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酥瓊葉

汴京人愛看燈,更愛圖個熱鬧,哪怕是寺廟裏遠離俗世專心誦經的僧陀,也有流連于燈會中,不能免俗。

祝陳願也愛看燈,要她說看到精巧的燈籠就跟發現上好的食材一般,都讓人心動。

福州燈瑩潔,白玉雕成,玲珑剔透,蘇燈用五色琉璃制成,大而炫目,羊皮燈精巧,萬眼羅燈最攝人心魄,更別提旁的鏡燈、坐車燈、字燈、走馬燈…

好似天上星都落到地上,化作萬千燈盞,月色花光,美不勝收。

祝陳願的目光從燈山上移開,全汴京精巧奪目的燈籠全都紮縛在上頭,看得人眼花缭亂。

“歲歲,你瞧!”

宋嘉盈湊近她耳邊大聲地說,聲音穿過樂聲人聲直抵祝陳願的耳朵,把她吓得肩膀連帶着整個身子抖了抖。

她拍着胸脯順氣,沒好氣地望過去,宋嘉盈咧開嘴笑,拎着一對燈球在她眼前晃。

燈球很小巧,只有棗子那般大小,難為那些巧匠還能做成燈籠的外形,只用珍珠和琉璃貼在外頭,精致又悅目。

“上元哪能不帶燈球的,你瞧瞧,人家頭上還帶着花燈呢,知你便是沒上心的,還好我一早就買了兩個。”

宋嘉盈絮絮叨叨地念着,讓祝陳願蹲下來點,拿起燈球直插在她的發髻間,垂下來的球光映在臉龐上,楚楚動人,又是好一番誇贊。

兩人走走停停,總能瞧見頭上插戴花燈的人,有的戴火楊梅,是用鐵枝穿起來團成圓球,裏面的芯加油蠟點燃起來再戴頭上,有的戴蓮花燈碗,碗裏點蠟。

“年年都有花燈火星子吹到頭發上點燃的事情,偏偏這些人總愛戴這種,那真的是三千煩惱絲一晚就消失。”

祝陳願要是打趣起來,真是能把人給逗樂,偏她自己還說得一本正經。

兩人走到巷子口時,裏頭內設小影戲棚子,有影戲人專門在這裏表演,但可不是給賞燈賞累的人瞧得,而是吸引落單的小孩子。

年年上元節總有孩子走失,官府左思右想後在每條小巷口都設了棚子,讓人守着,別讓孩子亂跑,卓見成效。

Advertisement

紙人在皮影上活靈活現,旁邊圍了一群個頭高矮不一的孩子,兩個小吏守在一邊,只等他們的父母尋來。

除了小影戲棚子外,祝陳願每路過燈棚,總能瞧見雲梯、裝滿水的巨桶和數來個鋪兵,他們專門來滅火的。

比起燈來,更讓祝陳願難忘的是,每年官府都會在棘盆燈上處置罪人,通常都是混在人多的地方,或小偷小摸,或占人便宜,或是拍花子,只要一被發現,立馬就拉上前來,當着成百上千人,輕則打板子,重則徒刑,以此警示世人。

幾次下來,風氣确實好了不少。

夜色漫長,她和宋嘉盈從禦行街走到宣德路再到寶華街,觀燈、猜燈謎、窩在巷子腳兩人盤地而坐看影戲、看菩薩雕像眼放金光五指出水、站在別人鋪子前玩走馬燈、欣賞路邊的小娘子。

天快亮時,還一起去喝鹽豉湯、蠶絲飯,直走到兩股顫顫為止。

兩人在巷子口分別時,宋嘉盈累雖累,但還是精神奕奕地,拉着祝陳願的衣角,“你要是得空了,一定要來我家看我,我不能出去,要是你再不來,我得在家裏憋悶得慌。”

“知道了,你已經反反複複說了不下十遍,三日後就去瞧你,也好久沒去見伯父伯母了。”

祝陳願可沒有宋嘉盈那麽好的精神頭,恹恹地點頭,說話也有氣無力。

臨走時宋嘉盈還在後頭喊道:“你可一定得拎些好吃的來看我呀!”

祝陳願忍不住笑出聲來,只能連連跟她保證。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在這個巷子中告別,兩人倒退着走,互相跟對方揮手,直至背影都遠去到看不見。

祝陳願總是真誠地希望,願歲并謝,與友長兮。

……

一個人走在巷子裏,跟昨夜的熱鬧相比,現下就冷清得多,遠處的謾罵聲也就越清晰。

她豎起耳朵,聽見有人高聲叫罵,“怎得年年就來偷我家的花燈,是瞧着稀奇不成,去年被偷了十次,今年才剛挂上去,轉眼就被偷了!嘿!你說氣不氣人!”

明明大娘罵人語氣很重,聲音高昂,在巷尾罵的,巷子頭都能聽見,可祝陳願卻止不住發笑。

大娘丢了花燈其實并不生氣,也不值幾個銀子,但為何要罵,祝陳願早先也不明白,還以為此地民風彪悍,後來才知道這也是汴京的習俗。

此乃偷燈,就是生不出孩子來的夫妻,在上元節那天去偷旁人家的燈籠,聽別人的罵聲,只要被偷的那戶人家罵得越難聽,就更容易懷上孩子,所以每每有人家被偷了花燈,總要裝腔作勢地罵上一番,什麽難聽罵什麽。

這事官府也放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又叫“放偷”,是無傷大雅的小事,花燈也不過幾文錢,不必在這上頭做文章。

祝陳願走出那條巷子,大娘罵聲間歇,又聽得她和鄰舍交談,“要是我就這麽罵上兩句,小兩口就能有孕,我也算是積德行善了。”

她笑,旁邊人也笑,祝陳願也忍不住面上浮起笑意,直到走出很遠,笑意都沒有消散,她想起《墨子》中的一句話,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

萬幸能生于盛世。

回到家後,祝陳願洗了手腳,胡亂脫下衣服,塞在一旁,蒙頭躺在床上,不一會兒床上發出悠長的呼吸聲。

直到第二天,天上還高挂着月亮,祝陳願睡得太久,實在睡不下去,餓過頭後,倒是毫無饑餓之感,她只好點起蠟燭,到自己的書房去瞧瞧。

踢掉鞋子,只穿着襪子,盤腿坐在椅子上,靠在椅背,拿起菜譜一頁一頁翻看,瞧到玉蟬羹後,又想到昨天斫鲙的趙十一郎,恨不得現在立馬爬起來練練自己的刀功。

可一想到天色,她還是作罷,除了太婆寫的菜譜外,她阿爹還給她費了很大心力,找來了前朝的菜譜。

她時不時會看幾頁,可一瞥見紅羊枝杖蹄、湯浴繡丸肉、單籠金乳酥、光明蝦炙又或是同心生結脯、生進二十四氣馄饨,饞得口水泛濫,連名字都取得這般好聽,味道指不定更好。

祝陳願暗自在心裏想,這兩天有空時,總得做出一樣來嘗嘗。僅僅這麽一想,肚子頓時發出鳴叫,又生熬了一會兒,只能拖上鞋子,舉着油燈來到廳堂裏。

沒有熱氣冷得她一抖,翻尋着桌上有沒有她阿娘帶回來的食物,摸到旁邊有東西,燈湊上前,才看清是幾塊冷掉的蒸餅。

蒸餅得熱的時候好吃,冷的話,不說咽下去,單咬都得費不少勁。

可祝陳願卻十分欣喜,可以做酥瓊葉吃。

別聽名字雅致,其實它還有旁的名字,叫炙蒸餅,就是拿隔夜的蒸餅放在火上烤,好似光聽着就沒有什麽食欲,但祝陳願覺得味道不錯。

在對幹硬發冷的蒸餅下手時,她得先生起火盆來,等到熊熊火光照亮窗棂,還得翻找出油和蜂蜜,全部齊全後,她一人端坐在椅上。

左手握住比她臉還大的蒸餅,右手則拿小刀,制作酥瓊葉很簡單,不過是切成薄片,塗油或蜂蜜烤着吃。

只不過再豐富點細節,比如說薄片最好切的比樹葉厚點,還要削成瓊葉的外形來,烤制時得把控火候。

祝陳願手持小刀,托着蒸餅,直接橫切過去,削好的薄片比葉子厚上一些,她捏着邊角放到盤子裏,直至盤子裏塞滿了薄片蒸餅。

瓊葉大,圓身葉尖而尾杆長,祝陳願回想瓊葉的外形,薄片邊緣簌簌落在碗中,完整的“瓊葉”躺在她的手心。

她專心致志削制時,外頭的門被推開,随之陳歡的聲音也跟着傳來,“歲歲,你醒了呀,早先我去叫你,看你還在睡,便沒再喊,你這是在做什麽吃的。”

陳歡後頭緊跟着祝清和,兩人也不想起這麽早,可今日祝程勉要回國子監小學,可不得早起做些準備,沒想到有只饞貓比他們倆醒得更早。

“早上起來看了會書,看餓了,發現桌上還有幾塊蒸餅,幹脆烤個酥瓊葉吃。阿娘,你們兩個起這麽早做什麽。”

祝陳願将洗淨的兩根鐵棍放在火盆上,底下只有炭火,給一些“瓊葉”兩面都塗上薄薄一層的蜂蜜,另一些則塗抹芝麻油,放到鐵棍上讓炭火烤熟,時不時翻面。

轉頭則納悶地問,她剛醒來不久,日子也記不清,還以為他們又是趁夜去看花燈。

“勉哥兒今日不是得回學堂去,我們想着早起收拾收拾東西,再吃頓早食,吃完後送他去。”

祝清和伸出冷冰冰的手,放在火盆上烤火,回她的話,眼睛卻一直瞟向那正在炙烤的蒸餅片。

刷油的蒸餅片,能聽見炭火烤後,滋滋作響的聲音,那是油滲透其中,讓蒸餅逐漸從軟到脆。

而滴落的油脂則讓炭火竄出一簇小小的火苗,與油脂相反的是塗蜂蜜的,它不做聲,烤制的香味卻一點點擴散出來,直朝衆人的鼻尖襲來,只要稍微呼吸,全都是甜蜜蜜的味道。

烤好的酥瓊葉不管是塗蜂蜜還是抹油的,都很脆,祝陳願喜歡吃甜的,她挑了一片色澤發黃而沒有焦黑的酥瓊片,掰開一小塊,有碎屑掉在身上。

她塞到嘴裏,烤後凝固的蜂蜜一到口中,瞬間軟化,熟透的蜂蜜很甘甜,連帶蒸餅的面香,在唇齒間咀嚼,越嚼越香。

“蜂蜜的我嘗着覺得有些甜,只塗油得很不錯,蒸餅本來就有些甜味在裏頭,芝麻油的味道又很香,根本不需要再添點什麽,就好吃的不得了。”

祝清和吃得很滿意,一口才剛下肚,趕緊發表自己的想法,說完後,手中的酥瓊葉又沒了大半。

烤的東西幹吃一片還好,要是填飽肚子,就得配上一壺好茶,慢慢享受。

祝陳願沖泡了一壺茶,放在凳子上,一家人不緊不慢享受美食,時不時呷一口茶湯,圍坐爐邊烤火,在熱氣中說說上元節遇到的趣事。

直至天色發白。

作者有話說:

願歲并謝,與友長兮。來自屈原的《橘頌》

上元節偷燈的習俗很有趣,《本草綱目》中還記載過有一對夫妻不孕,在上元節去一員外家偷燈,将偷來的燈放在床底下,不到一個多月,就懷孕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