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慕容逸、慕容澤(一)
桃李春風一杯酒,王朝夜雨已二年。
宣室殿,父皇、王丞相、玉珩
父皇的面前是魏國谷城太守楊位單的一份奏報,內容是燕國的頭號武将,正一品,當世整個華夏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燕國撫軍大将軍慕容逸,現已至魏國谷城願意投誠歸降。
同時而來的還有一封投誠書“臣慕容逸,現窮途末路、生死一線,願歸降大魏,望……”的投誠書。此事說來話長,要從兩年前,南朝攻打燕國說起,魏國趁着燕國和南朝打,沒時間管代國,大舉進犯代國,剿滅了楚燃的所有家人。
燕國這十幾年了,自己內鬥個沒有完,其實多的是機會可以攻打魏國的,之前四王之亂是好機會吧?不打!後來國內三年災害是好機會吧?不打!發兵去攻趙國的時候也是個機會,你打別人,我可以趁機打你啊!但是都放過了,不是說燕國舍不得打,只是燕國自己內鬥的太厲害。
燕國的開國國君非常的精明神武,後面幾任兒子也很優秀,所以多年來打的魏國損失慘重。玉珩也記得好多年前,這位将軍曾經帶兵長驅直入,打進魏國境內,國內嘩然,人們紛紛逃難。
當時的父親還不是陛下是東林王,魏昏帝派父親領兵迎擊,當時對戰的就是這位将軍,那時的玉珩小,自己都沒有長槍高,怎麽上戰場?只是跟着父親在戰場上學戰術打法、增加實戰作戰經驗。
當時打的父親也是招架不住,後來還是魏國的百姓,自己的家園馬上要被別人打下來了,是祖祖輩輩的故居啊!是魏國的疆土啊!
打下來大家就是亡國之民了,而且當時燕國屢次來犯,周圍的老百姓也是恨的不行,紛紛配合魏軍,遞情報的,送糧食的、自願殺敵的,兵力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所有人同仇敵忾,這才沒有打進長安城。
打仗歸打仗,武将歸武将,父親多次與此人在戰場上厮殺,戰士們殺成一片,武将之間都希望能快速殺了對方,斬敵方首領于馬下,便可以早日獲勝,父親與這位慕容逸也是實打實交過手的,你一槍來刺中我護心鏡,我一槍直逼你咽喉,你想使我摔落于馬,我想趁你落馬将你斬殺,打的你死我活。
最後還是因為燕國長時間異國作戰,确實孤軍深入糧食、辎重供給出了問題。也就是父親用計,斷了對方的糧草運輸,別國境內,百姓們恨燕國早就把地裏的莊稼、方圓幾百裏能吃的東西收的顆粒不剩,能放火燒掉的房舍,都一間不留的燒完了,哪能找到吃的呢?
燕國大軍十幾萬人,不能都摘果子、烤魚充饑吧?一個人還可以,這麽多人後來只能返回。但是父親确實對這個人、這個武将記憶由深,軍事能力、軍事謀略、戰術打法、單兵作戰,确實是人中翹楚,有當年三國時呂布的風采,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當世英豪,生了欽佩之心。
現在也知道了吧?為什麽玉珩會一次次的不計自身安危沖在一線,會一次戰在隊伍的前端,那是因為他父親就是這樣作戰,這樣教他的。
“一個武将,每場戰役都藏于大軍之後,論功行賞時站出來,搶頭功,加官進爵,那是奸詐小人所為,不是為父能做出來的。軍功都是帶血的,帶兵之人要用自己的勇氣震懾四周、用自己的威儀鼓舞将士。我們不是軍師、不是謀臣幕僚。
靠的就是武力,沖鋒在前,陣前殺敵,保衛大好河山才是一個武将該做的,馬革裹屍才是一個武将的歸宿、青山處處埋忠骨,我們死了不需要誰祭奠,山江會祭奠我們。”
那是很多年的一個夜裏,玉珩怕父親上了戰場回不來,抱着父親問“阿父,你會不會回不來?會不會死?珩兒好怕,好怕沒有阿母,也會沒有阿父。”
Advertisement
當時苻鴻義就看出他的幾個兒子裏,大兒子文弱、其他幾個兒子也不善軍事,而玉珩是其中最有勇氣的一個,小小年齡就善決斷、品性端,他的孩子都習武,但是帶出來的卻沒幾個,唯這個兒子槍法大成、軍事能力大成、決斷果敢,當然那時的他,怎麽也不會想到這個他最優秀的孩子,以後會喜歡男色,這都是後話了。
回正題,慕容逸為什麽會投誠呢?此之後的燕國國君不是不英明,是太小,幾任的年齡都小,小就容易病,也沒有證據是不是毒死或密謀害死的,這些魏國不知道,燕國對外一律稱病死,死了再立。
而皇帝的不斷更替是國家大忌,因為朝堂上必然争的一塌糊塗,權臣、外戚、重臣、世家、門閥,都想擁立自己想擁立的人當皇帝,将來自己才好升官、從一品、正一品、進爵、侯爵、國公.
但是王只能皇室才行就如玉珩是寧安王,他的父親沒有登基前是東林王一樣。自漢朝劉邦以白馬為盟,“非劉姓不封王、無功不封侯”,死時又立遺囑“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至此基本上,異姓都不封王,魏國亦遵循此策。
各派系都想擁立的人成了帝王,才好掌握國家實權,才好把持朝政,才好從攫取更大的財富,也是宮廷争鬥老套路了,但是這套路千年還就是這樣,只不過各朝代的方法不同,結局不同。
皇權整個國家的命脈,哪個人站在身邊不想得到?帝位一國的生殺大權,誰不想自己可以把持?腦袋會掉、身家性命賭上都值得一拼。
和四王之亂是一樣的,這些權臣、重戚也是一樣的,野心、欲望是人之常情,只是有些人站的太遠不敢想,有些人站在太近,根本無法置身事外。
而這位燕國撫軍大将軍,從一品,慕容逸就是這樣,他不是當今皇帝的近親,是燕國小皇帝的叔叔的同輩的叔叔的……,就是關系不近。
但是他這個人也是從小能征善戰、機智勇猛,果敢過人,這樣的亂世,孩子們都是從小就培養馬術、武力的,一個王這麽多夫人,再生十幾、二十個兒子,其中定有優秀的。慕容逸就是其中的傑出者,一路靠軍功提上來,之前在于南朝的交戰中,一起舉殲滅南朝主要軍事量。
打的南朝退回長江以南,大獲全勝,舉國歡騰,走到哪裏都是百姓夾道歡迎,一時風頭無兩,成為燕國最大的功臣。
這本是件很好、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是玉珩自然是好的,但是這是在燕國,黨派林立、争鬥不斷,功高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功高震主。
玉珩不會震主,因為玉珩是當今陛下的嫡子,父皇從不擔心、懷疑玉珩。但是燕國紛亂、黨派林立,就不斷地有人向小皇帝進言,這位撫軍大将軍不可留,将來必然作亂,慕容逸是重臣又是武将,所以小皇帝的娘家,外戚就不得不權衡,一次次的進言這位大将軍也感覺到了風雨欲來風滿樓的壓力。
慕容逸府邸,書房內。
“父親”是慕容逸最出色的嫡子,慕容家這幾代人裏,年輕将領中極為傑出的一位,骁勇剛毅、多謀善斷,這幾年的戰場之上,滿是他父子二人的赫赫戰績,排行第三的慕容澤。
“今日朝廷,皇帝陛下的外戚對我們恨之入骨,是您不死,他們不休的地步。世到如今總不能坐以待斃,一家人等死吧?”慕容澤停了一會。
“我兒怎麽看此事?”
“孩子想,我們可以借出城操練士兵的機會,逃回龍城去,父親曾在那裏當過刺史,那裏是我們的老家,都是我們的舊臣,逃到那裏我們或許還有一條活路。”
許久,慕容逸說了一句“現在還沒有到要死的時候,還能斡旋。”
“父親……”
慕容逸知道兒子想說什麽?慕容逸、慕容澤二人常年在外多年打仗,軍中将士跟随他們攻城略地,受他們提攜之人實在太多,親近的将士們根本都是心之所向。
況且當今陛下年齡又小,如今形勢他二人就是沒有虎符,調幾千人的親兵也是可以調動的,幾千人身穿甲胄,這個皇宮,沒有攻不克的道理!
但是慕容逸不想這麽做,我是慕容家的重臣、冠的是慕容姓。這是先祖打下來的江山慕容家的天下,萬千将士開疆擴土而死,要我奪了這江山确實做不到,如果要兵戎相見,宮變不可能只殺陛下一人,多少皇室都要鏟除,必然是一場血洗,江山是慕容家的,手刃陛下,自毀江山,慕容逸做不到。
“無需再說,下去吧!”慕容澤還想說,但是慕容逸一點也不想聽,只能走了。
而後,一切如慕容澤所料往最壞的情況發展下去,終是躲無可躲,只得以去京郊練兵的名義,帶着自己幾位重要的家眷、幾位親信,逃出燕國京師邸城。其實根本就沒有打算來魏國,魏國是強敵打了這麽多年的仗,與魏國交戰多少次。
當今的魏國國君都曾是戰場上的強敵,怎麽可能歸順魏國,本事想去龍城的但是被人告密,燕國士兵一路追出來,追的慕容逸無處可逃,抓住必是一死,最近的是魏國谷城。
燕兵不敢随意踏出他國之地,逃到谷城被城池衛兵抓住,慕容澤大聲說,“此乃燕國重臣大将軍慕容逸,我乃其子慕容澤,今天願歸順大魏就此投誠,望大魏能得以收容。”
谷城的太守楊位單知曉此事後,事關重大,殺與不殺絕不是自己可以擅自決定的,便将慕容逸與其子、家眷、親信妥善安置、嚴加看守,酌人八百裏加急奏于陛下知曉,而後由陛下定奪。
這才有了,父皇手中的這份奏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