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風帶起湖面的漣漪,緩緩向岸邊推開。大澤洋洋,蘆葦蕩漾,魚群在葦從裏穿梭來去,這裏的村民靠着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和這片湖泊,生活富足。
春季萬物生長,魚苗新生未長成,該是關注自家田地時刻。家家戶戶忙犁地插秧,有耕牛的人家自是十分寶貝,鮮嫩肥美的綠草少不了伺候着。
“晉陽,又去山上割草啊!”小男孩身背背簍,身子被簍子蓋住大半,鄉親鄰裏看到他,紛紛招呼。
“嗯。”男孩點頭。
“驚蟄剛過,蟲蛇都出洞了,你可得注意點兒!”
“好的,謝謝大娘。”男孩應下,背起背簍往山上走。
“诶,這年紀正是去學堂的時候,偏偏家裏有個那樣的後娘……”大娘看着晉陽小小的背影遠去,嘆息一聲。
晉陽自小乖巧懂事,娘親許氏從小便教他讀書識字,學些道理,卻在他五歲時因一場大病撒手人寰。父親一年不到娶了鄰村的新夫人。新夫人帶一個三歲的兒子,進門時朝晉陽笑,說以後絕對不會苛待他。
晉陽那時日子過得甚是舒服自在,家裏事事後娘都不讓他做,玩什麽後娘也從不限制。晉陽小時被娘親拘得緊了,爬樹掏鳥蛋,河田裏摸魚,樣樣做盡,很是玩物喪志了一陣。父親對他直皺眉,訓斥他太野,每次都是後娘打圓場說孩子還小,直到晉陽長到該去學堂的時候。
“這麽愛玩你就玩個夠!學堂你也不用去了。弟弟過兩年也要讀書,做哥哥就收心去幫家裏做事。”一向訓斥晉陽不學上進的父親突然斷了晉陽的路,一下把晉陽打蒙了。他趕緊去求後娘給父親說好話讓他上學。後娘依舊笑眯眯的:“晉兒莫急,你多去求求你父親,他怎麽會不答應呢?我一個婦道人家也說不上什麽話,要不你多在他面前表現表現,做些事情,說不定過幾年你父親松口就送你去學堂了。”
晉陽年紀雖小,可不傻,後娘這麽一說,他終于明白之前的那些事情,都是後娘故意為之。但如今他身小力微,父親又下了如此的決斷,除了聽從毫無別法。
上山的路不遠,經過大澤就到了山腳下。晉陽如往常一樣走過大澤,水波蕩漾,茫茫大澤看不到邊,水面上偶爾飛過幾只水鳥,不曾停留便去了,不留下一點痕跡。春天蘆葦花正白,随風微揚。所有人忙着春耕或是讀書,廣闊的地界只有晉陽一人。他無聊的四處張望,突然看到白色的蘆葦蕩裏有一個小小黑色的東西。往常他可能會覺得只是一處陰影或是黑泥,可如今冥冥中他竟鬼使神差的走上前去,還扒開了蘆葦,湊身去看,居然是一條小蛇!
晉陽不知怎的也不怕,蹲在那裏,看小蛇緩緩蠕動,好像是沒有力氣似的,朝晉陽吐了吐信子,便懶洋洋的盤成一團。
小蛇身姿嬌小,圓圓的頭看起來沒有毒性,通體墨黑,鱗片光滑發亮如同上好的黑晶石,十分好看。晉陽看着越看越喜歡,忍不住伸出小手,輕輕的把它從水泊裏提起來,那蛇被這麽一弄,尾巴朝他的手臂往上卷,一圈圈的挂在了他手上。
“和我一樣只有你一個嗎?你還這麽小啊,真可憐。”晉陽把小蛇從手臂上小心的撥下來,放進背簍裏:“好好休息吧,待我給你去找吃食。”
小蛇在背簍裏待着,不知是懶還是餓得不行,居然一動不動,只腹部微微起伏。晉陽往山上走,先是給小蛇捉了些蟲子喂,小蛇一一吞了,直到喂了不少後才扭開蛇頭,不再對食物有反應。
Advertisement
晉陽見它吃飽,放下背簍開始割草。父親忙着春耕農活,無暇顧他,後娘又不會說什麽,自然沒人管他什麽時候回去。晉陽割了一大把,朝背簍裏扔。小蛇被從天而降的草給吓了一跳,嘶嘶幾聲扭動起來往上竄。
“哈哈,吓着了吧。你等着,我這就好了,到時候你就在草堆上窩着,應該很舒服!”晉陽哈哈大笑。不多時背簍裏已裝滿。小蛇窩在草堆上,又不動了。
晉陽把背簍放在一邊,找了塊幹爽的草地,從衣服裏拿出他藏了很久的書,趴在那裏翻開。
父親不讓他上學,他便自己看。娘親的遺物裏有不少書,他經常偷拿一本塞到衣服裏,等上山再看。書的內容很雜,甚至有些是野史傳記之類的話本,晉陽半認半猜,也能堪堪看懂。他偶爾偷偷溜到學堂外的窗邊偷聽,拿着書一一對照認字,這樣下來他還看了不少書。
晉陽一頁頁認真翻閱,絲毫不曾察覺周圍的環境。忽然感覺自己手臂有什麽涼涼的東西滑過,定睛一看,只見小蛇從背簍裏出來,一路游到晉陽的書本上,在書上又盤成了一團,書的字被遮了大半。
“你這是怪我沒有和你玩嗎?還是你也想看?”晉陽說。那蛇吐了吐信子,頭微微昂起,琥珀色的小眼睛對着晉陽。
“那你到我手上來吧,我們一起看。”晉陽伸出白嫩嫩的手臂,那蛇聽話得游過去,在上面卷了卷。晉陽用手肘撐地,手腕撐下巴,和小蛇一起看了起來。
傍晚時候晉陽把小蛇藏在簍子裏,背下山。晚霞燦燦,金光浸染雲層,紅日半沉,晉陽就着餘光朝山下走,一邊走一邊說:“既然你也是一個,那跟我一起,我們便都不是一個了。好不好?”過會兒,“沒有異議便是答應了,乖乖的不要走哦。”他一直注意身後的動靜,裏面安安靜靜,并沒有任何反應。等到了村口,他扒開層層疊疊的草,黑黑的蛇身正在裏面團着,看到他,嘶嘶一聲。
“真沒走!”晉陽甚是開心,他把今天的分量倒出來,空簍子塞到床底下。對小蛇交待不要出來亂爬。
“我們相互作伴,以後你待在我的簍子裏,這樣好了,不如叫你擔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