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蝌蚪羹
禦行街中表演的人衆多,除趙十一郎外,還有吞鐵劍、踏索上竿、旋燒泥丸子、倒吃冷淘、鼓笛、猴呈百戲,魚跳刀門等。
晌午前的時間,大家一直流連在衆多精彩的技藝中,有戲看不吃也能飽。
祝陳願他們看戲的位置一直在變化,她只顧着專心盯着前面,也沒注意邊上的環境。直到有只手拽了拽她的裙擺,她低頭垂眸,祝程勉雙手合十,一臉讨好地望着她。
“阿姐,你看旁邊小孩都在吃焦缒,我也想吃。”
祝程勉語氣全是懇求又帶着豔羨,說話時還要瞟着旁邊賣焦缒的小販,止不住地吞咽口水。
焦缒又稱油缒或糖缒,字難寫也難念,大家都愛叫它糖堆。
她望向前方,只見前面靠牆邊上站着個小販,穿一身青布衣衫,腰間放置一副皮鼓,背上還有竹架,吸引小孩視線的還要屬,竹架上頭的青傘,用細線挂着幾只紅梅縷金小燈球兒。
小販年輕,瞧見大家看來的視線,不緊不慢地拿左手拍着腰間的皮鼓,右手轉傘柄,青傘下的小燈球随之轉起圈來,別說小孩子,就連祝陳願也都被吸引住。
賣糖堆的小販慣常都是這番打扮,叫做“打旋羅”,年年上元節都能瞧見,但總覺得百看不厭。
“小娘子,要糖堆嗎?才三文錢一個,我爹二三十年的手藝了,你要吃着不好,錢我是分文不收的。”
小販嘴皮子溜,像他們走街串巷的,不能怕開口,不能抹不開面,得到一條巷子就高聲叫喊,不然哪來的生意。
“來上四個。”
祝陳願從袖中的荷包中數出十二文,送到小販裝錢的袋子中,小販樂呵呵拿出四個還冒着熱氣金黃色的糖堆,拿油紙挨個包好,遞給祝陳願。
剛拿到糖堆的祝程勉也顧不得燙,直接咬上一大口,糯米絲從斷口處往下垂,好似又細又長的蠶絲。
他鼓着嘴巴,努力咀嚼糖堆,又糯又實,裏面甜滋滋的,就是費腮幫子,得咬很久才将嘴裏的一大口完全咽下去。
祝陳願看見他這副模樣,好笑地搖頭,手裏的糖堆還很燙,她沒急着吃,汴京的小吃點心她大多都了解。
Advertisement
像這糖堆,得米粉、面粉各摻一半,放入糖霜,再搓成小圓球,等到油鍋熱得冒泡,放下去炸制金黃撈出即可。
過程看似簡單,但要做好可不容易,得炸得顏色好看,不能有丁點發黑,還要脆,裏面得糯而甜,要是手藝不到家,既浪費食材還賣不出去東西。
祝陳願瞧小販包的時候就發現了,糖堆顏色黃而均勻,表皮油脂不多,油紙外頭也沒滲出油來,二三十年的功底約莫是真的。
等到手中的糖堆稍微涼點,她才握着糖堆,湊到嘴前咬上一小口,糯米做的食物大半都軟而黏,油炸過的表皮會脆,吃起來會有響聲。
糖霜選得好,吃起來并不發膩,裏面的內芯柔韌而筋道,十分耐嚼。
“怪不得除了上元,旁的時候都沒見人賣。”
祝陳願嚼得費勁,咽下口中的糖堆,語氣頗為無奈,糖堆做得是好吃,但真費牙,吃完一小個,肚子也飽了大半。
他們一家站得累了,大半天的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愣是站了幾個時辰,腿部酸痛發麻,一致決定回去歇會兒,晚上再來看花燈。
回到家後,祝陳願也吃不下飯,換了衣裳窩在床上眯了會兒,再醒來時,天色已經有些暗沉下來。
等祝陳願穿戴好,才出門就聽見廳堂裏宋嘉盈的笑聲,步履匆匆地往前走,怕她多等。
“歲歲今日穿得甚是好看,我今日要是跟她站在一塊兒,都得被她給比下去。”
宋嘉盈的嘴甜的跟抹了蜜似的,一上來就誇地人暈頭轉向。
祝陳願可不吃她這一套,反過來使勁誇她,“我要是好看,那你就是仙子下凡。”
今日的宋嘉盈着實打扮得光彩照人,一身绛紅銷金的襦裙,發髻間插着玉蝶、珍珠,只描眉塗唇,就更顯得姿容姣好。
宋嘉盈直捂着嘴,等笑夠了,才轉頭跟陳歡說道:“伯母,今天晚上我和歲歲一起去觀燈,怕是得天亮才回,你們不用留門。”
“去吧去吧,注意安全,每年也就只這幾天可以稍稍放縱一會兒,盡管去玩個痛快。”
陳歡從不在這方面拘束祝陳願,她還很高興,女兒家就得趁着年輕,還在閨閣的時候去玩樂,等到嫁人後,就總有各種各樣的束縛。
“阿娘,那我們走了,雪蹄你給喂點吃的啊。”
祝陳願走時還囑咐一句,轉身和宋嘉盈一起出門。
“先賞燈還是先去吃飯?”
宋嘉盈詢問道,挽着她的手,兩人緊挨在一起,慢慢地往前走,
祝陳願倒還不是很餓,不過要是先賞燈的話,那從燈會出來就得花上幾個小時,所以她說:“先去吃飯。”
“那行,今晚你跟我走,我發現了一家做蝌蚪羹的小店,保準你沒去吃過,味道真的不錯。”
宋嘉盈說完,就拉着她往前走,急急忙忙的樣子生怕別人搶先了似的。
兩人走得飛快,到後頭就在街上跑了起來,手和手牽在一起,裙擺在風中散開,她們邊跑還邊笑,落下來的笑聲仿佛碎玉落在地上,清脆作響,神采飛揚。
路過的行人也笑,笑兩個小娘子年少活潑又有精氣神,可真好。
等跑到沒有多少人的小巷,兩人貼在牆上,蹲下身喘着粗氣,祝陳願和宋嘉盈對視一眼,俱笑起來,明明之前也自持是個端莊的淑女,結果居然就在大街上不顧形象地跑起來。
可心裏是真的暢快,宋嘉盈連日來的郁氣在此刻消散,看向一旁的祝陳願,又在心裏感慨,她總會包容她時而古怪的想法。
“走吧,那家食店就在前面。”
宋嘉盈繼續挽着她的手,巷子口出來,再往前走幾步就是魯家羹店。
羹店位置偏僻,人倒不是很多,他家還有專門的廂房,宋嘉盈要了一間,又讓夥計來兩碗蝌蚪羹。
上元這天,除了要吃圓子,汴京人還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蝌蚪羹。
只用上浸泡一夜的綠豆,得放到石磨上磨成綠豆糊,舀到甑中,只消用手一拍,綠豆糊就從那些小孔中溜出去,面糊落到熱水中,從底部漂浮到水面,面糊形狀圓頭,後面連着一根細長的尾巴,跟蝌蚪像極了,才有人給取了這麽個趣名。
夥計端上來兩碗蝌蚪羹,瓷碗中搭着幾片青菜,鹵汁味極濃,淺綠的“蝌蚪”滿滿當當地擠在這個“小池塘”裏。
“快嘗嘗,合不合你的胃口。”
宋嘉盈遞給她一個勺子,語氣帶着一點急促和希冀。
祝陳願只瞧着賣相,就覺得能控制好力度,讓每一條“小蝌蚪”都能像從模子裏印出來的,這就足見功底。
再聞鹵汁,端上來的時候,從門口就飄過來,直往祝陳願的鼻子裏鑽,很香,陳年老鹵的味道,得熬了不少時候。
她舀起一勺,低頭吹氣,吃蝌蚪羹最好連吃湯帶着“蝌蚪”一起進口,湯汁熬得好,這碗羹就成功一大半,接着得看綠豆糊的好壞,好得吃起來滑嫩又帶着綠豆香氣,不好得吃起來就發苦發酸,算不得什麽美味。
“怎麽樣,我當時吃的時候就覺得裏面澆的鹵汁好吃,聞着味就想嘗上一碗。”
宋嘉盈自己面前的蝌蚪羹不吃,就等着祝陳願的評價。
祝陳願放下湯勺,“來汴京兩年,才吃了兩次蝌蚪羹,次次都不一樣,這家好吃在鹵汁,鹵料舍得放,炖煮出來特別香,而之前吃過的一家好在綠豆糊做得好,另一家則好在選料極好,各有千秋,要我說,還是你今日帶我來吃的,我吃着最滿意。”
聽完祝陳願說後,宋嘉盈喜上眉梢,“我就說,我吃着好的東西,你肯定也會喜歡。”
得了誇獎,她才開始吃自己碗裏的東西來,兩人吃完後,出去時天已經黑下來,可附近連着遠處長串的燈籠,直把黑夜照得跟白天一般。
尤其是禦行街的方向,亮光直射天際。
兩人慢悠悠地往前走,權當消食,等她們走到禦行街上,人多而雜,長久駐足不前。
“年年人都那麽多,人擠人的,偏偏我們兩個還總願意出來湊這個熱鬧。”
宋嘉盈見不能往前走,只好和祝陳願挨着說起小話來。
“你還年年都說,擠得慌,下年我再也不來看燈了。”
學着宋嘉盈的語調,祝陳願着實模仿地像,直讓她無話可說。
祝陳願可不願意幹等着,幹脆就踮起腳,瞟向遠處,那裏有今日最大的燈——“棘盆燈”。
百餘丈的位置都用棘刺纏繞起來,謂之“棘盆”,做成燈底,裏面有兩根長竿,竿上糊着各種百戲人物,祝陳願仰頭,那人物在夜風吹拂下飄搖,好似飛仙。
裏頭還設了高餘幾丈的戲臺,旁邊有數千盞燈籠圍着,上頭還有官府安排的絕藝者表演。
燈火輝煌,鑼鼓喧天,衆人的狂歡夜才剛拉開序幕。
作者有話說:
焦缒後面那個字是錯的,因為識別不出來,打上去是問號,才用了相似的字。
本來想把元宵燈會給寫完的,寫的不是很滿意,删删減減了很多遍,最後還是沒寫完,這章回頭可能會把一些句子給再改改,有時候更新時間不固定,還請大家見諒,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