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因和英歌的關系緩和,梁仲瑄的心情好了很多,難得的在議政殿練起了書法,衛臨自小便跟在梁仲瑄身邊,對這位帝君的心情變化有所了解,雖世人都說如今這位陛下是喜怒不外露的帝君,可衛臨還是知道,他眉宇間極不易觀察之處,還是有些端倪可以分辨出來的。

“元念到了京城嗎?”

“三皇子已到京畿,明日落日前便會入城。”

梁仲瑄放下筆,活動了一下手腕,似乎這幅丹青讓他很滿意,還拿起來觀賞了一番,

“元念這幾年一直駐守在遼東,也是該回來了。”

衛臨低頭不語,梁仲瑄洗了洗手,拿起茶喝了一口,

“你多看着點他。”

“遵旨。”

梁仲瑄點了點頭便讓衛臨離開了,梁仲瑄喚了高遠進來,高遠正好沏了一杯新茶給梁仲瑄,

“元念明日便要到了,你找宮裏的人去他府上看看,還需要填補些什麽。”

“奴才遵旨。”

梁仲瑄接過新茶又喝了一口,放下茶杯順手從桌案上抽出一個折子,這奏章與普通奏章有所不同,鑲有銀色條紋,這條紋正是大楚屬國遼東王的家紋,

“遼東王似乎看上了元念,想要将自己的掌珠嫁給元念,還親自遞呈了奏章。”

聽到這話高遠并沒有接話,梁仲瑄又繼續說道,

“這麽多孩子,唯有元念讓人看不懂,高遠,你可還記得他母親海氏?”

“老奴還記得,那麽決絕一個人,很難讓人忘記。”

想起了海氏高遠眉頭緊鎖,似乎不太喜歡想起這麽一個人,梁仲瑄聽了高遠的話也點了點頭,顯然他也沒有忘記。

高遠是魏氏當官女子時便認識的人,魏氏在當官女子時受了委屈險些沒了性命,多虧高遠相救,魏氏一直心存感激,後來魏氏得盛寵,便将高遠也帶到議政殿,當然這份感激也體現在梁仲瑄身上,自打梁仲瑄登基之後便讓高遠做了內務省大總管,後宮之中事務全全交由他來打理。

當然高遠能夠得到梁仲瑄的重用,也因他聰慧隐忍的性子,他從不因救過魏氏就得意忘形,即便就任總管也依舊謹言慎行,對下為人和善,對上謹守本分,從不妄議朝政,在他的管理下,梁仲瑄在議政殿說過的話從未外洩過,足見其禦下有方。

“奴才剛剛差人去問過,娘娘宮裏做了陛下最喜歡的螃蟹清羹。”

看到梁仲瑄想起海氏,原本的好心情也受了影響,便開口說道,梁仲瑄聽了這話也沒多說什麽,直接擺駕去了仁明殿。

說起這位常年駐紮遼東的三皇子元念,身份很是特殊,自打出生便被送至行宮,在梁淮在世時,他從不準這位皇孫回平京,甚至後來梁淮病重去行宮休養,都不曾去看他一眼,足見其對他的厭惡程度。

元念之所以不受梁淮喜愛,還是因為威北王之亂所致,平息威北王之亂後梁淮下旨但凡參與者叛亂者九族株連,全殺不留,主犯更是枭首示衆,而元念的母族海氏與威北王副将海青雲同為一族,雖祖上已分家,可族譜之中記錄清晰,海氏一家因此在株連之列。

作為梁仲瑄的側妃,海氏懇求梁仲瑄救她族人,其實海氏這一脈從祖輩便是文官,現如今她的父兄也任職翰林院,本就與海青山沒有一絲關系,可那時的梁淮是寧可錯殺不肯放過,要以儆效尤,讓後人再不敢有叛亂之心,所以不管是誰絕無恩赦。

海氏當時身懷六甲,仍在庭院中跪了一夜請求梁仲瑄,奈何當時梁淮因忌憚顧楓,想借威北王之亂牽扯顧楓,借機鏟除顧楓,梁淮的這一決定被梁仲瑄發現,他一顆心都撲在顧氏一族上,與梁淮産生了極大的争執,因此那一刻梁仲瑄沒有分心思給海氏。

但梁仲瑄并不是不管海氏,他的本意是先等等,這排隊砍頭的人多了去了,先給他一些時間讓他再想辦法,以免再和梁淮起沖突激怒梁淮,可海氏就一刻一不肯等,竟獨自闖了皇宮要面見梁淮,那時她身懷六甲,守衛也知道她是太子側妃,一時不敢攔她又不敢讓她進去,以至于在宮門引發了很大的騷動。

這海氏硬闖宮城的事傳到梁淮耳裏,那時梁仲瑄死保顧氏已讓梁淮甚為煩心,這太子府中的一個小小側妃,居然硬闖宮城向他陳情,梁淮為此龍顏大怒,早朝時對着衆臣怒道,

“海青山是威北王之亂的直接參與者,海氏一族被株連本是咎由自取,小小側妃仗着自己懷着太子的血脈,竟敢為母族求情而在禦前放肆,太子心善可原諒她,但朕不能!”

于是下旨海氏一族斬立決,因海氏身懷皇家血脈,便另其誕下腹中皇子後再賜白绫,其實這件事說起來真不能怪梁仲瑄,他也從未想過不救,只是讓海氏等等,讓他相處兩全之策,可海氏太決絕了,一刻都不肯等待,最終鬧到此等境地,讓梁淮記住了她,順帶着連她的孩子也被疏遠。

那時的梁仲瑄雖然已經漸漸接管朝政,在朝中也是聲望漸濃,可梁淮終究還是皇帝,而且梁淮雷霆大怒背後,也有讓梁仲瑄選擇的意思,是海氏還是顧氏,但梁仲瑄根本不會去衡量,不論顧南天和他心悅的女子,為天下他必須保下顧氏一族,那時剛剛經歷威北王之亂,朝局動蕩,如果梁淮構陷忠臣斬殺顧楓,必然引全體武将不滿,君臣離心,如何能安天下?保下顧氏,是大義由不得他有半分遲疑。

母族被斬首後,海氏萬念俱灰,身體也垮了導致孩子不足月便生産,那孩子生下來連哭聲都沒有一下,接生的嬷嬷都害怕極了,覺得這孩子恐怕是保不住了,哪知那海氏根本不理會孩子,甚至連抱都不曾抱一下,就直接一頭撞死,噴并而出的鮮血賤了元念一身,原本哭不出來的孩子,仿佛感念母親離世,竟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這件事情讓梁淮很是忌諱,認為元念不祥,所以他出生便送去行宮,直到後來梁仲瑄登基,才将這孩子接回宮裏,仍由行宮的嬷嬷繼續打點他的生活,兩年前年滿十五歲的元念賜封郡王,便去遼東駐守。

三皇子元念回京便入宮拜見梁仲瑄述職,但梁仲瑄正在議事,讓高遠知會元念先去拜見太後和皇後再來回話,元念依旨去拜見了太後,可太後以身體不适并沒有接見元念,太後對元念速來避諱,所以元念早就習慣,在殿外給太後請了安,又去仁明殿拜見皇後,雖英歌接待了元念,可她速來性冷,倒也沒有太多話和元念說,因此元念也就呆了一盞茶的功夫就離開了。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喬貴妃耳中,正巧幾個妃子在喬貴妃宮裏敘話,不免的調笑了幾句,顯然都沒把這個被先帝視為不祥的三皇子放在眼中,哪知元念回府第二天,高遠便親自帶着聖旨去了元念府中,以元念軍功顯赫為由冊封為承親王。

“元念是個什麽東西,生出來便被先帝趕去行宮,生母海氏又是罪奴,憑什麽被冊封為親王?就因為他去遼東守了幾年駐地?”

喬貴妃剛得得知這個消息就在宮裏發了火,摔了不少物件,一時間內室雜亂無章,宮人也是吓壞了,黑壓壓跪在地上不敢出聲,元啓得了消息,急匆匆入宮來見了母親,看到喬貴妃也在為此事發火,心情更是郁悶,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喬貴妃看到兒子來了,趕忙整理了一下妝容,趕忙屏退宮人走到元啓身邊,輕輕的拍了拍他的背。

“都是母親的錯。”

喬貴妃也在元啓身邊坐下,心疼的給他整理發絲,此刻真的是心如刀絞,

“母親,啓兒真的盡力了,這些年元景心裏只想着顧家的姑娘,無心政事,可最終卻因為是嫡子受封親王,而元念是罪奴之子,被先帝唾棄,憑什麽也能受封?兒臣自問才學、武功從不敢荒廢,兢兢業業只為頭籌,可父皇卻始終不待見兒臣,兒臣到底還能怎麽做?我真的不知道了。”

說完元啓倒在喬貴妃懷裏哭了起來,喬貴妃心裏知道,不是元啓不受待見,而是她這個母親不受寵,雖然位及貴妃,可梁仲瑄對她并沒有多深的感情,這不免讓喬貴妃心裏更加內疚。

“啓兒別難過,母親必然會助你一臂之力,你外祖門客衆多,這朝中好幾位大臣家中的大娘子都曾暗地裏給母親示好,無非是想加入你的陣營,他們肯定是看好了啓兒的未來,之前母親都礙于陛下,礙于你外祖,不肯與這些大娘子交往,如今看來是母親狹隘了,啓兒放心,母親日後一定專心于此,必定祝我兒一臂之力。”

喬貴妃邊說邊輕輕拍着元啓的背,就像兒時哄他入睡時一樣,元啓也不知道是怎麽想的,反正當下并未阻止母親幫助他結黨營私的計劃,聽了這些話後情緒倒是穩定了不少。

經過元念這件事情,喬貴妃也算是痛定思痛,打算親手為兒子争奪一個未來,她開始逐漸接觸起大臣家的娘子,可喬貴妃似乎并不善于此道,完全不知避諱,直接在宮裏見了她們,這些大娘子入宮都到去內侍省報備,開始還是一個兩個,後來成群結隊的往宮裏跑,深怕別人不知道一般。

高遠已将此事禀告給梁仲瑄,可梁仲瑄卻不發一言,好似默許了喬貴妃的行為,那些大臣似乎也覺得風向有些往元啓這邊吹了,畢竟這些年在朝中被委以重任的一直都是元啓,元景雖為嫡子,可為了一個女子荒廢了前程,那三皇子元念雖加封親王,可單憑他母親的身份就注定他沒有機會争那至尊之位,雖說梁仲瑄生母位份也不高,可元念生母海氏可是罪奴,這樣一個身有污點的皇子如何能成為太子?

相比之下,三位皇子中也只有元啓最為合适,看梁仲瑄默許了喬貴妃的行徑,那些迫不及待想給自己找條後路的大臣也更加殷勤的對待起元啓,大臣被沖昏了頭,可喬玉可不傻,他深知梁仲瑄眼中的太子人選絕非元啓,所以趕緊讓夫人鄧氏入宮去勸誡喬貴妃。

“母親,爹爹究竟是什麽意思?為何要勸阻我?”

喬貴妃聽到母親的話,心中滿是疑問,如今朝中都是誇贊元啓的聲音,怎麽偏偏身為元啓外祖的父親卻老是各種阻撓。

“我是婦人不懂這各中道理,可老爺說如今陛下正值壯年,貴妃娘娘私下結黨營私,必然是要聖怒的,所以老爺三令五申讓我入宮來給貴妃娘娘說。”

鄧氏是喬玉的糟糠之妻,沒有學問,沒有才情,對于政治更是一竅不通,即便在京城這麽多年也沒有絲毫長進,但鄧氏極為聽喬玉的話,她看着夫君一步一步從貧寒學子走到今日光宗耀祖,日後指不定能配享太廟,所以對喬玉是言聽計從。

“母親糊塗,我哪裏是想要結黨營私,不過是替元啓交一些朋友,讓日後啓兒能有個依靠,而且母親難道不想啓兒出人頭地嗎?母親不想想啓兒,難道就不為弟弟想想?”

鄧氏嘆氣,說到喬恩澤,鄧氏那是立馬紅了眼眶,顯然喬貴妃的話打動了她,她認為只要元啓能出人頭地,至少她那個不争氣的兒子就能回平京,不用再呆在涼州那裏挨苦。

“母親,女兒在宮中和那些娘子見面确實有所不便,日後還望母親在宮外幫忙傳遞消息。”

看到母親表情松動,喬貴妃趕緊鼓動她,鄧氏在那一刻也是想起了喬恩澤便稀裏糊塗的答應了喬貴妃,可她回到府中越想越不安心,最後還是将此事告知了喬玉,喬玉大概也是猜到是這麽個結果,所以第二日便親自入宮去拜見了喬貴妃。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