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食品廠……

田馨和田爺爺簽了盤店合同, 又商量了後續的事情。

田爺爺這段時間還留在迎客飯館,幫忙料理飯館,等黃翠翠他們逐漸上手以後, 田爺爺、田奶奶再走。

田爺爺把自己擅長的菜式寫在本子上,他一時半會也記不齊全,想起一道寫一道,走之前就留給田馨。

黃翠翠逐漸跟着田爺爺學菜, 黃翠翠嘴甜,人也勤快, 田爺爺、田奶奶也很滿意。

重點要學習的就是蘑菇面, 這是迎客飯館的招牌。

過了幾天, 黃翠翠做好幾碗蘑菇面,端給田馨幾個人吃。

黃翠翠搓搓手,心裏緊張的要命, 廚房裏的學問不少,她也在慢慢學習。

熱氣騰騰的面條端上來,田馨嘗了一口,面條的筋道感在,但蘑菇的香氣,總覺得差了那麽幾分。

黃翠翠有點氣餒:“田爺爺手把手教的, 我也沒學好。”

田馨安慰她:“人家田爺爺掌了一輩子勺,功力深厚着呢,不是咱們幾天就能學完的,蘑菇面挺好吃,慢慢來,有田爺爺教你,大嫂你一點點學, 不懂就勤問着點,還怕學不會?”

黃翠翠心裏忐忑,她是來給田馨幫忙的,不是來添堵的。

在家裏,廚房竈臺的事都是黃翠翠忙活,鄉下吃的簡樸,但逢年過節也會炖魚炖肉,吃點好東西,黃翠翠做菜拿手,村裏人都誇她做飯香,隔着老遠就能聞到味,做菜的天分,黃翠翠還有幾分。

黃翠翠是有些自信在身上的,可如今,這自信被磋磨的失去一大半。

飯館掌勺不好幹。

黃翠翠沒灰心,咬咬牙:“田爺爺,你再教教我。”

田爺爺搖搖蒲扇:“欲速則不達,做菜心得靜下來,用心體會,這放多少鹽巴,什麽時候出鍋,這道菜能出什麽新的花樣,都要你去品,我教給你的是技巧,還得你自己融會貫通才行。”

Advertisement

田爺爺給黃翠翠兩張紙,上面寫着菜譜,都是飯館裏的熱門菜式,讓她好好研習,田爺爺要帶着田馨和林原出趟門。

國棉三廠的老鄭是田爺爺的老同事、好朋友,負責廠裏的采購工作。

國棉三廠也在城東,位置在郊區,好在離得不算遠。

國棉廠裏的采購量大,有固定的供貨渠道,食堂的食材大部分來源于附近的食品站,國棉三廠的食材是每三天送一次,直接送到食堂後門,食材核對點清,送貨就算完成了。

田爺爺帶田馨去的時候,正好趕上送貨,食堂忙碌的很,進進出出都在搬貨。

三個人在旁邊等了一會兒,食堂搬完貨消停後,田爺爺找到老鄭。

“老鄭,這是我上次跟你提到的田馨,這是田馨的二哥林原,以後這倆孩子還得你多幫忙。”

老鄭知道田爺爺要離開省城,唏噓不已,認識幾十年的老朋友,一起保障食堂供應,做着大後方的補給工作,這些年風風雨雨經歷着,老鄭紅着眼圈,握住田爺爺的手:“老田,珍重。”

田爺爺笑道:“我還沒走吶,我的飯館兌給了田馨,以後供貨方面,還得你幫忙牽牽線。”

這沒什麽難的,一個私營飯館,跟三廠的食堂供貨有沒有沖突。

私營飯館食材用量不大,跟幾千人的國營食堂沒辦法比,老鄭也就是牽個頭,讓雙方搭上話,至于後面價格和供貨,需要田馨自己跟對方談,老鄭賣個人情罷了,人家食品廠也樂意。

飯館是私人購貨,價格肯定比統一采購要貴,但和黑市上的價格比,還是便宜不少的。

田爺爺跟老鄭關系好,又在老鄭面前說了田馨不少好話,田馨笑道:“鄭伯伯,改天去店裏吃飯。”

老鄭點頭:“放心吧,我指定去。”

國棉三廠的豬肉是從下面鎮上食品站購買的,鎮上的食品站自己有個養豬場,也會從農民手裏采購生豬,然後宰殺進行二次售賣,此外,還會定期用比較優惠的價格賣給職工們,算是一種福利優待。

鎮食品站就在省城邊上,離這些國營工廠都不遠。

食品站搭上國棉三廠這條線,村鎮的豬肉有了傾銷的途徑,除了國棉三廠,也會給其他國營工廠供貨,農民賣豬得到實惠,食品站也得了錢,工廠買到質優價廉的豬肉,三方都得到實惠。

食品站的豬肉如果有供完貨賣不完的,也會不定時進行售賣,但凡能搭上點關系,都想從食品站搞點豬肉吃。

田馨的飯館豬肉的需求量并不大,每天用不了太多,田馨觀察過,現在人們日子過得苦,下飯館吃得上豬肉的還在少數。

田馨想起上次蘇蔚冬帶自己去國營飯店吃紅燒肉,心說換誰看見,都得說他倆敗家不會過日子。

和食品站對接,得老鄭出面才行,老鄭給田馨寫了一封信:“鎮食品站的馮站長認得我的筆跡,你把這封信拿給他,他就都清楚了。”

供應方面之前田馨最發愁的是豬肉,豬肉相對緊缺一些,城裏住房條件窄,沒人養豬,到了農村,院子寬敞倒是有地方養,一來是小豬仔不好尋,二來家裏還得有糧食喂豬,豬崽子不用吃的太好,吃糠就行,但架不住養豬有風險,一場豬瘟下來,大半年白幹,一分錢不賺還得賠錢。

政策寬松,農村養雞養豬随便,頭數也不限制,只要家裏養得起。

養豬雖然難,但總有想多賺錢的人,在家裏養頭小豬,到年底養肥了往食品站一拉,能換不少錢回來。

豬肉的問題解決了,雞肉方面田馨不發愁。

雞鴨不像豬那麽難養,城裏誰家有平房的,還不養幾只雞?不為別的,每天能摸出幾個雞蛋來補身子也好。

像趙桂芬,家裏院子雖不大,也留出來雞窩的地兒,養了幾只雞下蛋吃肉。

田馨想,去城裏的人家尋尋,只要價格合适,肯定能買到雞鴨。

飯館裏的菜單上,都是些當季菜,倒是有些地方有大棚技術,可以種植反季的蔬菜,可這樣的菜成本太高,不是田馨一個小飯館能用得起的。

田馨研究過田爺爺的菜品,沒有什麽特別的蔬菜,都是常見的家常蔬菜。

飯館得備貨,蔬菜容易壞,綠葉菜賣得少,大部分需要的食材無非是土豆、茄子、白菜這種的常見貨,尤其是冬天,飯館菜單種類會縮減一些。

田馨在心裏暗自搖頭,省事,但沒新意。

農村人都有自留地,自留地裏會種糧食或者蔬菜,田馨想,暫時先按田爺爺的進貨渠道來,後來她有更好的法子再說。

鹽巴、醋、醬油這種調味料都是計劃供應的商品,要用相應的票據才能購買,不過私人飯館是經營的商戶,有正規的開店憑證,可以拿營業執照去食品站或者供銷社買調料,不要票,只是價格會比有票據的稍微貴一些,主要是花錢能買到心裏就踏實。

雖然有鄭伯伯的信,但田馨不放心,還是拉着林原去了趟鎮食品站。

幸虧有自行車騎,這段路騎車不覺得遠。

食品站的馮站長看了信很熱情,招呼田馨和林原進來:“我們這邊也傳遍了,說省城開了兩家私營飯館,這可了不得,之前可從沒有過,大家都吃國營飯店,誰見過個人私營的飯館呀,現在政策寬松,能給市場經濟做點貢獻,順應號召,是我們食品站應該做的!”

田馨和林原對視一眼,不愧是站長,說話就是好聽。

馮站長沉默片刻,又道:“你和老田熟,自然知道豬肉和其他物品的價格,咱們還按照以前價格走,行吧?”

田馨點頭:“那感情好,麻煩馮站長了。”

食品站是農資收購站下面的,除了豬肉還收購其他農産品,種類也豐富。

黃昏時分,下班的職工急匆匆來到食品站的窗口,今天有豬肉售賣。

外面鬧哄哄的,田馨望着排隊的人群,人間的煙火氣,就這樣藏在市井的忙碌裏,顯得格外質樸動人。

田馨長舒口氣,供應這方面解決了,她才算徹底放了心。

田爺爺一走,以後飯館所有雜事,都得她和林原來操持。

為了忙活飯館的事宜,田馨從學校請了一天假,班主任章老師追着問原因,田馨只說家裏有事。

章老師又勸了不少,讓田馨把心思都用在學習上。

這批插班生裏,章老師最看好田馨,她沒上過高中,但聽說下鄉也沒扔下課本,一直在學習、一直在進步,這樣的好學生,正是社會需要的!

田馨底子弱一些,經過這些天的學習,逐漸跟了上來,章老師也欣慰。

田馨的學習成績還不錯,是有機會考上本科的,努力苦讀,拼搏才有機會,章老師畢竟年長一些,他怕田馨年紀淺,不懂這個道理。

田馨怎麽不知道?可學習要忙,生意也要顧,現在形勢大好,她實在是舍不得賺錢的機會。

政策是逐漸寬松的,改革開放了,人們認知的提高,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适應,現在是嘗試階段。

田馨通過書,知道後世一些變化,自然比別人更通透些,只有利用好這個時間差,田馨才能站穩腳跟,賺到錢。

高考啊高考,距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