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章節

前面就是大帳,不知道哪裏的帳篷傳來老琵琶的聲音,彈的是一曲祝酒歌。老兵依依呀呀地唱着,聲音蒼茫而沙啞。

傳酒黃沙裏,斷戟老墳旁,東風送香自俠骨,白雪未下箭已寒……李承恩聽他唱罷一段,老琵琶又響。營外坡上,有人望鄉。

他的腳步慢了下來,又恢複原狀;可當走到帳前時,忽而停下。

萬軍出塞去,凱歌三路還,不見馬蹄後,白骨尋舊藩。

琵琶停停響響,聲息漸悄。旁邊響過巡邏兵整齊的腳步聲,往遠處去了。

他的思緒去尋那琵琶,尋月色,尋剛才落下的風筝……可心底浮起的,無非是更加深刻而糾纏的情愫。柔軟如水,一晃而過,便幹涸在了黃沙之中。

但水流過,那痕跡仍在,他想将它消磨去,卻刮開了心中血肉。

李承恩站在那,琵琶聲中,眼神中是蒼茫的涼夜。

李承恩說,葉英,我忘不掉啊。

他唇邊有淡淡笑意,眼中卻摻雜了難以言喻的動人清明;在夏夜的月裏,明亮而使人心動。

“我忘不掉。”他說着,搖了搖頭,像是輕嘆了,“那晚的話,我永遠都忘不掉——我就把它記在那裏,然後等你,一直等到刻着它的地方死去。”

幕七

中軍啓程,正式進入融天嶺地界。軒轅社得到線報,說今夜南诏軍将會趁駐地未穩固時發動突襲。李承恩認為南诏兵力雖精,但人數到底不足,于是下令軒轅社的兵力在前鋒帶領下呈網狀開始散布,迅速制住望鄉坪至斷腸丘的定向戰線——戰線拉得越長,雖然供給需求會增加,但對于人數較少的南诏軍來說無異于是最好的防禦。

無論今夜會不會有突襲活動,牛角山至伏牛山的清理行動不會停止。李承恩帶兵往牛角山那邊,冷天峰則駐紮望鄉坪。

葉英仍舊和他寸步不離,三軍戒備,重兵把守,人人都覺得似乎已經不只是武器的買賣那麽簡單了。天策府內部也有将領來詢問過李承恩,畢竟在軍中,有些事情是決不允許發生的。

九天之事流出,李承恩依舊堅守原先武器買賣的理由。幾名老将輪番和他談過,甚至到最後皇甫惟明都不得不出面,私下去找葉英談。如他所料,葉英和李承恩口徑一致,甚至連民兵隊的買賣清單,武器形制都有書信證明。最後幾名将軍只能說,如果大統領堅持是武器買賣,一直到戰争結束前,都務必這樣堅持下去。一旦有什麽超出“武器買賣”之外的事情,還請那位大莊主立刻離開中軍。

Advertisement

雖然這種事情不可以公開,幾個地位如此高的将軍都插手進來,下面也難免有些風聲雨聲。軍隊中,有些人覺得兩人有點問題,有些則相信确實不過是武器的買賣。而不論如何,大部分人都已經知道,李承恩和葉英在一起。

牛角山石橋那頭還是南诏軍的地盤,打起來有些吃力。但這種交接戰對他們來說跟吃飯喝水一樣尋常,李承恩上午帶兵出去,下午回來看一下望鄉坪那邊戰報,下午繼續殺出去。目的不在推進戰線,只在于拿下那座石橋。第三次進攻時,石橋終于攻下,軒轅社紮營,示意後續部隊全部過橋。

葉英所處的帳篷沒有動,還是在橋對岸。李承恩派去随行護衛的人說,葉英今天有個客人。

“是個修行人,只是戴着鬥笠,看不清面容。”

李承恩大概知道那是誰了。想讓士兵看牢,可轉念想到了什麽,就說,不必管他,我明天早上回去一次。

那士兵正告退,門外又有名傳令兵等候,說,衆掌門預計在後天午時到達聚首崖,藏劍山莊的侍衛已經準備好,也許晚上就會帶葉莊主出發。

劍聖發出請帖,邀各派掌門于聚首崖上詳談龍王之事。血眼龍王一方面關系到當年自貢屠城案,另一方面,也關系到明教與天竺僧。這次中原各派一把手都聚集于融天嶺,趕赴伏龍之會。

劍聖此人,九天都知曉他,但少有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據說那是一段故事了,說出來,已經無甚意義。故而大部分人只記住劍聖二字,知道那是天下無敵的一個名號。他沒有特定的歸屬,獨來獨往,卻在南北武林有巨大的號召力。

這樣的人發起號召追查龍王之事,自然群雄響應。軒轅社正全力應對南诏與天一教,浩氣盟搜查山河社稷圖的下落,如果龍王之事能夠靠江湖力量解決是再好不過。

前提是——假如這是真的。

李承恩手中褐翎點過摘星塔與聚首崖——劍聖從出道起,極少會出現在人前,他一心求劍,這種“劍”是沒有任何名目的。不是為了求仁,求義,只是為了求劍。

這并非是劍聖會做的事情。

大帳中燈火明滅,他的目光掃過沙盤,将南面一支标記拔起。

一招誘棋。

許多人很早就意識到,這名劍聖是假的——而正因如此,掌門才會彙聚在那裏,想要擒住假冒劍聖之人。

“布兵。”

那個标記被放在了補天石區域,褐翎則指向牛角山。

“從補天石到牛角山,布下三軍。後天聚首崖伏龍會時全軍戒備,以防意外。”

————

聚首崖上,人員已備。南武林實力最強勢力的一把手都靜候于此,無論何等地位,武林中人都對劍聖有強烈的敬意。

而三軍守衛,以防有詐。李承恩在帳中,看着藏劍山莊的車馬送葉英離開。

對方故意用假劍聖為誘餌,必定有所準備,他只需要靜靜等候。戰報送入帳中,說白龍口那邊有少量天一教屍人軍隊偷襲,但已經平定。此時是午時前一刻,李承恩手中茶還未冷。戰報中提及神策統領重傷,畢竟是皇族身份,朝廷也許會派兵護送李倓回長安。

李承恩寫信給謝淵,想确認傷情。可是信還未寫完,營中刺耳號角驟然此起彼伏——三短一長,代表危險狀态。

日月環,伏牛山,出雲嶺三方敵軍全數出動,圍向聚首崖。

之前已經排布重兵守衛,縱然有交戰,也是意料之中。李承恩坐鎮高臺,能見到四面八方軍隊迅速彙聚,出兵往山崖。這一戰就是所謂的硬戰——公平的地形,同樣的準備,全然看軍隊本身的戰鬥力。

硬戰是每一名将領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這就意味着只會有慘痛的勝利,或者漫長的戰敗。而不止李承恩這樣想,南诏一品堂的将軍們也是這樣想的。他們明明已經發現這裏有軒轅社重兵,卻還同樣派出中軍以強抗強——以南诏的用兵特點來看十分少見。

除非有後招。

而所有掌門都在聚首崖,被精兵守衛;後路有冷天峰維持,供給路線中的斷腸丘也已經穩定紮營……兵法所謂的弱點,他們都無須擔心。

他握緊手中褐翎,看向高聳入雲的聚首崖。

——這個地方,對于軒轅社來說是無懈可擊的。

沒有任何理由讓南诏出動強力的前鋒戰隊來沖擊牛角山和聚首崖區域。

戰況早已膠着。勢鈞力敵是最讓人無奈的局勢,兩方兵力都在迅速消耗,血流漂橹。空氣中騰起紅霧,将日光映出奇異的顏色。

——突然之間,從後方來了一支友軍。傳令官很快辨認出那是望鄉坪前鋒,不知為何會出現在這裏。

前鋒來到高臺,手中拿着象征十萬火急的軍令,道,白龍口炎字營突發瘟疫,敵軍乘亂偷襲,兵敗如山倒。神策軍統領李倓下落不明,謝淵将軍請統領出兵回援。

瘟疫。

局勢中,一直殘缺的一環到此補上。

他手中褐翎橫指,傳令官擊響戰鼓——聚首崖戰場再度彙入兵力,天平開始傾斜。

——還不夠。李承恩察覺到了什麽,沒有下令撤軍回援。

他們的捕獸網,還未有逼猛獸露出獠牙。

“請下令回援!”

褐翎又指,中軍繼續沖殺,同時南面再繼續注入兵力。

“統領,下令回援。倘若建寧王……”

強悍的戰力橫沖向敵軍的中軍,第一次攻勢,第二次攻勢,毫不給對方喘息餘地,如利刃一般欲将敵軍中軍沖散,斷其後路。

“将軍,請立即下令回援!”

前鋒少将已跪下——誰都明白,如果這一次李承恩不回援去救李倓,這将使天策府日後面臨覆頂之災。

可他所做的,不過是讓全軍如猛獸撕咬,攻勢沒有回頭。

“當年程傲将軍為保天策府殺死神策使者,身陷囹圄。他只是副将,便有舍身覺悟,吾為統領,又怎可棄帥保車?”沙場中,戰局明顯開始傾倒——不出半個時辰,軒轅社就能将對方精銳力量擊潰,“此戰過後,吾自會請罪。此時你要做

同類推薦