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回京(六)
玄武門內,谒都皇城巍峨伫立,碧落的晴空不懸一絲雲彩,卻有鴻雁從琉璃瓦上成排的飛過,那是物寶天華上天賦予的極好預兆。
玄武門外,一群身着軍裝的輕騎正急匆匆的下馬沖開來往有序的巡防營,焦急的朝皇城內疾步。
巡防營自建朝以來便只有一個職責,那便是和禁軍一內一外守護這座皇城的安危,按照以往的規矩,進出玄武門必須手持陛下或太後的手令,若無手令決不可私自進出,闖宮那是殺頭的罪。
巡防營首領是齊國公長子齊澄,有軍功在身,為人還算謹慎,故此天熙帝将他提到巡防營首領一職,在谒都同僚中除了禁軍首領關津只有一位是他不敢惹的,關津此時定然在皇宮值守,而這般不将巡防營放在眼裏的,除了只聽命于天熙帝的都離院掌院耿東還能有誰?
都離院自順德年間創立至今已有三十餘年,其權利淩駕于朝中各部門之上,遵陛下口谕有權私審。
眼下耿東這般急促,必然又是替天熙帝辦了什麽不能公開的案子,齊澄在巡防營就職多年,對此情景早已經見怪不怪,見耿東行色匆忙,便招手讓手下放行。
耿東雖滿臉風霜,但體态雄健,極具軍旅之人的陽剛之氣,他精銳的眸子越過衆人,朝齊澄點頭,算是打過招呼。
齊澄向巡防營的人使了個眼色,道:“耿掌院替陛下辦案辛苦,我叫巡防營的兄弟倒了一碗涼茶,耿掌院一解辛勞再進宮面見陛下。”
“不必,耽誤了陛下的事,你我有的是時間喝茶。”耿東腳下未停,說完這句話已經進了皇城門內,那铿锵有力的聲音在城門口許久才消散。
開門的小兵見狀疑惑道:“大人,耿掌院是出了名的怪脾氣,連關統領的面子都不賣,你為何要請他喝茶。”
齊澄說:“耿東是都離院的掌院,除了太後和陛下誰都要懼他三分,關津雖是禁軍統領,卻無辦案權,他當然不用買關津的面子。”
小兵并不知這其中的關竅,迎上笑臉說:“管他都離院還是禁軍,咱們都是給皇上辦差的,差辦好了才是效忠朝廷。”
齊澄笑容慢慢消失,眉眼間積攢着幾分讓人捉摸不透的意味,良久才朝那溜須拍馬的小兵看了一眼,說道:“這話倒是不錯。”
耿東穿過層層宮牆,與來往巡邏的将士錯身而過,他身上還沾着濃厚的殺伐戾氣,宮城有資歷的宮人都善于察言觀色的,眼下紛紛給他讓開一條道。
行至最後一道宮門外,內宦上前提醒道:“耿掌院......”
耿東立刻會意,将腰間的佩刀解下,裹着披在肩上的外氅一同交給內宦。
Advertisement
內宦接過雜物,微微躬身,尖聲細語的朝門內通報:“陛下,耿掌院求見。”
“讓他進來。”裏頭傳出一句略帶怒氣的聲音。
天熙帝坐在金華臺的龍椅上,堂下零碎的散落着一堆奏章,耿東見狀,方才的威嚴頓時被這榻上的帝王之氣給震懾,颔首跪下,道:“臣無能,有負陛下囑托。”
都離院的手段朝中皆知,耿東是谒都數一數二的高手,若是連他也辦不了的案子,那谒都恐怕已經無人辦的下來。
天熙帝走到耿東身旁,将手裏的折子砸在他身旁,怒喝道:“區區剿匪案,朕就要派都離院的掌院親自去辦,還沒辦成,是朝廷無能還是你們無能。”
耿東心中一慌,連忙磕頭:“是臣無能,請皇上降罪。”
天熙帝觑了他一眼,甩袖子道:“你是否有罪朕心中有數,究竟是何人竟能将都離院傷的這般體面。”
耿東撿起身旁的奏章,拿在手裏卻卻一個字都不敢看,“臣帶人前往穿雲寨時,千機營的人正在與山匪厮殺,待山匪剿完,忽然出現一群蒙面人,那些人與千機營的人殺在一處,臣不敢擅自出手,便命人後撤,千機營的人負重傷倉皇而逃,誰料他們一走,那群蒙面人便朝我們殺過來,為首的武功高強,傷了都離院不少兄弟,臣在穿雲寨附近守了一天一夜,再回去時已經空無一人。”
天熙帝說:“你确定已經一個不剩?”
耿東稍一遲疑:“這......”
“有話就說。”天熙帝說。
“是,陛下,山匪已被千機營的人盡數剿滅,當時還有兩個誤闖進寨子的過路商人,臣離開的時候聽裏頭的聲音大約還活着,後來再去已經不見蹤影,應該是被那群蒙面人滅了口。”
天熙帝微微擡首,雙目微阖,良久才睜開眼嘆息道:“你起來吧,太後此舉既替朕剿了匪,又讓千機營以為都離院跟江湖勢力有所牽扯,往後怕是更加艱難。”
耿東道:“太後明面上讓千機營相助,卻私下派殺手挑起都離院和千機營的矛盾,陛下,接下來該怎麽辦?”
“怎麽辦?”天熙帝坐回椅子上,“朕親政這幾年,處處受她制衡,如今連都離院的事都開始插手,她這明擺着是在提醒朕,在大祁是她說了算。”
耿東不敢妄議天家事,跪在堂下只求降罪,其他事一言不發。
天熙帝說:“好了,你先下去吧。”
待耿東離開後,內宦李忠義推門而入,畢恭畢敬的将茶水奉上,天熙帝看茶盞一眼,忽然問道:“定安侯可在府中?”
李忠義将茶盞擱在一旁,低聲說:“侯爺今日不用進宮,便去了掬水月看望莊先生,這會兒怕是已經到了。”
“莊策?”天熙帝許久不曾聽到這個名字,略一遲疑,而後又倏然道:“是該去看看了,如今朝堂上如莊先生那般清流已寥寥無幾,定安侯是他最得意的學生。”天熙帝長嘆道:“莊先生喜歡他勝于朕吶。”
李忠義聞言,忙含笑道:“皇上是君王,天子氣度讓人望而生畏,縱然莊先生為天下臣子的榜樣,天下卻還是皇上的天下,豈有不敬重的道理。”
裴熠到了掬水月,莊策正與一身着青衣的年輕人在院中下棋,城郊不比市坊,掬水月所處之地偏僻的很,不仔細根本不知道這樣普通的一戶農家小院裏住着的竟然是大祁官至一品的三朝太傅。
眼看棋盤上的黑子就要勝于白子,莊策忽然将手裏的黑棋放回棋笥中,端起手邊還冒着熱氣的茶水道:“小友棋藝精湛,與老夫年輕時不相上下,今日就先到這裏,老夫的客人到了。”
那青衣年輕人只當這老頭在吹牛,自己還差一步就能勝了,老翁卻在此時耍起無賴,他忍不住氣笑了,“我瞧老先生這地方清閑自在,怕是一年也來不了一個客人,怎的今日就那麽巧......”
話音未落就聽見一陣腳步聲,青衣的年輕人詫異片刻,笑道,“老先生好耳力,那晚輩改日再來請教。”
那青衣公子出了院門迎面碰上裴熠,簡單的行了個禮便自行離去。
裴熠見那公子閑散的模樣,再瞧見棋案上的殘局頓時心明,笑道:“學生攪了老師的雅興。”
莊策雖然已經兩鬓斑白,卻精神矍铄,聞言望了一眼院外青衣公子方才消失的方向,撫着白須道:“不攪不攪,你若是再晚來半刻鐘,老夫又要遭那老頭的笑話。”
裴熠不解,明明剛剛出去的是個年輕人:“老頭?”
莊策笑着說:“他是東方恪的小徒。”
裴熠仍舊不解,石峰走近一步提示道:“棋聖東方恪”
裴熠意味深長的點點頭,顯然那只是出于對棋聖這個稱號的尊重,并不知曉此人。
莊策讓小童在院內收拾棋局,自己則與裴熠進了裏屋,裴熠打量着屋內陳設,多半以書香為主,連小憩的榻上也堆着幾本雜談。
裴熠忍不住道:“古時三傑之一的劉夢得曾居和洲,掬水月之于老師,有似曾相識之意。”
聞言莊策毫不在意的笑道:“劉夢得是被砭到和洲的,我如今是辭官,且尚在皇城,怎可與之相較。”
裴熠笑而不語,待司漠和石峰都到門外,莊策才一把抓過裴熠的手,一臉憂心忡忡的責問:“你在禹州待的好好的,非要淌這渾水作甚,我信中與你說的,你究竟聽沒聽進去。”
金烏西墜,夕陽的餘晖已經沉落下大半,院外的樹梢仿若燃着一團火焰,滿地的衰草都褪盡了色彩。
莊策惴惴不安,像那懸在天邊的半輪落日,無可奈何的等待夜幕降臨。
裴熠扶着莊策,将他送到交椅上坐下。
“谒都水渾,學生深知,老師教我讀的書卻沒有一句是以逃字立本,父親當年率七萬飛虎軍與戍西四萬敵軍在戰場浴血,不過數日便兵敗于敵軍盔下,父親死于戰場還是朝堂,我怎能不查清楚,況且……此次回京是太後懿旨,老師應該知道,也不是我說躲就能躲的掉的。”
莊策當然知道太後鐵了心要召回四方王侯,裴熠躲的了這次,也還有下次,他這般急促除了不希望裴熠涉朝堂之争,更是怕他成了別人的棋子。
裴熠似乎深知莊策的憂慮,倏忽一笑,反而安慰道:“老師放心,我既然回來了,必然會事事謹慎,查出當年真相固然重要,但也不會不顧性命。”
莊策無奈嘆氣道:“你若真知道,太後也不會在此時将你召回京城了,你離開京城多年,如今倉促回來,可有什麽計劃。”
“朝堂風雲詭辯,我就算有計劃怕也難以應付。”裴熠朝窗外看了一眼,片刻又收回目光,道:“現在只能靜觀其變,只是老師也說了我離開谒都多年,對朝堂上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全面,還望老師能替學生解惑。”
莊策凝眉不語。
裴熠又說:“父親當年死于戰場,蒙先帝授封才保住定安侯府一門榮耀,先帝去後,當年與父親交好的大臣後來都被冠以各種罪名賜死,活着的也早已不在朝中,舅舅因母親之事與父親不睦已久,可若不是如此,舅舅恐也難保如今的性命,我若貿然去找他,便是給了他們拿住舅舅的把柄。”
莊策沉默片刻,似帶玩笑的說:“你舅舅的命是命,老師的命就不是命了?你來找我定然瞞不了他們,就不怕我遭了他們報複?”
裴熠說:“老師為人如何,朝中人人心知肚明,若老師真有心助誰,又何故辭官呢,這個道理我懂,他們自然更懂。”
“你這個鬼機靈,連老師都算進去了。”莊策嘆道:“如今的朝中清流一個一個的離去,趙氏獨攬朝綱,把持朝政多年,早已被權利熏了心,陛下身子孱弱,根本就是甘心做個任人拿捏的泥娃娃,朝中如此渾濁,我與幾位大臣多次向陛下谏言,你知道皇上怎麽說麽?”莊策說到這裏便再也忍不住,猛一拍桌。
裴熠沉思片刻試探說:“太後殚精竭慮,做的這些事都是為了大祁子民,朝廷應心懷感激。”
莊策無奈長嘆:“君主尚且如此,大祁還能有何期盼,莫不如将軍卸甲,與青山為伴好過死于非命。”
他這番話說的輕巧,可言辭之中卻充滿宛嘆和悲恸。
裴熠聽他說完這些,心裏已經有了數,便安慰道:“老師也不必如此憂心,既選擇遠離,就只在這天地間暢快便是,都說博觀約取,厚積才會薄發。”
莊策垂首,回想起辭官前的萬般無奈,久久才平靜,“但願他不是那被卸了利爪的猛虎,徒有其表。”
他望着窗外漸漸下墜的落日久久不肯消睨,始終窺不見一絲天光。
初夏清涼,幾盞茶過後,兩人才談完。臨出門前,莊策從身後的書案上随手抄起兩本書。
到了門口,瞧見屋外兩人正在門口站樁,他左右看了看,将書遞給司漠,道:“陋室并無其他,跟着他你得多看點書。”
石峰不可思議的朝裴熠看了一眼,而後看見司漠端着滿臉的不悅之色收了書本,想起侯爺來時說的話便忍不住笑了出來。
作者有話說:
劇情從多個線切入,第一次寫這種題材的,不好的地方多多包涵。
有常識性錯誤的地方大家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