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有話要說: 關于蝗蟲部分,來源于百度。
這段時間要準備十四號的新店開張,很忙,估計沒有什麽時間更新了。等忙過了這段時間,我再恢複更新吧~
對不起了大家!
因着李世民出了面關系,卓東來接下來的話倒是沒人再打斷了。
卓東來幫着出的主意既簡單又粗暴,但效果便是還沒開始實行,便能知道會是極好的。而他所出的主意便是——吃蝗蟲!
蝗災剛一出現時,朝庭便號召過百姓全力打蝗滅蝗,可是百姓們都是沒有念過書的,自然不曉得什麽叫‘子不語怪力亂神’,只一味的迷信上天警示,而且還請來了神婆占童祈福,實在是號召不動。
雖然,有些地方的官府派了一群衙役,又組織了一些人去捕打消滅蝗蟲,可是周圍的百姓們看到他們竟然如此做,忙不疊的就上去要追打那些敢捕殺蝗蟲者,差點兒就要引起暴動來。
再有一些自認比較聰明的,他們并不消滅蝗蟲,而是要将它們驅趕出境,來了個東村敲鑼往西趕,南村敲鑼往北趕。可是結果發現,趕來趕去,不過是村村都遭殃,老百姓們也就越發的消沉,甚至怨聲載道。
而卓東來讓李世民吃蝗蟲,便是讓那些無知愚昧的百姓們知道,蝗蟲并非天蟲,它們的出現更不是什麽上天的警示,不見連皇帝都敢吃那些蝗蟲嘛?皇帝乃是天之子,天之子的身份足以讓百姓們收起對蝗蟲的惶恐,然後對它們進行捕殺。
如此一來,蝗災可消!
說完了初步,卓東來又繼續侃侃而談:“只要百姓不再對蝗蟲抱着懼怕之心,到那時,便可捕打、土埋和火燒。只是這捕蝗一事定要快,只要蝗蟲一滅,便是之前的收成都被糟蹋了,但卻仍能再搶種一些農作物,到了秋天之時,相信還是能有一定的收成的。”
李世民一邊聽一邊點頭,待卓東來說完之後,他欣喜的環顧了百官們一遍,随即又道:“衆卿若有疑問,不防開口。”
長孫無忌站了出來。
他并沒有為難卓東來的意思,只是就着卓東來所說的滅蟲之法問一問具體之法。至于吃蝗蟲一事,只要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李世民并沒有反對之意,長孫無忌又何必枉作小人呢。
卓東來一一解釋了捕打法、土埋法和火燒法為何,長孫無忌見他說得有理有據,可見是有把握的,但其中又提出了一些疑問,又見對方對答如流,也暗自點了點頭,對其贊了幾句。
只是,一想到卓東來可能的身份,又不由得為李世民憂心。可是李世民重用卓東來,與公來說,長孫無忌也無二話可言語,至于私……長孫無忌相信李世民總歸是心中有數的,也不認為他會為親情所累,否則也不會有當年的玄武門之變了。
Advertisement
因此,長孫無忌不着痕跡的看了一眼李世民,便又成了一個賢臣了。而一個賢臣最重要做的,不過是幫着帝皇舉賢薦能罷了。
而卓東來,只看他今天出的滅蝗之主意,便知他當得起一個‘能’字!
更何況,危險的人物最好還是放在自己的面前,以便能緊緊的盯住了,而不是任由他在自己察覺不到的地方任意蹦噠!若是讓他趁機發展出了自己的勢力可就不美了。
大唐的帝皇之位只該是李世民的,而不是那個早就死去,卻不知又從哪兒冒出來的李元吉(霧)能觊的!
因此,長孫無忌對着卓東來的主意連連贊好之後,便對李世民言語要保薦卓東來。
可惜,長孫無忌的想法李世民是無法認同的,而且,李世民固然有讓卓東來進入朝堂的打算,但卻不會是現在。
李世民愛慕着卓東來,對于卓東來的想法也就理所當然的十分看重。今日趁機讓卓東來入了衆人的眼,已經讓卓東來分外着惱了,若是自己再借着長孫無忌的話,讓卓東來進入朝堂的話,那自己勢必再入不得對方的眼了。
更何況,李世民壓根就不想勉強了卓東來。
這一回,李世民雖然算是來了個借機行事,但也要卓東來配合方能來個順水推舟,如此一來,李世民之後只要稍加安撫一番便罷了,更別說他本來就給了卓東來選擇的餘地。
可是,這樣已經是極限了,兩個人再多的試探并不為過,但試探得一旦過了底線的話,別說是卓東來會着惱,便是李世民自己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興味。
結果也只會是自尋煩惱。
所以,對于長孫無忌的舉薦,便是李世民不去咨詢卓東來的意見,也不會有同意的打算。
李世民眉頭一皺,壓根就沒去看卓東來,徑自就答複了長孫無忌:“無忌的意思朕明白,只是可惜了,之前朕就曾經詢問過東來的意見,可惜他志不在此,而且現在尚且身不由己。朕向來愛才,卻也不願意因為愛才而勉強了那些有才之人,因此,朕也只能等着他心志在此的那一天了。”
雖然這話說得讓人覺得李世民十分的大肚能容,但又顯得卓東來有些不知發歹,但這番話下來,相信也不會再有人會自讨沒趣的幫着卓東來舉薦了,否則的話,少不得就得罪了當今陛下。
當然,這不過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的想法而已,最起碼那些真正聰明的人,自是可以看出李世民那一番話下來所暗藏的蹊跷之處,為此,他們對于卓東來的身份也就越發的好奇了。
只是,這些聰明人好奇歸好奇,但也知道有些事情知道的越多下場就越壞,瞧着長孫無忌似乎知道些什麽,偏偏又諱莫如深的模樣,就足以讓他們的好奇心灰飛煙滅掉了。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啊!
今日臨時召來百官,為的就是這滅蝗一事。而今這滅蝗有了法子,李世民把此事交給了長孫無忌和尉遲恭,便讓百官們各自出宮了。
李世民待最後一人踏出了禦書房的大門,便迫不及待的從龍椅上站了起來,湊到了卓東來的面前,臉上還挂着涎笑。
“擺出這副怪樣子來做什麽?”卓東來眉頭皺蹙,倒顯得他十分不耐。不過,李世民一向知曉卓東來的為人,并不以為忤,反而越發湊近一些,只因為卓東來是個吃軟不吃硬的性子。即使他對某些人真的是面冷心硬,也是因為這些人不是卓東來認為可親可近之人罷了。
李世民也沒有向卓東來表達什麽歉意,因為他們二人之間,若是加上了一句‘對不起’,可不就生份了,因此,連辯解幾句也無,只一味的涎皮賴臉,直至卓東來再受不住,端不起一張沒有表情的臉來,便算是此事了了。
二人也是多年的兄弟情份了,即使如今多了幾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也不過是讓二人越發的有默契起來。卓東來看出李世民的那點兒小心思,也不點明,更不再提不進朝堂的話,但李世民卻清楚,卓東來已然有了決定,驟也不再做那些過于明顯的小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