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完結章(中)
自從三皇子邵祯得勢之後, 朝中流言四起。
人們都說,慶帝會對待世家一樣,遲早會廢除太子, 将儲君之位傳給三皇子邵祯, 這次讓邵祯率軍擊退鞑靼, 就是預備給邵祯立功, 日後也可以名正言順地繼位了。
太子已岌岌可危了。
這樣的流言其實一直都有, 可從來沒有像這次這麽流傳速度之快,流傳範圍之廣。
即便是再老實,再敦厚的人, 在此時也該生出一些憤怒。
何況太子身邊也不缺少人煽風點火。
世家被壓制的過頭了,與呂朔結下的血海深仇早已蠢蠢欲動,亟待報複,這次是不死不休。
醞釀已久的浪潮終于在這一日爆發了。
呂朔決定拖延時間, 和鞑靼談判, 這種以逸待勞的方法本是不錯。
鞑靼雖擅長骁勇善戰, 但游牧民族的缺點很明顯,他們很難持續作戰, 而且也很少有什麽戰略。
卻不料事情并未按照他所想的那樣發展下去。
河西再次傳來新的軍情, 鞑靼不知是不是提前得知了消息, 不僅拒絕談判, 還突然進攻了薊州, 三皇子所領的大軍還未到,薊州便已落入鞑靼之手。
消息一出,朝中上下一片驚懼, 鞑靼第一次占領了薊州這樣的大城, 如果繼續南下, 豈不是離京城也不遠了?
這樣的危機史無前例。
朝中都責怪這是三皇子的疏忽和呂朔的錯誤,彈劾如同雪花一樣落下。
監察禦史徐勝凱寫了一篇筆鋒極犀利的文章,指出呂朔有十大罪過。
一是厚賄結納,專利無厭,二是收買內監,察聽帝蹤,三是結黨營私,擾亂朝綱,四是......
等等這些罪過有一大半都不是誇張,而是确有其事。
其中的任何一個罪過換了旁人都可置之于死地。
但慶帝只是留中不發,降旨讓呂朔将功贖罪,必須在期限的時間內,讓鞑靼退兵,至少不可讓他們繼續南下。
至于三皇子邵祯則一字不提,誰都知道,邵祯這次不僅沒能立功,反而還失去了角逐皇位的可能了。
但這樣的結果真的能讓人滿意嗎?
即使太子滿意,世家也不會答應,他們好不容易看到了呂朔的地位動搖了,要是不加一把力推到,以後等呂朔站穩了重新清算,那麽他們又該如何呢?
而如今在慶帝面前說的上話的人,只有謝舒。
盡管謝舒和呂朔的出身一樣,兩人看起來也沒什麽沖突,并且很多人都覺得謝舒将成為第二個呂朔。
但二者之間,還是有些不同的。
呂朔慣常笑臉迎人,殺人不見血,也柔儈□□,順者昌逆者亡,而謝舒為人倜傥豪放,更讓人信服,他手段也溫和許多,雖說一不二,但至少留有餘地。
況且,他們推舉謝舒,呂朔又怎麽可能再和謝舒交好,如此一來,呂朔和謝舒結下仇怨,對世家來說也是大有好處的。
因此世家大張旗鼓找上謝舒,并且也願意給謝舒讓路,謝舒工部如今的許多工程,他們都可以配合。
謝舒并不明确自己的态度,但實際上的好處卻到手了。
他要做什麽,六部其他部門都不是不能妥協。謝舒曾經頒布了很多政策,例如工部施工需全員配合,工部工程也有獨立自主的權利,人事調動、物資運送也該有專門的人員對接,工部負責任命和調配,工匠輪班制等等。
謝舒頒布的這些政策已經開始實施了,如今他又要新的改革。
他要頒布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他要頒布交通改革法,修築基建。
他要改革稅收,重新清丈全國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就連這個,世家也捏着鼻子同意了。
潛移默化中,謝舒如今的權勢越加高漲,依附他的人變得越來越多,而呂朔的勢力正在日益減弱......
這時忙着解決鞑靼的呂朔也并非沒有察覺,他一邊看着世家和謝舒合作,一邊看着彈劾他的文章,其中有一個人叫做徐勝凱,是謝舒在金陵的同鄉,還曾經同結了金陵文社。
同鄉,又是同社!
在如今科舉制盛行的朝代裏,同鄉幾乎可以看做是同黨了,何況還是謝舒曾經舉辦的金陵文社呢?
呂朔心中怒火高漲,他萬萬沒有想到,這背後操縱這一切,捅他刀子的人是謝舒!
只要等戰事一結束,他回到慶帝的身邊,首先解決的不是世家,而是謝舒!
但戰事遠不是那麽順利就結束的,鞑靼占領薊州之後,依舊貪得無厭,他們并沒有退去的打算。怎麽能退卻呢?好不容易才占領了薊州這樣的城池,河套終究還是顯得貧瘠了。
鞑靼如今的領導者是鞑靼王的王子,他和他的父親不同,他的眼光更為深遠,也有着更大的野心。
他在河套長大,其中河套有不少漢人,他從小開始學習漢話,學習漢人的文字。
雷厲風行地取下薊州也是他的命令,因為幾天前,他的父王準備和大慶談判的時候,要求大慶給他們足夠多的金錢和食物。
他卻意外探聽到了一個消息,這次談判只是拖延時間,實際上,大慶的三皇子已經帶兵前往讨伐他們的路上。
于是鞑靼王子當機立斷,趁着晚上薊州城防松懈的時候,攻下了薊州。
但鞑靼王子的野心還不止于此。他沒有選擇屠城,帶走能帶走的一切,而是誘導城內的漢人為他所用,他如今對慶朝的形勢很了解了,他知道慶朝朝局的混亂是怎樣的情況......
呂朔和三皇子邵祯奉命來對付他們,可是他們在朝中還有更大的敵人,他們兩人也不是忠君愛國的人,一個是慶朝最大的奸臣,另一個觊觎着儲君之位。
于是鞑靼王子提出鞑靼願意受降,與大慶談判,接受大慶的分封。
只要是有腦子的人都能夠看得出來,鞑靼所說的“受降”只是一種變相的借口。
他不向大慶進貢,而是索取各種東西,還要大慶名正言順地将河西以外的地域分封給他們。
這樣的“受降”換作是任何人都應該覺得不對勁。
偏偏呂朔和邵祯知道了後,好像看不出其中的門道,并沒有催動大軍前進,而是将此事奏報給了慶帝。
呂朔和邵祯想到了一處,既然慶帝要鞑靼不能南下,那麽一場敗仗都不能有,議和才是最有用的辦法。
慶帝得到呂朔的奏報後,交此事給百官奏議,群臣紛紛反對。
薊州是河西的要地,怎麽能讓出去呢,一旦封給了鞑靼,勢必會讓天下人都寒心,以後還有誰有信心抵禦鞑靼呢?
何況鞑靼屬于蠻夷之地,蠻夷毫無誠信,朝令夕改,到時候再舉兵南下,大慶危在旦夕了。
慶帝也覺得很不妥當,可這時,呂朔又來報,說鞑靼願意每年獻出千匹戰馬,以此來表示他們想要和平的決心。
有了最差的結果,再給出一個不錯的,這樣對比起來,鞑靼的态度似乎是懇切的......
最主要的是,慶帝也深知,大慶的軍隊面對鞑靼不一定有獲勝的機會,戰事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可能要持續數年的時間都不會看到他想要的結局,慶帝不想整日因此事輾轉反側,之前的戰事便是如此,慶帝不願意再重蹈覆轍了。
如果此事順利的話,能夠安撫鞑靼,讓他們不再進犯,也許可以換取數十年的和平。
慶帝猶豫了,衆臣看出慶帝的動搖,心中大為着急,可也知道慶帝剛愎自用的脾性,越是勸他,慶帝越要如此。
如果真的此條奏議通過,那麽之後慶帝定然會讓呂朔負責此事,便可以讓他将功贖罪了,到時候呂朔回京,還有誰能略其鋒芒?
衆臣不由得将最後的希望都放在謝舒身上,期盼他能說些什麽阻止,說什麽也好......
最後謝舒終于站出來了,他對慶帝說,陛下,鞑靼沒有誠意,是在愚弄我們。
慶帝面向謝舒,這個事事都讓他滿意的臣子,還是很有耐心的。
他鄭重詢問道,何以見得?
謝舒道,戰馬對于我們來說,不是必需品,可鞑靼索要的東西卻是他們賴之生存的物品。
當鞑靼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麽他們便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慶帝聞言悚然一驚。
他并非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是還抱着相對樂觀的想法,但當謝舒說的太過直接,慶帝也不敢再幻想了。
慶帝又問謝舒,該怎麽辦?
謝舒說應該富國強兵,充實邊防,準備随時出擊,利用好一切可以反擊的機會。
鞑靼如今解決了溫飽問題,不一定還有作戰的士氣,只要給他三個月的時間準備,他就能一舉擊敗鞑靼。
這樣的言論一出,群臣一驚,而慶帝心中也不太相信謝舒所言,可在這種時候,一個态度堅定的人更讓人覺得信賴。
而慶帝雖然衰邁了,志氣消退了很多,但也見不得能夠接受被人侮辱。
最後慶帝還是同意了謝舒的提議,慶帝一面派人叫呂朔再細細商量談判的細節,不能答應鞑靼的要求,一面則悄悄密召謝舒,還有今年新任的兩位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商讨此事。
當天,商議完畢後,慶帝讓謝舒主持這一切,至于其他兩位尚書一點異議也沒有,不約而同地将主導的位置讓給了謝舒。
談判又一次談判......
鞑靼讓步了幾次,也察覺到慶朝的敷衍态度,于是給出最後的期限。
可呂朔也早已感覺到了慶帝态度的轉變,現在所有的壓力都來到了他這邊。
在知道是謝舒所為後,呂朔對謝舒的忌憚和恨意已到了新的巅峰,他怎麽也想不到,一條毒蛇潛伏在他的身邊,他竟然不曾發現。
而現在呂朔更為擔心的是,即便他以後真的回到了京城,但日後他還能像以前一樣執掌大權嗎?
他聽說,他離開京城後,謝舒已經代替了他的位置,慶帝的壽表還有詩詞都是由謝舒來寫,他在朝中的人也都相繼依附謝舒了。
他之前遭人彈劾,慶帝只是将奏折留中,等他回京之後呢?
而邵祯有着同樣的顧慮,他和謝舒早已結下不解之仇,現在又更無望帝位,那麽還不如一不做二不休......
另一邊的京城,太子也坐立不安。
慶帝遲遲不給他确定的答複,反複無常的态度讓太子這邊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落空。
而太子心中更為惶恐的是這次鞑靼意外得知的消息其實是他手下的人洩漏。
如果呂朔和邵祯順利回京,将是一場腥風血雨。
如今能夠面聖的又只有謝舒,也許謝舒知道父皇的心意,但謝舒始終不曾回複。
眼看着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太子終于在身邊人的勸說中下定了決心。
父皇啊父皇,這是你逼我的。
這一晚,慶帝從龍床上被人從夢中搖醒,耳邊傳來衛卿童慌亂的呼喊,陛下,紫禁城被圍住了!
慶帝大驚失色,趕緊叫人護駕,來的是劉強和一衆內監。
慶帝才知道他的太子竟打算要逼宮,這對年邁的慶帝來說,實在是一個刺激。
慶帝看着窗外的燈火越來越近,心中越發頹然起來。
此時還有誰來得及阻擋呢?
京都護衛軍駐紮在城外,太子既然早有準備,一定會封鎖全城,而三皇子邵祯率領的精兵還遠在河西,來不及回來。
好在劉強率領的內監拼死抵住宮門,不至于讓潰敗來得這麽快。
時間過得是那麽的漫長,天依舊沒亮,慶帝一邊做好體面的準備,拿出傳國玉玺,一邊心中還是生出盼望。
他想,這一晚上總有人能發覺不對吧!
三更的時候,內宮的城門被人推倒了。
但來的不止有太子的人,還有帶領京都護衛軍的謝舒。
這三個月謝舒改進的軍備有了不少的成效,他新建的神機營每人都分發了火器,遠不是普通軍隊可以抵擋的。
太子的宮變失敗了,不等慶帝發落,他已畏罪自殺。
看着太子的屍體,慶帝一病不起,心中到底是怎樣的痛悔已不得而知,但慶帝并沒有因為太子的死去打算罷手。
一定要徹查!徹查!
慶帝讓謝舒依舊封鎖全城,守住京城九門以及南北要害,沒有得到他的旨意前,誰都不準進出,宮外一條消息也不能傳出去。
到底是誰教唆的太子呢?都要付出代價。
這場宮禁整整持續了七日,在封閉的京城裏,大臣們如同籠中待宰的羔羊。
但每個人都清楚了,此時決定他們命運的不是在病中意識不清的慶帝,而是謝舒。
遠在千裏之外,正在密謀如何奪得皇位的邵祯也得知了太子逼宮的事情。
邵祯先是憤怒,接着大喜。
天賜良機啊,他正好可以借着清君側的大旗回京了。
但呂朔卻心有顧慮。
在呂朔看來,太子是一個仁厚到懦弱的人,他能下定決心逼宮,到底是到了怎樣的絕境?
可慶帝還未做出要将皇位傳給邵祯的決定,是誰在背後推動了這一切,還是說,這只是一個假消息?
但呂朔的勸說已無法熄滅邵祯的心火。
邵祯決意要帶着大軍回京,在路途中的時候,京城一直封禁的消息傳來,一切都得到了證實。
邵祯讓大軍加快行軍速度,他要盡早趕回京城。
終于離京城只有百裏了,邵祯讓人駐紮在外,想探聽更多的消息。
慶帝這幾日因病昏昏沉沉,此時,聽到謝舒有事禀報,還是強打着精神坐起。
卻不料聽到了一個晴天霹靂的噩耗,謝舒說,三皇子邵祯沒有上報,便私自帶着大軍回京,已兵臨城下了。
豈有此事?
慶帝心中覺得裏面還有些內情,可這個時候,由不得任何的差錯,連太子為了皇位都能逼宮,那麽三皇子呢?
但慶帝不想再殺一個兒子了。
于是慶帝下了诏書,派人給邵祯送去,他要聽聽邵祯的解釋,要是真有什麽誤會呢?
可當邵祯得知派人送信的是謝舒,又怎麽能夠接受?
反而是呂朔察覺到了裏面更為複雜的內情,太子的逼宮如果成功了,謝舒又怎麽會在慶帝身邊?
這說明太子失敗了!
可太子失敗,那麽邵祯的回來也不再名正言順了。
但邵祯就算真的認錯,如今謝舒在慶帝身邊,他又怎麽會允許邵祯登基。
而對他來說,誰才是繼位的最佳人選呢?
想通了這一切,呂朔已陷入深深的戒懼之中。
不難想象,謝舒到底在這場宮變中扮演的到底是怎樣的角色,或者,不止是這場宮變。
縱觀全局,那一只看不見的手,一步一步将時局推到今天的這一步,原來就是謝舒。
呂朔看透了,邵祯也想明白了,攻城要盡快,否則就來不及了。
但他們能夠想清楚,卻說服不了所有的士兵。
攻擊京城,這是怎樣的謀逆之罪啊!
即便太子逼宮,名不正言不順,可他到底是太子,是本來的儲君,三皇子還是三皇子啊!
至于呂朔,他的名聲就更差了,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奸臣,幾個月前,彈劾他的文章流傳地到處都是。
這樣的人,也值得他們賣命嗎?
就在士兵們猶豫不決的時候,謝舒帶人站在京城的城牆上,宣讀了慶帝的聖旨。
原來如今在位的還是慶帝,太子的逼宮已被鎮壓了,慶帝召三皇子一人立刻進城,其他人待在城外,便既往不咎,否則視為謀逆。
這原本是正常的旨意,誰也不會懷疑自己的父親會對兒子下手吧?
但邵祯怕的不是慶帝,怕的是謝舒。
他看着城牆上的謝舒,從未感覺到這樣的恐懼,他該進去嗎?等待他的又是怎樣的前途和命運呢?
邵祯終是猶豫了,他這一猶豫,便立刻引起了其他人的猜疑。
到最後,謝舒命人打開城門,竟有士兵自發地圍住邵祯,至于呂朔,也沒逃過去。
兩人被帶到謝舒的面前,他未曾理會邵祯,而是走到呂朔的身邊。
呂朔的鬓發在士兵的拉扯中散亂了,哪裏還有當朝太傅的風華,他望着謝舒,竟不失風度地說道:“我輸給了你,謝舒,我到底不及你狼子野心。”
呂朔這樣評判謝舒,并非是一種諷刺,而是他真心實意地覺得謝舒手段高明,又從三皇子哪裏得知了更隐秘的消息。
他這才明白謝舒真正的手段。
只要慶帝駕崩,繼位的不是別人,正是衛卿童所生的八皇子。
可這世上,哪裏有三歲的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