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32章

說起來,大壯幾個以前也是姜四的狐朋狗友,再加上個樹根兒,這幾個都是二十的大小夥子了,仗着家裏人寵,整天游手好閑,啥活兒也不幹,在村裏招貓逗狗的惹人嫌。

不過,現在姜四和樹根兒已經學好了,踏踏實實跟着家裏人下地掙工分養活自己。

大壯就成了幾個人的頭頭,繼續跟以前一樣,吃飽了就在村裏悠悠晃晃。

前頭見到姜家幾個崽子,還想着跟崽子們開開玩笑,逗個趣呢。

沒成想,居然讓幾個小娃兒給鄙視了。

大壯幾個氣的要命,卻不敢真對幾個小的咋樣。

姜四那拳頭他們可是知道的,別看這小子平常嬉皮笑臉的,要是惹了他家裏人,真能提着拳頭上來把他們幾個都給捶的哭爹喊娘。

TvT。

黑娃兒幾個怼完了人,繼續背着小背簍,哼哼哧哧往家走。

哼,他們還得回家喂豬豬呢!

要是豬豬吃不飽,過年就沒有大肉吃,家裏還欠着大隊裏的錢兒呢。

他們得喂豬還錢兒吃大肉!

這麽崇高的理想,你們幾個是不懂的!

大壯幾個:“.......吃肉算是哪門子的崇高理想?”

崽子們甩下人背着背簍回了家。

老姜雞這邊兒,眼瞅着就要到九月了,夏天就快過了,沈荷和幾個兒媳婦就忙着把家裏的被褥啊,床單啊,幾個崽子的衣裳啊,拿出來該拆洗的拆洗,該縫補的縫補,晾曬幹淨就收起來,等天涼了,就拿出來穿。

今年夏天雨水足,太陽也好,村裏沒鬧啥災害。

地裏的棒子長得老好了,抽出來的穗老高,棒子長的也是一個比一個粗壯,掰一個下來,放在嘴裏生吃也甘甜,拿回家煮着吃更香甜。

這天,姜大從地裏回來,喜滋滋道,今年棒子的收成看着要比往年好上兩三成。

家裏人都欣喜不已。

黑娃兒幾個想吃煮棒子。

姜四就自告奮勇,頭上扣了個破草帽子,臉上蒙着破圍巾,只露出一雙忽閃大眼兒,背着背簍,帶着幾個崽子,雄赳赳氣昂昂去後山自家的自留地裏掰嫩棒子。

為着家裏的幾個小饞貓,老姜家的自留地裏也種了兩排棒子,不多,但也能給家裏人解解饞了。

大溪村種的棒子都是老品種,叫黃棒子,老姜家中的棒子種是許春秀從娘家帶回來的,種出來的玉米叫甜棒子,甜棒子口感嫩,吃起來甜滋滋的,很受家裏崽子們的歡迎。

姜四跟個蒙面大盜一樣,背回來二十來個鮮嫩的甜棒子。

要不是,村裏人都知道姜四一夏天就是這個打扮兒,還真能把他當成偷棒子的小賊給抓起來,送到大隊去批。

家裏人都挺喜歡吃煮棒子的。

如今天還是熱的難受,大家都吃不下飯。

自從棒子能吃了,家裏就隔三差五去摘些回來,幾天不吃還饞呢。

陳秀英把棒子剝皮摘須,再去菜園子裏挖了些土豆,吳鳳洗幹淨放大土鍋裏一放,上面烀土豆,下頭放水煮棒子。

許春秀把家裏的風箱拉的呼呼的,沒一會兒,鍋裏就冒起來白煙,等着時候差不多了,把鍋蓋一掀,滿屋的香氣,讓人忍不住流哈喇子。

沈荷在院子裏乘涼,看着一溜蹲在院子裏的崽子們笑。

“奶,棒子好了。”

蛋娃兒流着哈喇子。

“嗯。”

老太太笑着點頭。

蛋娃兒可賊,知道家裏有啥好吃的都要奶奶先吃,就學着他爹的樣子,颠颠兒溜進竈屋,大聲跟他娘說,奶奶想吃棒子了,沒一會兒,黑小子就颠颠兒捧着盛着嫩玉米的小簸箕,殷勤道,“奶,棒子可好吃了。”

沈荷看了眼臭小子,拍拍黑娃兒的腦袋瓜,笑着讓孩子們吃棒子。

許春秀從屋裏出來,看見家裏幾個小的,抱着棒子啃的正歡,一個個吃的都跟小花貓一樣,嘴巴上沾着棒子粒,還不忘伸舌頭舔幹淨,還愛吧唧嘴,再看看同樣是吃玉米,老太太那一看就很讓人賞心悅目的樣子,嘴角抽了抽,回到屋裏忍不住跟兩個妯娌吐槽,“咱家的幾個小崽子也太饞了,吃起好吃的就跟小豬一樣呼哧呼哧的,咋就不能跟娘學學呢。”

陳秀英和吳鳳卻很理解孩子們,道前幾年家裏沒啥好吃的,孩子們饞得慌,如今家裏日子好過些,孩子們吃的心急些也是有的。

就是幾個崽子的吃相确實不咋文雅,這在自己家裏還沒什麽,要是外人見了,該說他們老姜家沒家教了。

于是,陳秀英妯娌仨就跟崽子們說,以後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能吧唧嘴,喝粥也不能呼哧呼哧的,這樣不禮貌,別人看了會笑話你。

大丫和雙胞胎還好,小姐仨吃飯文雅些,也聽話。

黑娃兒和蛋娃兒就沒有那麽容易适應,剛開始難受,後來習慣了,也就好了。

小四丫依舊過着吃了睡睡了吃的小嬰兒生活。

如今家裏不算忙,親媽和最喜歡的奶奶都在身邊,小胖囡的日子過的很悠閑,見了人就咯咯咯笑。

許老娘想外孫女了,就讓許春秀帶着胖囡回娘家住幾天。

或許真的是隔輩親,亦或者許老娘是想四丫将來真是個大學生,當姥娘的能沾光,她喜愛小胖囡的同時,對許春秀也親熱了幾分。

如今的生活,許春秀真真是滿意極了。

家裏的豬豬依舊是黑娃兒幾個的心頭寶。

如今崽子們已經能不讓家裏人帶着,自個兒到後山打豬草了。

沈荷在家裏沒啥事,也背着背簍跟孩子們一起上山,鍛煉鍛煉身子骨。

今個兒祖孫幾個不咋走運,以前割豬草的地方豬草都沒了。

後山的豬草多,可是割的人也多。

村裏不光是老姜家養豬,也有好幾戶人家也養着豬呢。

離村子近一些的豬草都讓人割光了。

沈荷遂領着黑娃兒幾個往山裏走。

功夫不負有心人,祖孫幾個崽靠近小河的地方發現了一片菊苣,這是豬最愛吃的一種豬草了。

孩子們很興奮,歡呼一聲,就放下背簍拎着小鐮刀麻溜割起豬草來。

二丫和三丫還小,不能拿鐮刀,就給奶奶幫忙,把割下來的豬草裝進自個兒的小背簍裏。

祖孫幾個忙忙得不亦樂乎,背來的背簍很快就裝滿了。

這會兒,後山樹林子裏的知了叫個沒完,熱辣辣的,祖孫幾個都出了一身的汗,就放下背簍到小河邊上洗臉洗手。

小河水沁涼沁涼的,打在臉上舒坦的很。

沈荷洗了臉又洗了手,突然看着河水不動了。

螺絲!好多螺絲!

黑娃兒幾個也瞅見了小河裏的螺絲,蹦着跳了起來。

“奶,螺絲!”

大溪村村口也有條河,跟後山的這條河也是同一個支流,河裏的水都很清澈,裏面小魚小蝦不少。

村裏人農忙了,也會到村口的小河裏摸些魚蝦螺絲回家打牙祭。

後山的這條河離村裏遠,要不是沈荷祖孫幾個走着要來打豬草,也看不到這裏的螺絲了。

螺絲就是田螺,大溪村的土話叫螺絲。

現在快秋初了,這個時節的螺絲肉特別肥美,摸一些回家,泡在水盆裏一下午撒些鹽,讓它吐淨泥,清洗幹淨,剪掉尾巴,切些辣椒,青蔥在鍋裏爆香,出鍋後吃起來那個香啊。

黑娃兒幾個想起那個滋味,口水直流。

老太太這裏也饞了。

這段時間家裏也沒吃肉了,螺絲肉也很美味的。

蛋娃兒“咕嚕”一聲咽了口口水,“肉!”

黑娃兒雙眼骨碌碌轉了轉,幾步竄到河邊。

“奶,我去喊四叔。”

沈荷點頭,加了句,別忘了讓小四帶個大筐子。

等到姜四得了信兒撒丫子奔過來。

看着小老太和家裏幾個崽子目光炯炯,盯着河底。

姜四自個兒瞅見了河裏的肥美田螺也樂得直跳。

怪不得黑娃兒這個臭小子讓他帶個大籃子呢,這麽多田螺,多摸些回家,家裏人也都能吃上些。

“娘,我下河啦。”

“小心點兒,看着點水。”

“小四看着兩個小的。”

“哎。”

“知道啦,奶。

沈荷一看,小四已經彎腰卷褲子下河了,黑娃兒和蛋娃兒也蹦噠着踢掉鞋子要下河,忙開口提醒。

姜四以前也是經常跟着幾個哥哥下河的,摸螺絲很有一手。

黑娃兒和蛋娃兒也能幫忙。

沒一會兒,背着的背簍已經裝了不少螺絲了。

大丫和雙胞胎在河灘上看的眼熱。

沈荷就帶着小姐仨去山腳下摘野花,後山有不少野花,沈荷給小姐仨各自編了三個漂亮的小花環,小姐仨頓時覺得自個兒美美噠。

這邊兒,姜四葉帶着兩個小的把帶來的籃子裝滿了。

黑娃兒和蛋娃兒看妹妹們有小花環,也摘了兩片圓圓的大樹葉子頂在頭上,一家人開開心心回家去了。

今個兒天剛蒙蒙亮,姜大幾個就起來了,把家裏的水缸水挑滿,老姜家菜園子的籬笆壞了個洞,姜二和姜四一塊兒把籬笆給修好了。

吃了早飯,姜大幾個下了地,晌午回來了兄弟幾個還把家裏的菜園子澆了水。

傍晚歸家,看到家裏有螺絲,也都挺高興。

晚上能沾葷腥了。

晚飯照例還是陳秀英妯娌仨準備,不過清洗螺絲麻煩,要将外殼的泥清洗幹淨,又要剪掉螺絲尾巴。

家裏的晚飯就吃的晚些,一家子沒事幹,幹脆就一塊兒撸起袖子幫忙。

人多力量大,家裏人都忙起來了,不多時,半大筐子要吃的螺絲就拾掇幹淨了。

剩下的螺絲就泡在水盆裏泡着,等明天吃。

鍋裏燒了熱,陳秀英往鍋裏加了塊豬油,加上蔥段辣椒爆香,撒上紫蘇葉調味兒,炒了一大盤爽口甜辣的螺絲。

滿院子都是螺絲肉的香味兒。

姜四吸了吸鼻子,一下子陶醉了,“香。”

“聞着就好吃。”

“那是,娘教給大嫂的法子炒出來的螺絲肉能不好吃嘛。”

前頭,大丫說家裏炒的螺絲老有泥腥味。

沈荷突然想起來,她在一本書上看到過,炒螺絲的時候用紫蘇葉炒,就能炒出螺絲的鮮香。

鄉下後山裏,別的沒有,滿山的花花草草是少不了的。

紫蘇葉,大溪山後山就有,叫白蘇子。

家裏還在鍋裏貼了一鍋玉米餅子,炒了盤小油菜,拌了幾個爽口的野菜,一家子把一大盤螺絲吃的光光。

蛋娃兒摸着圓滾滾的小肚子咂巴小嘴兒,“要是能天天吃這麽好吃的螺絲就好了。”

大丫就刺撓他,“你這麽能吃,一準兒吃成個大胖子,以後就找不着媳婦了。”

誰知道蛋娃兒小人兒可會說話,“沒事兒,我以後也娶個胖媳婦就行了,我胖媳婦兒也胖,她就不嫌棄我了,嘿嘿。”

大丫:“...........”

你贏了。

全家人就笑。

*******

九月初,桂花飄香,大溪村的棒子熟了,黃澄澄的一片。

大家興高采烈的準備拖拉機和牛驢車,麻袋,準備秋收。

九月初八,趁着早上天涼塊,村裏人都早早起床,呼啦啦鑽進玉米地裏開始“咔嚓咔嚓”掰玉米。

前頭的人掰玉米棒子,後頭的就把棒子往麻袋裏裝好,扛着往拖拉機上扛。

拖拉機“突突突”在田埂上來來回回,掀起一陣塵土。

村裏的小娃兒們張着嘴呼啦啦在後頭跟着拖拉機跑,吃了一嘴的灰也沒啥,依舊哇哇哇叫着跟在後頭。

這就是童年的樂趣。

棒子裝滿了拖拉機,村裏的牛驢車也在後頭排隊。

村子裏的車把棒子運到地頭上,村裏的老太太就帶着家裏的孩子在地頭上剝棒子皮。

掰棒子是個力氣活,給棒子剝皮輕松許多。

老頭老太太們拿着家裏的小馬紮,往玉米堆裏一坐,樂呵呵開始幹活。

這是家裏一家子過冬的口糧。

老人們也能幹些活掙幾天工分,給家裏掙幾天嚼口的費用。

沈荷也坐在這一片金黃裏,別人家的老太太想的是今個兒能賺多少工分,明個兒又能多賺多少工分。

吃貨老太太這邊兒想的卻是,等村裏分了棒子,是熬玉米糊糊喝呢,還是蒸一鍋玉米甜發糕吃。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