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威北王打着清君側的旗號造反,卻不敢直接反對太子,畢竟那是梁淮親封正統,所謂的清君側指的是梁仲瑄生母魏娘子,威北王聲稱這位魏娘子宮女子出身,身份卑微卻使用妖術魅惑君上,讓君上迷失心智,要替君上鏟除妖邪,可那時的魏氏早就香消玉損,所以所謂的清君側清的是誰,大家都心知肚明。
梁亭就是要将魏氏定義為妖邪,那樣梁仲瑄便順理成章的名不正言不順,待他兵臨城下,自然有了另立新君的借口,他這如意算盤本來打得很好,多年籌謀終于要成為現實,威北王是信心滿滿的五萬大軍洋洋灑灑的北上,要直取平京城。
可原本要纏住顧家軍的南鏡軍,還未和顧家軍刀兵相見,背後腹地就被西涼偷襲,南鏡一下子腹背受敵,匆忙回營自救又被顧家軍追繳,一時間傷亡慘重,而對北上的威北軍顧楓也早有準備,他讓副将李安獻領兵五千埋伏在威北軍必經之路,趁夜偷襲,雖然威北軍有五萬雄獅,可李安獻所率領的五千顧家軍都是精兵強将又是趁夜偷襲,不但燒了威北軍的糧草,更是斬殺了威北王的副将。
威北王軍還未到京畿便被大大的戳傷了銳氣,原本就不該再度北上,可威北王卻是被皇位迷失了心智,不去細想為何顧楓會派人提前埋伏,卻仍就泥足深陷,帶着五萬大軍繼續北上,而等待他的結果必然是失敗。
“皇叔,小侄一無功勳,二無外臣擁立,這太子之位本是坐不穩的,可皇叔卻急不可耐的送了這麽一份大禮給小侄,小侄真不知該如何感謝皇叔才好。”
這是威北王被俘之後梁仲瑄對他說的話,事後冷靜下來的威北王才發現自己竟然被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子謀算了。梁淮在位二十二年都不曾立太子,主要是幾位成年皇子大多都難當大任,這空懸的太子之位漸漸的讓梁亭有了非分之想,為了這個夢他籌謀了太久,所以從未将梁仲瑄看在眼裏,沒想到就因自己的輕敵毀了他的一生。
其實這也不能怪梁亭小看梁仲瑄,此事之前根本沒有人将梁仲瑄看在眼中,主要是他出身太低,即便被冊立為太子,也仍舊沒人看好他,梁仲瑄的生母魏氏,是位官女子,母家是淮陽一代的商賈之家,商籍低賤又是官女子的魏氏卻不知是如何得了梁淮晚年全部的寵愛,為她梁淮晚年再未入後宮,而是與魏氏同住于議政殿中。
後來魏氏誕下梁仲瑄,原本出身低微的她不能親自養育皇子,可梁淮太過寵愛魏氏,不忍看她母子分離,便下旨将梁仲瑄留在他身邊由他親自教養,這樣魏氏就不用和梁仲瑄分開,而威北王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感覺到了一絲威脅,只因梁淮那麽一個冷血的人,為了魏氏真的做了太多。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威北王開始了自己的準備,可他從一開始就認為魏氏奪得聖心不過是晚年的梁淮□□熏心被魏氏迷惑,卻不知梁淮喜愛魏氏,從不是因為魏氏姿色出衆,見過魏氏的人都知道,魏氏容貌并不出衆,後宮美女如雲,她在其中甚至可以說是極為普通。
‘聰慧玲珑,絕世無雙。’
也許是天妒英才,魏氏在武侯二十年逝世,梁淮親筆寫下這八個字形容魏氏,可魏氏因身份低微,生前未能被冊封死後也無名分,但梁淮偏偏要給她這麽一個區區官女子以皇後之禮下葬。
“魏氏生前言官天天給朕谏言,甚至連冊封都不能夠,如今她死了,朕只要給她一份哀榮,就讓言官安分些吧!”
禦史對于魏氏以皇後之禮出殡很不滿,掏出古今典故苦心勸谏,關于此事的奏章堆滿了梁淮的案頭,可梁淮只是語氣冰冷的丢了這麽一句話。最終力排衆議為魏氏舉辦了風風光光的葬禮。
可據傳聞這場風光的送葬只不過是送葬了一件魏氏的衣冠,因梁淮為了兌現死能同穴的諾言,一直沒有安葬魏氏,而是待自己死後才将魏氏的遺體和自己合葬他的皇陵之中。
這麽一個死都沒有得到名分的商賈之女,一生榮華不過是仗着梁淮的寵愛,死後便一切都沒了,她那同樣卑賤的兒子又有什麽資格奪得那至尊之位?至少在被擒之前威北王都是這麽認為的,其實一開始他也沒想過起兵造反,所以才會在涼州刺殺梁仲瑄,真正讓他起兵的理由還是梁淮毫無預兆的冊立梁仲瑄為太子,這才徹底激化了梁亭的奪嫡之心。
“皇叔作為燕州安撫使私自屯兵,當真覺得父皇一無所知?”
“我去涼州城僅僅是因為想要看看涼州的人土風情?皇叔既然派人刺殺,就應該順便看看我去涼州都見了什麽人,那樣皇叔就會知道我曾私下裏見過西涼的四皇子宗顏,還會發現我回平京城時所選的路線。”
“皇叔觊觎皇位,就應該看清敵人是誰?我可是從皇叔開始屯兵之時,就将皇叔的每一步都算計清楚了。”
“皇叔以為自己是掌棋人,卻不知自己早就是棋中子。”
威北王梁亭被擒,被貶為庶人賜毒酒,在地牢中梁仲瑄對梁亭說了這些話,算是讓梁亭死的明白,從一開始他就小瞧了梁淮,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威北王認為魏氏的盛寵是因為梁淮□□熏心,可後宮女人有多少美若天仙,為何偏偏魏氏能獨得聖心?
因為輕視,所以他從來未将梁仲瑄當做自己的敵人,因此涼州刺殺就只是一場單純的刺殺,成了固然好,失手也便小小這個毛頭小子,他完全沒有想過要調查他的行蹤,現在想來梁仲瑄之所以選擇那時去涼州恐怕都不是偶然。
百年前西涼和南鏡本是一體,後因争奪單于之位一分為二,因此西涼和南鏡一直水火不容,為争奪牲畜子民更是常年爆發戰争,梁仲瑄将南鏡打算出兵涼州之事告知西涼四皇子,讓四皇子帶領自己的部族去偷襲南鏡腹地,如此正好可以為自己争取軍功,在日後争取單于之位時便多一分勝算。雖然西涼和大楚也是敵對之勢,可比起進攻強大的大楚,顯然突襲南鏡腹地對當時的四皇子宗顏更有利,于是四皇子欣然接受了梁仲瑄的建議。
而梁仲瑄在返回平京時,更是在隴西□□停留數日,研究其中路線,他知道如果威北王要北上,隴西□□是必經之路,他和顧南天多次探查演習,最終确認了一處隐秘之所,這才有了後來李安獻的偷襲。
威北王辛辛苦苦謀劃了十幾年的奪嫡之路,就因輕視最終斷送在梁仲瑄手裏,他的失敗也為梁仲瑄帶來了資本,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太子,搖身一變成了平定威北王之亂的大功臣,這讓原本搖搖欲墜的東宮之位得以穩固。
平定了威北王之亂,梁淮怒不可解的展開了殘忍的殺戮,但凡與威北王有牽連的都受到了株連,武侯二十四年梁淮親自下令處死的人恐怕不下千人,加之受到株連之人,那真是血流成河。
相比于梁淮的殺伐果斷,梁仲瑄卻趁着這個時候收買起了人心,他多次提出□□政策,阻止無畏的殺戮,認為那些與梁亭熟識卻不知他謀反之事的将領,應該念及其血戰沙場的功勳而寬厚處置,不應一味屠殺,更為皇族宗室說話,認為他們只是被威北王所禍,并不是真的想反。
面對血腥殘忍殺伐果斷的梁淮,這個太子似乎更有人情味,所以當初看不起他身份的大臣、皇族甚至将領都對他投以赤誠,希望能在梁淮的刀下留得性命,原本無依無靠的東宮太子,就在這個時候逐漸豐滿了羽翼。
經歷了威北王之亂,梁淮對待寧遠侯顧楓便更加忌憚,明明是顧南天拼死救下了梁仲瑄,明明是顧楓派遣副将阻截了威北王的進軍之路,為梁仲瑄在京畿附近排兵布陣争取了時間,可梁淮根本看不見,斥責顧楓玩忽職守的聖旨隔三差五的送來涼州,梁淮認為是顧楓的失職才導致了威北王反叛。
常年征戰讓顧楓本就有頑疾在身,加上梁淮不斷的施壓,讓這位年邁的老侯爺身心疲憊,原本顧楓于威北王叛亂是毫無關系,燕州從不受涼州城管轄,再者一個侯爺如何去監察一個王爺?但凡在此事上有人上奏替他分辨便有分說,可當時正值梁淮清掃威北王餘孽之時,誰都害怕受到牽連,除了太子梁仲瑄還會為顧楓說話外,竟無人敢言語。
最終顧楓請旨,準他解甲歸田,希望自己交出兵權,能讓梁淮放下對他的成見,可那時原本就對顧楓有所猜忌的梁淮,又經歷了威北王之亂,如有驚弓之鳥再不敢相信,在他眼中涼州城已然成為顧家的地盤,顧家軍只知顧楓,不知皇帝,所以即便兵權不再顧楓手上,梁淮還是不安心,他迅速整改了顧家軍,并下旨讓顧楓速速返回平京城。
而等待顧楓的并不似安度晚年,而是梁淮無止境的刁難和奚落,顧楓返京是将整個顧府家眷從涼州帶回,而侯府自打太夫人去世就只有顧南天一人居住,一下回來這麽多人,肯定是要修葺一番,可梁淮當朝質問顧楓為何要在此時修整庭院,更是斥責其奢靡無度。
顧楓明明被梁淮召見入宮,卻在烈日下站了整整兩個時辰仍不得面聖,只因梁淮忘記自己曾經召見,如此事情常有發生,一生浴血拼殺卻抵不過平京城的爾虞我詐,最終一代賢将顧楓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