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上山

要離開一座城市,需要哪些理由?

沈青曾經在自己寫的小說裏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索。她給筆下的主角多種答案:失戀、失業、親人的死亡,或者是記憶的褪色。她把離開一座城市描寫得五顏六色,虛構過各種各樣的情感,可直到自己離開了雲彙市,她才真正明白,原來不是那樣的。

只是那時候,她還不懂。

雲彙之星大型購物廣場,人聲鼎沸。廣場一樓中央有少兒T臺表演,廣播中播放着熱辣的舞曲,不太适宜“少兒表演”這一主題,卻能很好地調動起全場的氣氛。這音樂聲甚至傳到了四樓餐館層一家火鍋店裏,靠窗邊坐着的兩個年輕女孩卻沒被歌舞聲吸引。

“青青!”

遲美怡透過音樂聲朝着火鍋彼岸的沈青一喊,把正朝着沸騰的麻辣鍋底發呆的沈青吓得擡起頭來。

“青青,這麽魂不守舍,要不別走了吧。”

“我房租也到期了,房東這幾天催我搬走呢。”沈青無奈地一笑。

“又不是沒房子住,這幾年你賺的錢早就夠買雲彙市中心好幾套房子了。我理解你以前不買房子,你為了“自由”啊為了‘靈魂流浪’啊,咱們誰還沒個夢想了不是?可現在好端端的城市生活你不過,偏偏要去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開便利店,你圖個什麽啊……”

遲美怡的長篇大論被服務員端上來的菜打斷:“您好,毛肚到了。”

“噢好,放這裏就好,謝謝。”她狀态切換得飛快,“青青,那可是安山啊!不是公園裏那種幾十個臺階就能登頂的小山。你上去了,還說不準多久下來一趟呢。再說,你對象不找了?婚不結了?真打算一個人孤家寡人住一輩子?”

“哪有那麽恐怖,我爸爸當年不就在山上一個人也開了店嗎。況且我不還有你呢,怎麽就孤家寡人了。”沈青夾着毛肚在沸水裏燙了幾下,放到遲美怡的盤子上,“我前幾天就重新注冊了那家店的營業執照,現在水電也都恢複了,能苦到哪裏去?還能比我們高中那次寝室淹大水的時候艱苦嗎?”

“你還記得淹大水那次啊!”

“當然,現在想起來,鼻子裏還能聞到下水道的臭味呢。”

“咿!吃飯呢在,說話分不分場合吶!”

遲美怡擰了擰鼻子,話題便從當下的離別轉移到了回憶過去:“說起來高中,你高中那會兒也真是,書也不讀,就整天寫你的詩,還考得比誰都好,羨慕死我了。”

Advertisement

“哧。”沈青一笑,似乎對于自己的過去有些不屑。

“那時候你說你要當21世紀最有名的作家,我還不信呢,沒想到你後來真的走上這條路了,還真的混出名堂來了。要不是那些噴子……”

“美怡。”

回憶到了不愉快的事,沈青出聲打斷她。

“……”遲美怡一陣沉默,低聲道,“你明明什麽都沒做錯,憑什麽要你逃避這些。咱們好不容易在這繁華的都市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卻要為了那些謠言而離開…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這不就有了嗎…哎,我們在雲彙市一起吃的最後一頓飯了,別搞得這麽傷感。生活又不止眼前的茍且,我是要去追尋遠方了。”

“追尋遠方的茍且嗎?”

“就算是茍且,那也在遠方,總好過眼前一團亂麻的現狀吧。”

“現在的你真不像你。”

遲美怡判定。

一頓飯吃得并不快,兩人後來也沒再講話,只是心照不宣地擦着眼淚。誰曉得這眼淚是不是被火鍋辣出來的。

三天後,沈青背着大大的登山包,站到了安山的山腳下。

正值清晨,登山的游客并不算多,一個當地的小男孩捧着一麻袋的木杆子湊上來問她:“姐姐,拿根登山杖哉。五塊一根,十塊三根。”

沈青擡頭看了看初起的太陽,覺得這小男孩着實辛苦,這麽早就來兜售,幫家裏賺點錢也不容易,問道:“我買一根,支付寶還是微信?”

小男孩用下巴指了指自己胸前帶着的二維碼:“都可以,掃這個就行哉。”

沈青從麻袋裏挑了一根看起來結實的木登山杖,給男孩轉過去8塊8,又問他上山的入口。

“那邊有個游客中心,從裏面穿過去,後面就是售票處和檢票口。”

“好,我知道了,謝謝。”她拿着登山杖背着包往男孩示意的方向走去。

“對了姐姐,千萬別買游客中心裏的紀念品噢!那都是騙外地人的,都是殺豬價,不要買哉!”

男孩補充道。

“好,曉得哉!”

安山市毗鄰沈青的老家,兩地方言所差無幾,都屬于吳語系,說起來別有一股軟綿綿的溫柔。當地人就算是講普通話,也會帶着方言的習慣,會在句中加入一些方言語氣詞,她聽起來格外親切。

小男孩說的沒錯,穿過游客中心便是售票處和檢票口。照理來說,作為山上的商戶,她上山是不用買門票的。但顯然檢票口的工作人員并不認識她。

“商戶?你哪家店的?”

“二十三道,山頂上那家店的。”

“最頂上那家?可老沈前年就去世了,你是?”那名工作人員看沈青不像是來逃票的,格外耐心地問。

“我是沈富國的女兒,這是營業執照。”

她打開手機,從相冊裏找到前幾天剛重新注冊好的執照掃描稿。

那人仔細地核對了信息,确認無誤後,給她開了無票通道的鐵門。

“噢,是老沈的囡啊。你是來重新開店的?”

鐵門厚重的“吱呀”聲仿佛打開了她一段塵封的回憶。

那時候她還沒上小學,媽媽帶着她爬山,也是從這扇鐵門開始,一步一步爬過了安山的二十三道彎,花了整整一天時間站到了山上開着店的爸爸面前。

爸爸驚喜的眼神讓小小年紀的她頓時忘了剛剛爬山的精疲力竭,騎在他脖子上扮大馬,指揮着爸爸燒開水給游客泡面吃。

如今,爸爸的店已經變成了自己的店,一種奇妙的宿命感随着山路在眼前的放大而愈發清晰。

“嗯,來把那家店重新開起來。”

“難得啊,你這樣年紀的女孩願意到我們這裏來開店。爬得動山的伐?你現在上去,大概要到傍晚才能到山頂了,路上吃的都帶着伐?”

确定了沈青的身份,他對于老沈的女兒格外熱情,說完這幾句,又從游客中心拿了本登山指南給她,交代了好幾遍安保室的電話才放她上山。

沈青翻着登山指南。

安山上下的二十三道彎被簡單地畫成了示意圖,紅色的數字标明了每一段路大概要花費的時間,白色的注釋則介紹每道彎的景點和特色。

安山算是千古名山,雖然山路崎岖,卻因二十三彎的盤旋和從古至今衆多名人的到訪而吸引了源源不斷的游客。這份指南的背面還列了幾首廣為傳頌的關于安山的詩篇。

其實她前幾天在火車上已經上網搜索過許多登山攻略了,二十三道彎中哪幾段路最吃力,哪幾段路上有飯店,她也基本了解過。不過翻着紙質的指南還是更加安心。

“二道,當地民居,也是挑山工們通常住的地方。”

照着指南的介紹,沈青果然在尚未變得陡峭的山路邊遇見了一間又一間的農村小樓。二三層的小樓飽有生活氣息,晾在陽臺上的花花綠綠的衣裳讓山色變得更為樸實。

一般的村民其實并不會選擇住在這裏,畢竟與外界的生活有一定的隔絕。這兒住着的,多半是在安山生活着的一種特殊群體——挑山工。

山上修路,需要的石頭,由挑山工扛;商戶賣貨,需要的貨物,也由挑山工扛。一根杆子,扛在肩上,兩頭懸挂着重物,将他們的肌膚壓出一道紅痕。雖然辛苦,但大山少不了這樣一群人,溝通山的上下。

他們并不是安山獨有的,曾有人用“行走的脊梁”稱呼過另一座大山的挑山工們。

這些年經濟發展起來,純體力的工作不再受年輕人歡迎,越來越多的山民離開了安山,挑山工這一群體也逐漸式微。

“以後要跟他們熟悉咯。”沈青浏覽完了指南上對挑山工的介紹,把指南一折塞進兜裏,專心走路。

三道彎和四道彎顯然不同于一二道,畢竟是大山,山路的陡峭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這兩道彎也被稱為“安山的門檻”,是登山客們會遇到的第一個疲勞點。

長長的看不見頭的臺階幸好有兩邊的樹木遮蔭,一根登山杖也在此處發揮了作用。沈青頭上的汗滴流進衣服裏,她心中默默感嘆着“開局不順”,又遺憾自己不是個男人,真想直接把薄薄的T恤給脫了,好讓汗水正常地散走身上的熱氣。

上山前哪裏能想到,大清早的太陽就這麽毒。

倒是有個比她遲來的專業登山客,斜着走臺階,快步地從她身邊經過。

看人家輕松的樣子,她突然感覺自己真不适合這裏。至少不适合登山。

作者有話要說:

大家好。如果有人看這文的話,希望你喜歡我的文字。如果沒人看這文的話,我也會持續更新的。沒有特殊情況不會棄坑。固定更新時間大概是每天15:00,每天最少一章,靈感爆發的話就沒有上限。

文章中的地名、人名和特殊事件純屬虛構,挑山工這一群體有現實原型。開篇的背景是18年的夏天,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夏天了。文章風格偏向流水賬,如果純屬是來看甜甜的戀愛的話,我建議過段時間再來。

希望文字與你同在。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