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丞相去世
自攻下燕國後,現在的大魏擁有天下大亂之後最大的疆土、人口,長江以南盡歸魏,是無可比拟的巨大疆域,人口數量更是史無前例。
當魏國的軍旗飄蕩在行軍隊伍的上空時,那些小國不過是顫栗的羔羊、是看見屠刀的牛群,是一個個急急下跪的膝蓋,是一張又一張哭着求饒的臉,着急着歸順于魏,便有不從在魏軍鐵騎面前也都是齑粉,一吹泛起漫天的塵埃,你只會輕輕拂一下衣袖,說一句哪來的灰塵。
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匆匆三年已過,王丞相為魏國殚心竭慮,終是積勞成疾。初時陛下和玉珩都以為是不嚴重的小病,修養一下會好,畢竟丞相不過中年。
但卻病的很重、一病不起,魏國能從一個亂世小國一路崛起,成為今天的長江以南盡歸魏的大國,王丞相絕對是居功至偉。他整治整個魏國的風氣,重視農業發展,興修水利,力排衆議提出一定要人為滅蝗、親自出征燕國,殚心竭慮重建戰後的燕國秩序……。
他這一生中,可能只有金刀計确實過于惡毒,但是對于他而言,完全出于公心,對于魏國而說也是完全正确,只是與父皇以仁政治天下的理念不同。
丞相是什麽人?必定是要名垂千古的,不惜後世罵名也要去做這樣的一個局,這樣做是完全不在意後世褒貶了。但是這樣的工作太累了,所有的心思、腦力、精力全部都在為陛下、為魏國着想,殚心竭慮,身體終是熬的油盡燈枯、無力回天。
丞相府邸,位于長安城裏極好的位置,玉珩知道丞相病重,早早就遞了拜帖,準備了些極貴重的藥材前去。
前一次玉珩為楚燃之事去求王丞相是在前廳,而此次被下人帶着進來寝室,玉珩沒有想到王丞相的內宅,居然這般的簡樸。他身為當朝重臣,金銀玉器、古玩字畫應是無數,而這一路走來,山水園林景致盡不如寧安王府,清雅簡樸與他的人一樣大公無私、清廉正直,後宅內甚至是仆從、下人都是極少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王丞相确實都做到了,位極人臣卻恪盡職守,身居高位卻節儉躬行,選拔人才卻不結黨營私。
見到王丞相,他尚還能下床,玉珩急急去扶,“丞相,何必起身,玉珩不過晚輩,根本無需相迎。”便急急将丞相扶回了床榻之上。
玉珩,丞相是從心裏喜歡的,這孩子小時便勇敢、果決,知是宮變生死一線卻也毫不畏懼,屢立戰功,才貌俱佳,當今陛下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出色是好事,但是最……,出色的超過太子?
丞相說話有些吃力,語氣中完全沒有之前,朝堂上的中氣,聲音很輕“玉珩,我這次未必能熬的過去,你一定謹記一事,日後在朝堂上定要韬光養晦、一定不能結黨營私、培植勢力,切不可有僭越之舉。
謹言慎行再不能讓人尋到你的錯處,對你哥哥要謙讓恭敬,你定要謹記我之言。”玉珩看到丞相消瘦的太多了,之前的儒雅氣質被這病折磨的也日漸憔悴,心中很是不舍。
“丞相不用太過憂慮,父皇已經指派了最好的禦醫、用了這天下最好的藥材,您的病一定會好的。”玉珩回的一片真心,當年楚燃的命就是王丞相保下的,此事玉珩一直感懷于心。
“我是問你,聽到我的話沒有?”丞相說的這般正式。
玉珩急忙行禮,“玉珩,謹記,必當時刻不忘。”眼前的玉珩,以不是丞相當年剛進東林王府時的樣子,那時他還是個孩子,就是孩子都恭謙有禮,每每見到我都是這般行禮。
Advertisement
他将那拓跋楚燃任了官職放回代州,我是知道的,他這般的品性,喜歡一個人必是真心真意的。想那天他說“如果那孩子死了,玉珩必死于下一次的戰場”,這孩子怎麽下的了狠心,說這樣的說話。若他不與太子起争端,不起奪嫡之心,如今天下升平,他是能求個穩妥的。
陛下自是時時關懷丞相病情,宮中一直有宦官來問病情,後更是自己出宮至丞相府親自探望。
多次探視卻仍不見好轉,內心實在焦慮,一國之尊親自去宗廟、社稷壇乞求神靈保佑,保佑丞相安泰,而後又差遣大臣,前往黃河、五岳名山乞求諸神照拂,能挽救丞相病體,最後竟然不顧重臣勸阻,決定釋放全國非死刑的犯人為丞相積福。
丞相聞之深感愧疚,幾日,陛下又來探視。丞相此時以病的無法下床榻,整個人已經是油盡燈枯、形容枯槁了。連依着榻半坐都不行,只能平躺在榻上,這個為陛下盡忠、大魏為忠、心懷蒼生的能臣,終是時日無多,就是這般躺在床榻上,還不忘對陛下勸谏。
“陛下,如此行事,有違律法。”
陛下關切,連忙說“愛卿,你身體能好才是最重要,這般小事,切勿勞神。”陛下确實是一心盼丞相能好起來,他們君臣共事已久,君臣之間情義極深。
“臣的命授命與天,陛下這樣做卻是開天辟地從未有之,老丞不過區區一個臣子,何德何能?不過是對陛下、對大魏敬忠。”丞相想坐起向陛下行禮,卻根本挪不動身子。
“老丞未與陛下結識之前,不過一介寒微,困頓于草舍之內。少時靠編制草鞋為生,天下大亂幾百年,百姓困頓、生活無望,餓死、戰死、流離失所無所。咳咳……”丞相忍不住咳了起來。
“這個天下,鳥獸可活、蛇蟲可活,人卻不活得。老丞,那時就在想,能為這天下做什麽?老丞這一生視功名、榮華為雲煙。天下戰亂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臣不過略讀了幾本書,與這天下又能做什麽呢?咳咳……”
“幸而得遇陛下這般的明君,陛下親自上門至臣的茅舍,陛下宏途偉願、心懷天下蒼生,一心要為萬民謀福祉。當時老丞就知道這天下,我要等的明君終是等到了。咳咳……”一陣急促的咳嗽,打斷了這位名垂青史的老人說話,便是如此才智,也逃不過生老病死。
“陛下對臣這般信任、這般賞識,治國、兵馬、出征陛下從不疑心。對老丞毫無猜忌,自古難見。臣方能得以施展才華,造福百姓創一個安穩盛世。當世大能何其之多?有幾人能被人尋得?建下功業?老丞哪有功績?都是陛下信任。”王丞相已經是将死之人,說話都是免力為之,又停了一陣,方才能繼續說下去。
“陛下是自古少有的仁君,臣怎麽能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臣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業業的輔政,如臨深淵般的謹慎,時刻為陛下照看好這大魏江山,保百姓安寧康樂。”
此言一出,兩人皆是涕然。從陛下還是東林王起,這位老丞就輔佐自己,宮變之時生死一線,也願誓死追随,這般的信任是堅不可摧的。
十幾日內,陛下兩次來丞相府探視,王丞相人之将死,心裏還是陛下,還是疆山穩固,還是百姓安樂,仍不忘叮囑坐在榻邊的陛下。
“陛下,千萬不能起了攻打長江以南的念頭,南朝現在上下齊心,鐵板一塊。反倒是魏國國內勢力紛雜,打下來的地方人心未必真心歸順,一定不能自己挑起戰争,發生內亂讓人有可乘之機。”
“朝堂上,一定要鏟除鮮卑、羌族勢力,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我觀他們絕不會久居于人下。陛下仁政,認為不該猜疑忠良、無故誅殺武将,陛下是仁德之君,但是未必人人都是仁德之臣,陛下定要防着他們……”
而後再也無力說下去撒手人寰,這位陛下及其欣賞、無比信任、極度仰仗的重臣,就是生命最後一刻,都在憂國憂民憂天下的臣子,終是駕鶴西去,終年不過49歲,為了陛下、為了魏國、為了天下百姓殚心竭慮、熬的油盡燈枯,才會這般早早去世。
陛下為此多日罷朝,百官都不用上朝議事,父皇這樣一個勤勉政事的人,也會因為太難過而無法上朝,可見其痛苦。要求以皇家規格安葬丞相,陵寝之大占地面積之廣,陪葬物器之多。
自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提出薄葬的概念“殓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說葬的時候放點衣服就行了,不要放貴重物器。
當世已經開始普及厚養薄葬的喪葬制度,生的時候讓他過的好,死後不陪葬太多金銀玉器,但是父皇不願意,将各國收繳的戰利品、陪葬入丞相墓中,并賞賜無數金銀珠寶、绫羅綢緞于王丞相家人,并親自參與了王丞相的裝殓、入棺。
陛下、皇後、皇室宗親、所有文武百官一律參與吊喪,一個臣子一生能得到這樣的信任、這樣的尊崇,歷史上這樣的臣子都是極少的,父親就是用這樣的信任對大臣、這樣的仁政治天下的。
父皇賜丞相的谥號為“武”、武,威強睿德曰武,剛正理直曰武。
時光過的很快,白駒過隙一般,這五年裏,玉珩聽了王丞相的話,韬光養晦、謹言慎行,徹徹底底成了朝堂上的孤島,再沒有人能與他親近。哥哥對他的防備依舊,但是因為已無戰事,玉珩也沒未再領兵,沒有再得到殊榮,與哥哥的關系也能安然無事、略有冰釋。
五年間,父親一次一次的提起要玉珩娶妻,終是不願,父親送了許多的美妓、嬌妾統統塞進寧安王府,因為是父親送的,玉珩也沒有辦法只能收進府中。
幾年過去終沒有得個一兒半女,慢慢也就算了,覺得這個兒子怕是有啥隐疾?專門安排了禦醫給他診治,也沒診治出個啥結果來。也就再不提此事了,算了他想幹什麽幹什麽吧?
玉珩觐見,要升苻北榮為荊州刺史,陛下就知道他下一步是要升拓跋楚燃為代州刺史。如今魏國強盛、國富民強,偌大的版圖上,偶有叛亂也會快速鎮壓形不成大戰;偶有災荒,現在國家版圖這麽大,各地可籌集糧食救援,人民雖不說過的錦衣玉食,但也豐衣足食、生活安樂、山清河彥。已是天下大亂後最好的日子了。
長江以北只有一個國,國泰民安。魏家鐵騎兵強馬壯,所以也不擔心拓跋楚燃會有異心,丞相故去也無人阻攔,故任命拓跋楚燃為代州刺史,聽聞他官聲良好,将代州管的安定、祥和,陛下想怎麽也是我這個兒子帶出來的人是該如此的。
玉珩之前有給楚燃寫過書信,偶有回之也是寥寥數語,不在長安城中也做不到送他人世繁華,只是見到精致之物就會收集起來送去楚燃那,一入冬就有禦寒之物送往代州,楚燃也只是略表感謝,下人帶話回來“楚燃并不缺此些,請寧安王勿放心上”。
玉珩也明白他終是放不下過去的,便常常寫信于苻北榮,經由驿站送至代州,後來苻北榮升遷便也再不知楚燃的情況。只知代州治理的很好,風調雨順、人民稱贊,終不愧我教了你這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