安城和大魏。但是魏國不能故步自封,從小小的一支力量,不斷學習漢家制度,在沿襲漢、晉治國制度,才能使一國得以延續,才能不在這亂世裏被燕國吞并!
父皇言語極為嚴厲“國之重臣豈是你等,可以随意攀咬的,廷尉應該怎麽罰。”
站出來的是廷尉王太則,是王丞相向陛下推薦的人才,一路提攜成為九卿之一的高官。廷尉掌國家法度“此事沒有證據、随意攀咬、構陷朝中重臣,應使大杖,杖則50。”
你可真是敢建議啊!杖責,分大杖、法杖、小杖,大杖是用又寬又重的木板,法杖用的略輕些,小杖是荊條,大杖擊打犯人臀部那絕不是簡單的打傷。
30基本就是重傷,熬過50的不多便是沒死下半身也是廢了,100就是往死裏打的程度,沒準備讓這個人活着離開刑場,便是萬幸活過來也是廢人一個。
廷尉是掌管法度但是量刑的時候可以自己掂量着量刑啊!此人上任不足兩年,雖然苻定已不是重臣,但是血緣關系是硬硬的啊!就算是丞相舉薦的你,你又不是丞相,後面打擊報複你咋辦呢?
玉珩心想這個人……怎麽說呢?
真是執法公正、體面無私了,丞相推薦的人都和丞相品性差不多,又勇又敢說又敢做,幸好父皇不斷的招納賢才,引入了很多這樣的漢人才子,如果一味都是苻家人……,幸好國家有這樣剛正的人。
Advertisement
父皇一聽大仗50也覺得太多,估計是把人打廢了,畢竟是自家實在親戚,上次就死了個自家親戚,回宮後不知道太後、那些個叔伯親戚又要來說多少話,聽多少唠叨?
玉珩也看出父親的想法,“兒臣認為,苻定已是初犯,說話之時必也是沖動,絕無攀咬之意,應酌情輕判。”
父皇聽了這句話,問廷尉“輕判是如何?”
“輕判也需30。”
朝上自然是各種聲音,求情的、說不能打的,說沒錯的,種種、種種,父皇不與理會。
“回廷尉獄領罰嗎?”
“不,就安排在廣明門外,廷杖處之。”衆臣現在所處的是前殿,也就是前殿外的大廣場上,百官上下朝的必經之地,此地處刑可見父親就是想震懾百官,不允許再有人污蔑、彈劾、攀咬王丞相,為丞相立威。
讓苻族權貴不敢、不能再這般輕蔑王丞相,那王丞相自然就能在朝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此大魏才能疆山穩固、長久。
回了寧安王府,這許多日楚燃确實是好多了,孩子就是孩子,恢複起來還是快的,頭皮裏的傷因為有頭發遮住,看不出來。額頭上的就不行了,紅色的痕跡非常明顯,玉珩在宮裏找了平複疤痕的藥膏,天天的給楚燃塗抹,別人他也不放心。
把楚燃叫到自己面前,自己坐在榻上楚燃比來時又高了些,輕輕地一點點的上藥,。這個漂亮的小男孩,還沒有到弱冠的年齡是不用束發的,不過也沒有按照漢家發式紮,遵循的是代國風俗是将頭發半束,用一個玉簪挽在腦後,雖小小年紀頭發也是黑長了。
小臉比剛見面時略略顯出大人氣了,臉部的棱角已經開始顯現,眉眼端正尤其是眼睛笑起來彎彎的,孩子氣實足,皮膚白皙卻不是女性化的柔美,帶着一種英氣。
鮮卑族有血統優勢天生就漂亮,楚燃又是皇室,皇家血脈,祖祖輩輩的漂亮人一輩一輩的基因融合,确實是天生就五官極美。右側臉頰上有一個小小的酒窩,酒窩不該是左右兩側都有嗎?為啥他只有一個?
玉珩一直覺得,男子的臉是重要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對于男人重要的是品性、能力、與他是軍事能力、單兵搏殺能力。戰場上搏殺時血濺到臉上,一張好看的臉根本沒有用,生死相搏靠的是武力、是拼殺。
所以他一直也沒有非常在意楚燃的容貌只覺得是個好看的孩子,但是現在看來,生出巨大的惋惜。
這麽好看的小臉,疤痕好像是收了一點,但是紅痕确實驚人,撫痕膏是宮中美人們用的,應該是有奇效的吧?只能這樣了也沒辦法了。
輕輕地點在紅痕上,薄塗一層再緩緩的揉開,兩人在玉珩自己的寝室中,陽光從窗口宣洩進來,滿室都是溫柔,一片光亮中是一個俊美少年和一個半大孩子。
府中園林,風吹過松柏,松柏不動如山,吹過繁花,繁花淺咛含笑。
朝堂上,本以為因為當場廷杖了苻定已,朝堂上的紛争該結束了,不想總有人這麽執着還是不依不饒,而且不依不饒的人還更多了。這次是玉珩的親叔父苻以,估計也是被上次的處罰真心氣到了,才會如此硬氣。
“陛下,王丞相所做之事,天怒人怨,已招至天下百姓厭棄。長安城中,路邊老弱婦孺,三歲孩童都在唱,修己修己,修人不修己,天怒人怨終滅魏的童謠。可見此事已經昭然天下,陛下應趁早剪除丞相等人,護我魏國萬年江山。”
這首兒歌玉珩也是聽過的,确實滿長安都在傳唱。這是古代搞謠言傳播的老操作了,就像每一位了不起的皇帝都會說自己天生異象,母親生他的時候二十個月生不下來,怎麽可能呢?
二十個月母親、孩子都早死了,墳頭的草都兩尺高了。說皇帝出生時,宏光萬丈,周圍八千裏可見,怎麽會呢?是太陽掉下來了嗎?
但是古人非常信這個,因為這是天象,所以很多歌謠、谶語都會起到作用,現在看來不過是有人花了錢,找人四處擴散,拿錢的人多了,擴散的多了,形成了蝴蝶效應,最後就可以殺死謠言中的這個人。
玉珩自也知道,這歌謠從何而來,花這麽大的力氣,動用這麽多的人,造這麽大的聲勢,搞的滿長安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是要借着歌謠、谶語将丞相至與死地。就像當面魏昏帝斬殺大臣以應天象一樣,就是王丞相不死,也絕對是要降職、下放。
王丞相跪下,聲音洪亮有萬鈞不可敵之感,“陛下,一字之褒,寵逾華衮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臣所作為,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庭上的漢人文臣都知道此話引自《春秋語》,意思就是一句話的褒獎勝過皇上送的衣服;一句話的貶低,比把一個人拉去柴市口公開處刑還丢人。
我現在聲名在污濘裏無法自辯,但是我所做無愧于天地,好與壞自有後世評說。
這歌謠王丞相也是聽到過的,自知道是怎麽回事,而且說的如此嚴重,群衆運動做到這,死倒不至于,貶職是一定的了。
“修己修己,修人不修己,天怒人怨終滅魏”,父親重複了這句歌謠。
“魏,滅不滅不在于歌謠在于朕,在于治世之臣,在于衆卿。爾等不思憂國憂民、振興朝綱,卻為自己私利争鬥不停,今日竟要至王丞相于死地,終是留你不得了。”
沒有問詢廷尉,着衛士将苻以帶出去當庭處斬,就斬于苻定已上次廷杖的地方,兩個人,一個廷杖、一個處斬,父皇護着王丞相,支持漢人大臣的做法,已然不可動搖。
處斬于前殿廣場上,就是告訴所有百官,再有對王丞相存異議者,妄圖殺了他的人,都是一死以處之。
而後,朝堂再無異議,一切都風平浪靜,至少表面沒一個人再說、再提、不說一團和氣,至少是相安無事。
治安整治一事,長安城內再無阻攔,皇親國戚、士族大家、豪門富貴,一個個都屏息凝氣、安守本分、遵紀守法的活着。
對他們而言也是這幾年間,頭一次這麽老實。死,誰不怕啊?不能為所欲為了,不舒服但是比起死,老實的活着還可以喝酒、吃肉、看歌舞,日子還是能過的很好。至此,治安整治推廣至魏國所有州、郡、縣,魏國一國,風氣大好,亂世用重典,果然是行之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